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骊歌二重奏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死者》可谓是乔伊斯短篇之中的精华之作。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一个圣诞节的狂欢夜上,在表面的浮华和喧嚣褪去以后,却让人在片刻的寂静中感受到死生之间的精神顿悟和内心独白。这种沉思,既是对生命困惑的探求和追问,也是个人情感和民族情结的无声流淌。
  关键词:骊歌;生存困境;精神顿悟;情感
  不同于《尤利西斯》的跳跃意识和艰涩书写,乔伊斯的《死者》给人的感觉是表面水波不兴下蓄积着风起云涌。正如格非所说:“在我看来,这篇小说不止是悲哀,简直是哀恸。在快乐的对立面,不是悲剧,而是虚无和无边无际的寂静。”小说虽着笔写的是热闹欢愉的圣诞节晚宴,但歇斯底里却渗透着死亡般的寂静。无疑,这种寂静是暗含当时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的。在这场精神生存困境中,过去与现在,生与死,人与人,织成了牢牢的网罗。正如小说文末所安排的西行一样,当时的都柏林人都需要一场清醒的告别和精神之旅,需要一曲骊歌,打开束缚的精神枷锁,探寻活着的意义。
  逆时针行走的人
  《死者》中的很多人物,不管重要与否,大多都是努力返回记忆的人。他们看似活在当下,却多是过去生活的羁绊者。首先说说莉莉。从与加布里埃尔的对话中看,她明显受过情伤。那句直接冷漠的对答“现在的男人都只会说废话,把你身上能骗走的东西全骗走”更是流露了她对爱情充满谎言的厌恶和绝望。深陷在过去中,她磨蚀掉了花季的美丽。再看舞会的筹办者——凯特和朱莉娅,她们年迈苍老,经济也不宽裕,但这么多年来固守着莫坎儿家的传统,其实也是对往昔尊贵生活的沉溺。而四对舞时出场的艾弗丝小姐,也是生活在过去的典型代表。她拒绝穿低领的紧身胸衣,别着刻有爱尔兰文题铭和格言的胸针,斥责加布里埃尔为《每日快报》写文章等,无不透露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在圣诞舞会上,她的言行举止都是对民族过往历史极端推崇的自我表态。还有,加布里埃尔夫妇也是活在过去的。舞会中,加布里埃尔的意识总是无端跳跃,闪现在过去种种生活片段中,情不自禁地回想他与妻子的甜蜜时光。而妻子格莉塔也怀藏秘密,一直都无法忘记那个为她而死的高尔韦少年,那段隐隐作痛的爱恋,刻骨铭心……
  看似现在进行时的舞会现场,实则是关于过去的盛大追悼会。喧嚣的气氛中时时浸染着死亡与腐朽的低沉。参与舞会的每个人物都被过去的记忆所捆绑,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忆、讨论和概叹,在过去的泥沼中弥足深陷。
  生活盛宴的放逐者
  这场盛宴中,加布里埃尔是个十分矛盾的角色,他想麻木地融入到集体中去,但又仿佛注定了格格不入。他的被放逐主要体现在他和三个女人交谈时的精神受挫。
  他首次遇见的是莉莉。原本以为普通的打招呼,却被对方的一句话给堵得哑口无言。加布里埃尔是个有身份的知识分子,可一个年轻女佣就让他无话可说。为了逃避尴尬,他只能窘迫地借着节日用一枚硬币作打发,然后略带急促地离开。而第二次与艾弗丝小姐的冲突,对他的打击更大。其实事情的引发点也不激烈,就是他为《每日快报》写了些文章。可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艾弗丝小姐认为那是亲英派的举止,而国际主义者加布里埃尔呢,又不觉得做法有失。如果说前一场的较量对象和话语双方是不对等的,那后一场的较量就是知识分子间平等的言语和立场博弈。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对立态度也表明了“两种文明的对立与冲突”。而最后一次面对妻子的碰壁,是主人公精神受挫中最致命的一击。他深爱的妻子这么多年来想的一直是她的初恋,而自己的地位竟是如此可怜。他嫉妒讨厌他的对手,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彻底输了。因为沉默永远是最高贵最永恒的回击,他的任何打击都因没有回击而落败。相比活着,死亡是一种永恒与不朽。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活在别处。在这场生活盛宴的不同横截面,不同的空间对话体系中,主人公都是一个被冲撞的角色。无论是以上对下的权力空间,还是知识分子的平行空间,抑或是夫妻生活的情感空间,他都屡屡碰壁,三个女人构建起了不同话语体系中冲撞人物的坚实壁垒。所以,现实生活给予他的就是一个放逐者的定位。
  顿悟:路在何方,情归何处
  在一系列的精神受挫之后,作者最终为主人公安排了精神顿悟。这所谓的精神顿悟,是用来表示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主体对客体瞬间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就像禅宗里的“悟”或“开悟”,它“不是人的一般观点的转变,而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根本转变。对此,格非的解释更通俗,“所谓的顿悟,其实就是在快乐中突然被悲哀的浮思所击中。”每一次加布里埃尔满心欢喜地以为融入时,得到的却都只是欢乐的假象。因此,他苦痛在卑琐与清醒之间。但得知妻子的初恋后,他的心理负荷到了一个极点,痛彻心扉的灵魂的敲打使他变得通透和坚决。顿悟之后,他明白了生存困境中,信念可以消弭死生的界限,向死而生,才是永恒。
  西行是大雪之夜他为人生重新确定的路线。一方面,加布里埃尔开始正视自己的不足,他的西行是为了汲取对手身上的美好与善良而放低姿态,是他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西行也带有民族性内涵。加布里埃尔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明白了爱尔兰的西部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国家的发展需要传统与开放的结合。苦痛之际,死生之间,爱化解了一切的难题和纠葛,引导着卑微的灵魂在顿悟间走向凛然的独立。当人物毅然西行,当灵魂承受清醒,冰封万里的白雪之下萌芽和涌动的是爱情和民族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格非.卡夫卡的钟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树人.传统智慧再发现(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要:声音是很微妙的存在。它和图像的组合让世界更加立体和真实。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动画艺术中,声音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声音的种类也很多,理性的,感性的,随意的,刻意的,不期然的,突然爆发的等等这些声音有如一个个具像化的符号,与影视画面交织缠绕着,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前两者的同步与和谐便是这篇文章所要探求的。  关键词:声音;声音分镜;配音;暗示效应  一、影视的声音  最初电影本是无声的,当有声电影
期刊
摘要:電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影片故事内涵都让人深深被其折服。文章主要从影片所讽刺的法律体制的混乱、希望与自由的信仰、救赎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对影片主题进行解析,深刻体会电影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主题;救赎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 《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将故事的重点放在男主人公安迪的遭遇之上。银行家安迪因被谋
期刊
摘要:通过对石评梅散文的阅读,作者体会了其散文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品读了她作为五四时代精英的文化品格,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以情感人;文辞绚烂;时代精英  石评梅,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应该忽略而终究被忽略了的名字。她是20世纪20年代继冰心、冯沅君之后,与庐隐齐名的女作家,作为一个文学多面手活跃于新文学的星空,她为我们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她留给我们
期刊
彳亍思君深,思君君已远。  今为芳年友,来日夕阳晚。  益州银杏落,梦云春水暖。  念此思君影,踽踽月潭畔。  潭水一何绿,蒲草依依转。  与君相见稀,常言课业苦。  焦额会疲形,昏灯迎暗影。  轻悄叩门扉,不闻君来矣。  眉目含爱慈,细语柔声启。  仙逸苦伶仃,待我如阿姊。  青青园中葵,深深月潭水。  闻君行云贵,云贵何其远!  未及惜别离,君已为夫子。  临行前一晚,仍来觅国藩。  不见君去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王苏辛;社会问题  正如季红真先生所言,“80后”作家不必经历政治历史的现实规训,不必在成年之际重返青春的躁动,借助社会政治思潮来完成精神怀疑的表述,也不必寄予于外在的思想革命讲述成熟的过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1
期刊
摘 要: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每个人物都在命运的枯井中苦苦挣扎,无法逃脱,显示出苏童对人性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他描写了人性的残忍和冷酷,客观而冷静,另读者不寒而栗但又欲罢不能。因为小说的叙事语言是唯美而独特的,带有诗化的意向和节奏,将本是残忍的人性世界披上了唯美的袍子,虽残忍但却华美绮丽,为读者营造出了小说中唯美的残忍世界。  关键词:人性;唯美;枯井  苏童《妻妾成群》的故事写尽了人性的残酷
期刊
摘 要:李洱新作《你在哪》,站在极其特殊的胎儿视角,冷静的观察着与母体相悖的外部世界。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完成了对某些崇高历史概念的消解,并展现了人类社会生存的荒诞与悖谬。  关键词:消解;崇高;悖谬;意涵  李洱是当代文坛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你不能把他归入任何流派。他的小说很注重形式,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山花》上的《你在哪》更是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全面创新,以一种“新的知识类型的小说”展
期刊
一九三七年,这是一个充满肃杀和哀婉的年代。故都南京的繁华锦绣就像花炮升腾瞬息落尽,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耻辱沉重的头冠,让人们心生愤恨、暗自伤痛。在这个悲凉凝重的大时代背景下,记录敌人的丑恶罪行、点燃人们的抗战激情、宣扬上级的正确战略以及记述百姓的惨痛贫苦,这些内容的书写成了时代的主流。至于这个时候的爱情,也大多是描写战争英雄的宏伟爱情和革命者的秘密爱恋,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当我乍看题目
期刊
摘 要: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朦胧到清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寻找、锤炼、升华的过程。《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一些解读《再别康桥》的文章一味沉溺于感性的赞美,这种解读不免带有一些极端化倾向,不论是根据辩证法还是根据现象学,都不应该把对象和艺术形象的一致性作为方法的出发点,相反,应该从艺术形象中,把
期刊
摘 要:鲁迅和黄春明分别是大陆和台湾的著名作家,在《阿Q正传》和《锣》中他们分别通过描写徘徊在生活边缘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来观照他们灵魂深处所因袭的沉重的国民劣根性。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共通特征与不同之处,来重新审视阿Q与憨钦仔同作为边缘人物不同的爱与哀愁,并由此得出关于“精神胜利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憨钦仔;阿Q;精神胜利法;小人物  写于20年代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不朽杰作之一。它以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