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高校掀起了创业教育热潮。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仅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创业教育功能的全面辐射。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创业教育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方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没有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中,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脱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现状;问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至今才只有十多年的历史。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于是开始举办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2002年,我国在一些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1]在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不是"正规教育",只是一些利用课外时间空闲时间进行的"非正规教育"的"业余教育",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创业教育的方式的逻辑结果就是创业教育失去专业教育的基础,这样,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浅层的阶段,还没有到深层阶段,更谈不上达到精神境界层面。创业教育教师主要由学生工作辅导员与就业指导教师担任,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导致创业学子内功不足,只有创业激情,没有创业精神,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毕业生在创业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创业成功率较低,挫伤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
1.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
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认为创业教育仅开展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即可,且大多数还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简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校园小店铺,从事营销练摊活动等基础层面上。创业教育只是开展一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一些"创业设计活动",设置一些"创业中心"就可以了,这种"创业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因缺少创业理念的指导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只属于精英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与家长也对创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创业,或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大公司,开商店、办餐馆是从商,不是创业,觉得自己距离创业太远,根本不能实现创业梦想,对创业敬而远之;家长认为找到一份安逸、收入高的工作才算没白读大学,才够体面,而创业就是失业。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加开几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有些学校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各个专业开设,但大多数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还有的学校开设了大量的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但这些创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编写与选用的教材普遍是将各类创业活动实践资料稍加整理而成的,有些课程只是请专家或成功创业者做报告与讲座。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显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利。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但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既缺乏创业经验,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创业教育训练,他们的教学只能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自然欠佳。还有些高校聘请成功创业人员做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这些人虽有创业经验,但创业理论功底不足,且忙于公司经营,对创业教育难有深入研究的精力,其创业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待全方位提高。
4.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创业教育的目的应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说教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学生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实训,才能获得经验与教训。创业实践实训需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其中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必备的条件。近几年,我国有些省、市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也有一些企业成为创业实训基地,还有一些高校也建立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但这些创业实训基地的数量远远不够支持创业教育,创建创业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资金。因各个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不能大力投资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全国除了极少数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办得较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落后省份的高校的创业实践基地的底子相当薄弱。
三、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o博尔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他指出未来的人都理应拥有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和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护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这也就是后来我国提倡的"创业教育"。这样,创业教育就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不在于创建企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生存能力,在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任何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育人。当然,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只不过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在国内還是国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都不到1%,那么剩下失败的99%,如何进行再次就业?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创业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创业教育本身,也不在于以创业解决就业,而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中包括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等等,以达到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终实现就业。而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中,创业精神是核心。创业精神是指创业所需要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创业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创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创业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创业理念,深化了创业精神,生成新的创业理念,进一步推动创业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云.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5).
[2]蒋广学.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本文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90)资助
作者简介:
汪博韬(1998-)男,汉族,安徽铜陵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学生。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现状;问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至今才只有十多年的历史。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于是开始举办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2002年,我国在一些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1]在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不是"正规教育",只是一些利用课外时间空闲时间进行的"非正规教育"的"业余教育",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创业教育的方式的逻辑结果就是创业教育失去专业教育的基础,这样,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浅层的阶段,还没有到深层阶段,更谈不上达到精神境界层面。创业教育教师主要由学生工作辅导员与就业指导教师担任,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导致创业学子内功不足,只有创业激情,没有创业精神,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毕业生在创业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创业成功率较低,挫伤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
1.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
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认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认为创业教育仅开展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即可,且大多数还停留在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简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校园小店铺,从事营销练摊活动等基础层面上。创业教育只是开展一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一些"创业设计活动",设置一些"创业中心"就可以了,这种"创业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因缺少创业理念的指导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这种创业"实务"教育只属于精英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与家长也对创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创业,或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大公司,开商店、办餐馆是从商,不是创业,觉得自己距离创业太远,根本不能实现创业梦想,对创业敬而远之;家长认为找到一份安逸、收入高的工作才算没白读大学,才够体面,而创业就是失业。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加开几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虽然有些学校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各个专业开设,但大多数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还有的学校开设了大量的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但这些创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编写与选用的教材普遍是将各类创业活动实践资料稍加整理而成的,有些课程只是请专家或成功创业者做报告与讲座。开设的创业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显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不利。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但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既缺乏创业经验,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创业教育训练,他们的教学只能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自然欠佳。还有些高校聘请成功创业人员做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这些人虽有创业经验,但创业理论功底不足,且忙于公司经营,对创业教育难有深入研究的精力,其创业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待全方位提高。
4.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创业教育的目的应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说教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学生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实训,才能获得经验与教训。创业实践实训需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其中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必备的条件。近几年,我国有些省、市纷纷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也有一些企业成为创业实训基地,还有一些高校也建立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但这些创业实训基地的数量远远不够支持创业教育,创建创业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资金。因各个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不能大力投资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全国除了极少数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办得较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落后省份的高校的创业实践基地的底子相当薄弱。
三、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教育的本真目的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o博尔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他指出未来的人都理应拥有三本"教育护照",即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和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护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这也就是后来我国提倡的"创业教育"。这样,创业教育就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不在于创建企业,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生存能力,在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任何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育人。当然,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只不过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再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在国内還是国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都不到1%,那么剩下失败的99%,如何进行再次就业?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创业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创业教育本身,也不在于以创业解决就业,而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其中包括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等等,以达到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终实现就业。而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中,创业精神是核心。创业精神是指创业所需要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创业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创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创业实践又进一步强化了创业理念,深化了创业精神,生成新的创业理念,进一步推动创业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云.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5).
[2]蒋广学.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本文受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90)资助
作者简介:
汪博韬(1998-)男,汉族,安徽铜陵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