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小人物的爱与哀愁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_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和黄春明分别是大陆和台湾的著名作家,在《阿Q正传》和《锣》中他们分别通过描写徘徊在生活边缘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来观照他们灵魂深处所因袭的沉重的国民劣根性。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共通特征与不同之处,来重新审视阿Q与憨钦仔同作为边缘人物不同的爱与哀愁,并由此得出关于“精神胜利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憨钦仔;阿Q;精神胜利法;小人物
  写于20年代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不朽杰作之一。它以辛亥革命前后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均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阿Q形象。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台湾作家黄春明于60年代在其作品《锣》中塑造的小人物憨钦仔,是一个同阿Q般卑微可怜的小角色。两岸作家用笔下相似的小人物完成了彼此间无言却默契的思想碰撞,他们均站在人性的高度,还原了历史之真,也表达了自己对边缘化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之善。
  一、边缘化小人物的共通特征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他们往往是被社会忽视或极少关注的群体,游离在主流之外,被人们所排斥且不包容的一群人。[1]而阿Q和憨钦仔,同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恰恰就属于那群被社会忽视、不被人们关注和理解的“边缘人”群体。他们的共同特征在于,用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麻痹自我,使其成为他们在现实中忍受一切压迫的思想支柱。
  二、边缘化小人物不同的爱与哀愁
  (一)爱情中的“边缘人”
  阿Q与憨钦仔都曾因自己身份的低微,而对爱情不抱太多幻想。憨钦仔对女性最起码还有尊重和怜惜,也愿意为爱情无私奉献。但对女性连起码尊重都没有的阿Q则成为爱情中毫无疑问的边缘角色。
  在阿Q的“爱情观”中因生理冲动诱发的性欲才是主角,他对吴妈的“表白”就是一句“我和你困觉”如此般简单粗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使他仅仅想要个能为他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观念使阿Q成为永远徘徊在爱情之外的边缘人。而憨钦仔的爱情中除了情欲外也不乏真情。他在得知疯彩怀孕时,甚至偷偷想过,如果是他的孩子,他心甘情愿和这个疯女人结婚,照顾她一辈子。在爱情方面,憨钦仔更懂得怜惜女人并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奉上自己的真诚。这些崇高的爱情品质都闪耀着人性深处的光辉。
  (二)时代潮流中的“边缘人”
  与阿Q相比下,憨钦仔更是时代潮流下的“边缘人”。两人虽都处于局面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但由于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待时代潮流下的革命态度也有很大不同。
  阿Q在之前的艰难生活中受尽剥削和压迫,自然是神往革命。他在朦胧中已经意识到革命也许能改变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于是,渴望翻身的欲望战胜了封建守旧思想,他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2]他就此迈出了认同革命的第一步。而憨钦仔则是个彻头彻尾的抱残守缺的老古董形象。他对于自己的打锣生计一直引以为荣,在之后丢了自己工作后,总是盼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重振“雄风”,但当他真正重操就业时,却因为自己的过分在意而弄巧成拙,从此前景愈加暗淡,最终成为时代潮流中可怜又可笑的“边缘人”。
  三、边缘处的“阳光”
  鲁迅和黄春明笔下小人物形象虽相似,但作者对他们投入的情感态度并不相同。如果鲁迅是边缘人物的客观评判者,那么,黄春明则为笔下的小人物注入了边缘处的“阳光”。
  关于《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鲁迅一再提醒人们,他写这篇小说,“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3]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中他也明确表达了他的创作意图,“我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由此可见,鲁迅写阿Q的动机主要是解剖国民心理的弱点,而没有给予这些边缘人物足够的同情与关怀。所以他的语言辛辣讽刺,笔下阿Q形象的优点更是了胜于无,他只想把历史之真毫无避讳地诉说出来,所以他的态度客观而决绝。
  而黄春明则为这些边缘人物注入了些许“阳光”。他笔下的憨钦仔是个好坏参半的人物,虽像阿Q一样是个爱面子、狡猾地游离在生活边缘的可怜人,但他仍然拥有善良无私的美好品质。黄春明先生在《一个作者卑鄙的心灵》中曾这样描述自己:“说我是感性大师,我想我是当之无愧的。”[4]P291这位感性大师在还原历史面目的同时,也用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表达了他对小人物的无尽关怀,为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注入了温暖的阳光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四、小结
  在鲁迅笔下诞生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在历史长河中拥有永久性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依然有人认为:“阿Q精神是中国处世哲学的精髓,在中国,没有点阿Q精神是活不下去的。”由此可见,阿Q精神能够永活的真谛在于抓住了人类心理结构中最不易消逝的本质的东西。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来看,对阿Q精神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对国民性的批判上,也开始对人类内心情感进行关照。思想从来都是痛苦的东西,剥离阿Q精神中麻木、自欺欺人的成分,我们或许应该承袭其中乐观的因子。虽然阿Q的“乐观”形式愚昧可鄙,但身处不同的时代的我们,在观照总结他们人性弱点的同时,也应该有足够的判断力为新时代的“阿Q式乐观”注入充分的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鲁迅.《鲁迅小说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1).
其他文献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平缓反复悠长的叙述中,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她在咖啡厅等男友夏的到来,她要向夏揭示她遗容化妆师的职业,她知道这个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她想她已经看到夏踏进这个地方时魂飞魄散的样子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世俗偏见的眼光,朋友的疏离,姑母的沉默,一切预兆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指向最后的结局。  第一人称自白中,读者淹没在女主人公的思绪中。她是沉
期刊
摘要:声音是很微妙的存在。它和图像的组合让世界更加立体和真实。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动画艺术中,声音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声音的种类也很多,理性的,感性的,随意的,刻意的,不期然的,突然爆发的等等这些声音有如一个个具像化的符号,与影视画面交织缠绕着,这种微妙的感觉和前两者的同步与和谐便是这篇文章所要探求的。  关键词:声音;声音分镜;配音;暗示效应  一、影视的声音  最初电影本是无声的,当有声电影
期刊
摘要:電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十分经典的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影片故事内涵都让人深深被其折服。文章主要从影片所讽刺的法律体制的混乱、希望与自由的信仰、救赎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对影片主题进行解析,深刻体会电影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主题;救赎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 《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将故事的重点放在男主人公安迪的遭遇之上。银行家安迪因被谋
期刊
摘要:通过对石评梅散文的阅读,作者体会了其散文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品读了她作为五四时代精英的文化品格,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以情感人;文辞绚烂;时代精英  石评梅,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应该忽略而终究被忽略了的名字。她是20世纪20年代继冰心、冯沅君之后,与庐隐齐名的女作家,作为一个文学多面手活跃于新文学的星空,她为我们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她留给我们
期刊
彳亍思君深,思君君已远。  今为芳年友,来日夕阳晚。  益州银杏落,梦云春水暖。  念此思君影,踽踽月潭畔。  潭水一何绿,蒲草依依转。  与君相见稀,常言课业苦。  焦额会疲形,昏灯迎暗影。  轻悄叩门扉,不闻君来矣。  眉目含爱慈,细语柔声启。  仙逸苦伶仃,待我如阿姊。  青青园中葵,深深月潭水。  闻君行云贵,云贵何其远!  未及惜别离,君已为夫子。  临行前一晚,仍来觅国藩。  不见君去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90后”作家王苏辛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短篇小说《白夜照相馆》中将这些问题彻底的展露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王苏辛;社会问题  正如季红真先生所言,“80后”作家不必经历政治历史的现实规训,不必在成年之际重返青春的躁动,借助社会政治思潮来完成精神怀疑的表述,也不必寄予于外在的思想革命讲述成熟的过程,他们是幸运的一代。[1
期刊
摘 要: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每个人物都在命运的枯井中苦苦挣扎,无法逃脱,显示出苏童对人性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他描写了人性的残忍和冷酷,客观而冷静,另读者不寒而栗但又欲罢不能。因为小说的叙事语言是唯美而独特的,带有诗化的意向和节奏,将本是残忍的人性世界披上了唯美的袍子,虽残忍但却华美绮丽,为读者营造出了小说中唯美的残忍世界。  关键词:人性;唯美;枯井  苏童《妻妾成群》的故事写尽了人性的残酷
期刊
摘 要:李洱新作《你在哪》,站在极其特殊的胎儿视角,冷静的观察着与母体相悖的外部世界。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完成了对某些崇高历史概念的消解,并展现了人类社会生存的荒诞与悖谬。  关键词:消解;崇高;悖谬;意涵  李洱是当代文坛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你不能把他归入任何流派。他的小说很注重形式,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山花》上的《你在哪》更是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全面创新,以一种“新的知识类型的小说”展
期刊
一九三七年,这是一个充满肃杀和哀婉的年代。故都南京的繁华锦绣就像花炮升腾瞬息落尽,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耻辱沉重的头冠,让人们心生愤恨、暗自伤痛。在这个悲凉凝重的大时代背景下,记录敌人的丑恶罪行、点燃人们的抗战激情、宣扬上级的正确战略以及记述百姓的惨痛贫苦,这些内容的书写成了时代的主流。至于这个时候的爱情,也大多是描写战争英雄的宏伟爱情和革命者的秘密爱恋,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当我乍看题目
期刊
摘 要: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朦胧到清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寻找、锤炼、升华的过程。《再别康桥》记录了徐志摩独自知道的别一世界的愉快,那里有他的宗教崇拜和浪漫传奇.一些解读《再别康桥》的文章一味沉溺于感性的赞美,这种解读不免带有一些极端化倾向,不论是根据辩证法还是根据现象学,都不应该把对象和艺术形象的一致性作为方法的出发点,相反,应该从艺术形象中,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