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基于校本教研的备课组活动可视为提高学校教研活动有效性的一条路子。活动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制度建设,注意“规范与人文并举”;二是操作模式,突出“科学与实用同行”;三是成果展示,强调“实践与研究结合”。其中制度是前提,模式是保障,成果是检验,三者相互关联,才能保证活动的实施。
【关键词】校本教研;备课组活动;特色发展;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教研的情况,往往决定了该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走向。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向内涵式发展的教研路子,则是许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一直十分重视教研工作,最具特色的是备课组活动。“三定”(时间、地点、人员)、“四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资料、考查考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活力,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加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备课组活动因模式一成不变而弊端渐显。如,活动成了任务分工的过程或备课组长的一言堂;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按一定形式“瓜分”“人人备课,资源共享”;活动之后,很少去关注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基于校本教研的备课组活动是一条可探索的路子。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主要特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核心要素,让我们看到重新盘活备课组活动的曙光。
一、制度建设——规范与人文并举
制度建设对于备课组活动的意义毋庸置疑。
所谓“规范”,是指教师“只有规定动作,没在自选动作”,如常规管理、教学研究、交流(备课、帮带、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教学经验交流)、评价、成果奖励、活动记录等。
所谓“人文”,是指从学校发展及教师实际出发,在一些细节上不必“千人一面”统一要求。如网络使用,新老教师应有所差异。
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构建、逐步调整的过程,可以从本校实际出发,先从构建某一方面的具体制度入手,再逐步健全和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本学年度,我校先后制订关于主题教研活动、学科活动、“青蓝”帮扶、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小课题研究等与备课组活动息息相关的制度,对活动过程作了规范,如《备课组活动方案》,具体要求上,各备课组活动每周二次,每次二节,每次均有中心发言人;活动内容上,包括集体备课、磨课、课题研究、听课活动、学科活动、青蓝工程、阅卷、质量分析等。以过程管理为例,要求:
1.记录:每次活动,均应传照片到学校相关微信群,并填写《教学工作手册》表7“饶平县第二中学(听课、活动)记录表”。
2.督查:备课组活动由学校教研室进行督查。
3.考核:学校教研室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并直接与绩效挂钩。
4.调控:承担主讲任务的教师请假,必须向备课组长作好交接工作,由备课组长作好调控。
5.总结:备课组长作好每次活动的小结及资料的积累工作,学校教研室每学期将汇总备课组活动情况。
制度的建设,创设了教师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切磋、互相帮助的平台,教师们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解困惑、谈反思,从中品尝备课组活动的“甜头”。可以预见,有了制度的保障,备课组终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二、操作模式——科学与实用同行
关于校本教研的开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的操作模式是:“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这一模式包括了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等,对备课组活动的开展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备课组活动实质上是一次教研的过程,遵循或体现一定的基本规范或程序,才能保证活动的科学性。一般地说,活动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研讨——实践——展示”的循环之路。
1.主题研讨
(1)备课组教师收集并整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讨需要聚焦解决的一个具体问题。
(2)组长收集或发动大家收集跟解决问题有关的材料,通过学习,进一步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确定研究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人。
(3)在授课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有关策略并形成教学设计。
(4)确定不同的观察小组:授课教师所在的备课组、其他备课组成员、评委。
(5)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研究观察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
2.主题实践
全体人员观摩研究课,并参与观察。
3.主题展示
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法探讨、相关学科理论动态等。
(1)各观察小组汇总观察信息,讨论形成本组的观察结论,确定发言人。
(2)授课教师反思。反思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构想、效果及原因。
(3)组长主持全体人员围绕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观察小组代表发言。
(4)组长或学科教研员或管组领导进行专业引领。归纳提升讨论中的经验,进行理論与实践的链接。
如第一学期,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选择了《短歌行》,探讨的是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题。三位参赛的教师先拿出了教学设计,然后按上述流程进行活动。最出彩的是教学部门专门组织了由全体行政、教研组长、教研员、备课组长、参赛教师参加的主题展示会,语文教研员张春燕老师最后的理论上升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4.主题实用
值得注意的是,备课组活动终究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用性。表现为:
(1)“问题”的普适性
“问题”的提出绝不能是活动前的突发奇想,而是教师从大量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且在年级乃至学校有一定的典型性,既有其的实用价值,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长远意义。如学生的阅读方法、思维层次、书写规范等。
(2)反思的前瞻性
反思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既要从各种角度审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对有效的经验作理性的总结和提升,并作调整性的预测。
(3)过程的互助性
备课组活动应追求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经验分享,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我校“青蓝工程”中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互补、高一政史地备课组一起活动的形式、二个名师工作室的组际校际交流等,都促使教师加强了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
三、成果展示——实践与研究结合
本环节的主渠道当然是教师的上课和听课,但这里要说的是为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进行的学科活动。就备课组而言,教师发现的问题涉及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思维层面等,他们需要学科活动;于学生而言,因参与面广,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更喜欢学科活动。教师精心设计之,學生全心投入之,二者碰撞的火花,让学科活动充满了魅力。
下面说说我校这方面的实践。
竞赛活动。这是我校最具特色的学科活动,也是培养发现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今年,学校制订的《学科活动方案》,对各备课组每学期的活动次数作出了规定(语数英不少于二次,其他科目不少于一次),同时从细节上也作了明确的规范。一年来,各备课组教师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内容,推出了充满学科特色的活动。如,语文组新设计的读书笔记卡,美观精致,集读书摘录、感悟、书写练习于一体;七年级的书法比赛,200多人整齐排列在教室前,颇具书院的古典味道;高二级的诗文朗诵比赛,激情澎湃,仿佛让听众穿越了时空隧道;高一级地理模型比赛,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领略山川之壮丽;理科的知识竞赛现场,凝神如注,学生的才华写在脸上……异彩纷呈的学科活动,带来的是满满的收获。
社团活动。这是最能展示学生各种才华的。我校最有名的是灵雨文学社,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文学社。每周印制的两张小报从稿件到编辑,全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而每次由四个年级的四个班级提供稿件、一个班级主编的新颖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过程,更是深受师生的欢迎。
学术沙龙。这种形式因为氛围和谐活泼,能让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有效地唤醒师生的主体意识。如师生一起参与的“红楼梦阅读沙龙”、校友余林茂的读书分享会等等。
专题讲座。发现某一问题之后,通过调查研究作出诊断和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如李书强老师为高二学生开“漫谈硬笔书法与文综政治答题书写规范”的专题讲座,以其实用性而吸引大量学生的围观。
小课题研究。备课组活动中,总有教师表达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及对困惑的追问,由此我们制订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目的是让教师“参与”和“改进”,以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拓展专业的视野。在一年的周期中,因其切入口小,备课组更容易实现以研究促学习,促实践,促交流,促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之一。
论文评比。鼓励教师把在备课组活动中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的办法进行阐释,并由此探讨各种教学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根据学校《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方案》,第一学期我们组织各科的骨干教师,从上交的60多篇论文评出一、二、三等奖,发奖状发奖金,并将与本学期评出的论文一起择优结集,推荐到县市评奖或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体现,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学科特色。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写的《记叙文学案》《议论文学案》就充分考虑本校的传统及优势、资源配备、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如“立论的角度”“立论的准确”“立论的条理”“立论的新颖”,都是参照学生作文的写作情况而定的;例文多用往届或本届学生的,更具激励和促进作用。
以实践带研究,用研究促实践,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运用统一,才能使备课组活动成为教师成长的肥沃土壤。
备课组是学校基层也是最重要的教研单位,基于校本教研的备课组活动,能实现教研方式、教研内容、教师角色、研究过程的转变,是对传统教研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相信,以基于校本教研的备课组活动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抓手,一定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进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湛业锋.开展校本教研,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四川省凉山教育科学研究.
[2]胡惠闵.在传统的学校教研基础上发展校本教研[J].全球教育展望,2012(02).
[3]杨江峰.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0).
【关键词】校本教研;备课组活动;特色发展;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教研的情况,往往决定了该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走向。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向内涵式发展的教研路子,则是许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一直十分重视教研工作,最具特色的是备课组活动。“三定”(时间、地点、人员)、“四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资料、考查考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活力,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加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备课组活动因模式一成不变而弊端渐显。如,活动成了任务分工的过程或备课组长的一言堂;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按一定形式“瓜分”“人人备课,资源共享”;活动之后,很少去关注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基于校本教研的备课组活动是一条可探索的路子。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主要特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核心要素,让我们看到重新盘活备课组活动的曙光。
一、制度建设——规范与人文并举
制度建设对于备课组活动的意义毋庸置疑。
所谓“规范”,是指教师“只有规定动作,没在自选动作”,如常规管理、教学研究、交流(备课、帮带、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教学经验交流)、评价、成果奖励、活动记录等。
所谓“人文”,是指从学校发展及教师实际出发,在一些细节上不必“千人一面”统一要求。如网络使用,新老教师应有所差异。
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构建、逐步调整的过程,可以从本校实际出发,先从构建某一方面的具体制度入手,再逐步健全和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本学年度,我校先后制订关于主题教研活动、学科活动、“青蓝”帮扶、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小课题研究等与备课组活动息息相关的制度,对活动过程作了规范,如《备课组活动方案》,具体要求上,各备课组活动每周二次,每次二节,每次均有中心发言人;活动内容上,包括集体备课、磨课、课题研究、听课活动、学科活动、青蓝工程、阅卷、质量分析等。以过程管理为例,要求:
1.记录:每次活动,均应传照片到学校相关微信群,并填写《教学工作手册》表7“饶平县第二中学(听课、活动)记录表”。
2.督查:备课组活动由学校教研室进行督查。
3.考核:学校教研室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并直接与绩效挂钩。
4.调控:承担主讲任务的教师请假,必须向备课组长作好交接工作,由备课组长作好调控。
5.总结:备课组长作好每次活动的小结及资料的积累工作,学校教研室每学期将汇总备课组活动情况。
制度的建设,创设了教师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切磋、互相帮助的平台,教师们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解困惑、谈反思,从中品尝备课组活动的“甜头”。可以预见,有了制度的保障,备课组终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二、操作模式——科学与实用同行
关于校本教研的开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的操作模式是:“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这一模式包括了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等,对备课组活动的开展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备课组活动实质上是一次教研的过程,遵循或体现一定的基本规范或程序,才能保证活动的科学性。一般地说,活动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研讨——实践——展示”的循环之路。
1.主题研讨
(1)备课组教师收集并整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讨需要聚焦解决的一个具体问题。
(2)组长收集或发动大家收集跟解决问题有关的材料,通过学习,进一步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确定研究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人。
(3)在授课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有关策略并形成教学设计。
(4)确定不同的观察小组:授课教师所在的备课组、其他备课组成员、评委。
(5)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研究观察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
2.主题实践
全体人员观摩研究课,并参与观察。
3.主题展示
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法探讨、相关学科理论动态等。
(1)各观察小组汇总观察信息,讨论形成本组的观察结论,确定发言人。
(2)授课教师反思。反思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构想、效果及原因。
(3)组长主持全体人员围绕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观察小组代表发言。
(4)组长或学科教研员或管组领导进行专业引领。归纳提升讨论中的经验,进行理論与实践的链接。
如第一学期,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选择了《短歌行》,探讨的是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题。三位参赛的教师先拿出了教学设计,然后按上述流程进行活动。最出彩的是教学部门专门组织了由全体行政、教研组长、教研员、备课组长、参赛教师参加的主题展示会,语文教研员张春燕老师最后的理论上升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4.主题实用
值得注意的是,备课组活动终究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用性。表现为:
(1)“问题”的普适性
“问题”的提出绝不能是活动前的突发奇想,而是教师从大量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且在年级乃至学校有一定的典型性,既有其的实用价值,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长远意义。如学生的阅读方法、思维层次、书写规范等。
(2)反思的前瞻性
反思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既要从各种角度审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对有效的经验作理性的总结和提升,并作调整性的预测。
(3)过程的互助性
备课组活动应追求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经验分享,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我校“青蓝工程”中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的互补、高一政史地备课组一起活动的形式、二个名师工作室的组际校际交流等,都促使教师加强了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
三、成果展示——实践与研究结合
本环节的主渠道当然是教师的上课和听课,但这里要说的是为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进行的学科活动。就备课组而言,教师发现的问题涉及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思维层面等,他们需要学科活动;于学生而言,因参与面广,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更喜欢学科活动。教师精心设计之,學生全心投入之,二者碰撞的火花,让学科活动充满了魅力。
下面说说我校这方面的实践。
竞赛活动。这是我校最具特色的学科活动,也是培养发现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今年,学校制订的《学科活动方案》,对各备课组每学期的活动次数作出了规定(语数英不少于二次,其他科目不少于一次),同时从细节上也作了明确的规范。一年来,各备课组教师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内容,推出了充满学科特色的活动。如,语文组新设计的读书笔记卡,美观精致,集读书摘录、感悟、书写练习于一体;七年级的书法比赛,200多人整齐排列在教室前,颇具书院的古典味道;高二级的诗文朗诵比赛,激情澎湃,仿佛让听众穿越了时空隧道;高一级地理模型比赛,作品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领略山川之壮丽;理科的知识竞赛现场,凝神如注,学生的才华写在脸上……异彩纷呈的学科活动,带来的是满满的收获。
社团活动。这是最能展示学生各种才华的。我校最有名的是灵雨文学社,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文学社。每周印制的两张小报从稿件到编辑,全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而每次由四个年级的四个班级提供稿件、一个班级主编的新颖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过程,更是深受师生的欢迎。
学术沙龙。这种形式因为氛围和谐活泼,能让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有效地唤醒师生的主体意识。如师生一起参与的“红楼梦阅读沙龙”、校友余林茂的读书分享会等等。
专题讲座。发现某一问题之后,通过调查研究作出诊断和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如李书强老师为高二学生开“漫谈硬笔书法与文综政治答题书写规范”的专题讲座,以其实用性而吸引大量学生的围观。
小课题研究。备课组活动中,总有教师表达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及对困惑的追问,由此我们制订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目的是让教师“参与”和“改进”,以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拓展专业的视野。在一年的周期中,因其切入口小,备课组更容易实现以研究促学习,促实践,促交流,促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之一。
论文评比。鼓励教师把在备课组活动中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的办法进行阐释,并由此探讨各种教学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根据学校《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方案》,第一学期我们组织各科的骨干教师,从上交的60多篇论文评出一、二、三等奖,发奖状发奖金,并将与本学期评出的论文一起择优结集,推荐到县市评奖或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体现,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学科特色。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写的《记叙文学案》《议论文学案》就充分考虑本校的传统及优势、资源配备、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如“立论的角度”“立论的准确”“立论的条理”“立论的新颖”,都是参照学生作文的写作情况而定的;例文多用往届或本届学生的,更具激励和促进作用。
以实践带研究,用研究促实践,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运用统一,才能使备课组活动成为教师成长的肥沃土壤。
备课组是学校基层也是最重要的教研单位,基于校本教研的备课组活动,能实现教研方式、教研内容、教师角色、研究过程的转变,是对传统教研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相信,以基于校本教研的备课组活动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抓手,一定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进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湛业锋.开展校本教研,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四川省凉山教育科学研究.
[2]胡惠闵.在传统的学校教研基础上发展校本教研[J].全球教育展望,2012(02).
[3]杨江峰.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