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和黄春明分别是大陆和台湾的著名作家,在《阿Q正传》和《锣》中他们分别通过描写徘徊在生活边缘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来观照他们灵魂深处所因袭的沉重的国民劣根性。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共通特征与不同之处,来重新审视阿Q与憨钦仔同作为边缘人物不同的爱与哀愁,并由此得出关于“精神胜利法”的新思考。
关键词:憨钦仔;阿Q;精神胜利法;小人物
写于20年代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不朽杰作之一。它以辛亥革命前后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均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阿Q形象。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台湾作家黄春明于60年代在其作品《锣》中塑造的小人物憨钦仔,是一个同阿Q般卑微可怜的小角色。两岸作家用笔下相似的小人物完成了彼此间无言却默契的思想碰撞,他们均站在人性的高度,还原了历史之真,也表达了自己对边缘化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之善。
一、边缘化小人物的共通特征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他们往往是被社会忽视或极少关注的群体,游离在主流之外,被人们所排斥且不包容的一群人。[1]而阿Q和憨钦仔,同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恰恰就属于那群被社会忽视、不被人们关注和理解的“边缘人”群体。他们的共同特征在于,用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麻痹自我,使其成为他们在现实中忍受一切压迫的思想支柱。
二、边缘化小人物不同的爱与哀愁
(一)爱情中的“边缘人”
阿Q与憨钦仔都曾因自己身份的低微,而对爱情不抱太多幻想。憨钦仔对女性最起码还有尊重和怜惜,也愿意为爱情无私奉献。但对女性连起码尊重都没有的阿Q则成为爱情中毫无疑问的边缘角色。
在阿Q的“爱情观”中因生理冲动诱发的性欲才是主角,他对吴妈的“表白”就是一句“我和你困觉”如此般简单粗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使他仅仅想要个能为他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观念使阿Q成为永远徘徊在爱情之外的边缘人。而憨钦仔的爱情中除了情欲外也不乏真情。他在得知疯彩怀孕时,甚至偷偷想过,如果是他的孩子,他心甘情愿和这个疯女人结婚,照顾她一辈子。在爱情方面,憨钦仔更懂得怜惜女人并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奉上自己的真诚。这些崇高的爱情品质都闪耀着人性深处的光辉。
(二)时代潮流中的“边缘人”
与阿Q相比下,憨钦仔更是时代潮流下的“边缘人”。两人虽都处于局面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但由于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待时代潮流下的革命态度也有很大不同。
阿Q在之前的艰难生活中受尽剥削和压迫,自然是神往革命。他在朦胧中已经意识到革命也许能改变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于是,渴望翻身的欲望战胜了封建守旧思想,他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2]他就此迈出了认同革命的第一步。而憨钦仔则是个彻头彻尾的抱残守缺的老古董形象。他对于自己的打锣生计一直引以为荣,在之后丢了自己工作后,总是盼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重振“雄风”,但当他真正重操就业时,却因为自己的过分在意而弄巧成拙,从此前景愈加暗淡,最终成为时代潮流中可怜又可笑的“边缘人”。
三、边缘处的“阳光”
鲁迅和黄春明笔下小人物形象虽相似,但作者对他们投入的情感态度并不相同。如果鲁迅是边缘人物的客观评判者,那么,黄春明则为笔下的小人物注入了边缘处的“阳光”。
关于《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鲁迅一再提醒人们,他写这篇小说,“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3]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中他也明确表达了他的创作意图,“我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由此可见,鲁迅写阿Q的动机主要是解剖国民心理的弱点,而没有给予这些边缘人物足够的同情与关怀。所以他的语言辛辣讽刺,笔下阿Q形象的优点更是了胜于无,他只想把历史之真毫无避讳地诉说出来,所以他的态度客观而决绝。
而黄春明则为这些边缘人物注入了些许“阳光”。他笔下的憨钦仔是个好坏参半的人物,虽像阿Q一样是个爱面子、狡猾地游离在生活边缘的可怜人,但他仍然拥有善良无私的美好品质。黄春明先生在《一个作者卑鄙的心灵》中曾这样描述自己:“说我是感性大师,我想我是当之无愧的。”[4]P291这位感性大师在还原历史面目的同时,也用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表达了他对小人物的无尽关怀,为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注入了温暖的阳光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四、小结
在鲁迅笔下诞生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在历史长河中拥有永久性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依然有人认为:“阿Q精神是中国处世哲学的精髓,在中国,没有点阿Q精神是活不下去的。”由此可见,阿Q精神能够永活的真谛在于抓住了人类心理结构中最不易消逝的本质的东西。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来看,对阿Q精神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对国民性的批判上,也开始对人类内心情感进行关照。思想从来都是痛苦的东西,剥离阿Q精神中麻木、自欺欺人的成分,我们或许应该承袭其中乐观的因子。虽然阿Q的“乐观”形式愚昧可鄙,但身处不同的时代的我们,在观照总结他们人性弱点的同时,也应该有足够的判断力为新时代的“阿Q式乐观”注入充分的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鲁迅.《鲁迅小说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1).
关键词:憨钦仔;阿Q;精神胜利法;小人物
写于20年代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不朽杰作之一。它以辛亥革命前后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均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阿Q形象。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台湾作家黄春明于60年代在其作品《锣》中塑造的小人物憨钦仔,是一个同阿Q般卑微可怜的小角色。两岸作家用笔下相似的小人物完成了彼此间无言却默契的思想碰撞,他们均站在人性的高度,还原了历史之真,也表达了自己对边缘化小人物的人文关怀之善。
一、边缘化小人物的共通特征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他们往往是被社会忽视或极少关注的群体,游离在主流之外,被人们所排斥且不包容的一群人。[1]而阿Q和憨钦仔,同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恰恰就属于那群被社会忽视、不被人们关注和理解的“边缘人”群体。他们的共同特征在于,用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麻痹自我,使其成为他们在现实中忍受一切压迫的思想支柱。
二、边缘化小人物不同的爱与哀愁
(一)爱情中的“边缘人”
阿Q与憨钦仔都曾因自己身份的低微,而对爱情不抱太多幻想。憨钦仔对女性最起码还有尊重和怜惜,也愿意为爱情无私奉献。但对女性连起码尊重都没有的阿Q则成为爱情中毫无疑问的边缘角色。
在阿Q的“爱情观”中因生理冲动诱发的性欲才是主角,他对吴妈的“表白”就是一句“我和你困觉”如此般简单粗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使他仅仅想要个能为他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观念使阿Q成为永远徘徊在爱情之外的边缘人。而憨钦仔的爱情中除了情欲外也不乏真情。他在得知疯彩怀孕时,甚至偷偷想过,如果是他的孩子,他心甘情愿和这个疯女人结婚,照顾她一辈子。在爱情方面,憨钦仔更懂得怜惜女人并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奉上自己的真诚。这些崇高的爱情品质都闪耀着人性深处的光辉。
(二)时代潮流中的“边缘人”
与阿Q相比下,憨钦仔更是时代潮流下的“边缘人”。两人虽都处于局面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但由于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待时代潮流下的革命态度也有很大不同。
阿Q在之前的艰难生活中受尽剥削和压迫,自然是神往革命。他在朦胧中已经意识到革命也许能改变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于是,渴望翻身的欲望战胜了封建守旧思想,他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2]他就此迈出了认同革命的第一步。而憨钦仔则是个彻头彻尾的抱残守缺的老古董形象。他对于自己的打锣生计一直引以为荣,在之后丢了自己工作后,总是盼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重振“雄风”,但当他真正重操就业时,却因为自己的过分在意而弄巧成拙,从此前景愈加暗淡,最终成为时代潮流中可怜又可笑的“边缘人”。
三、边缘处的“阳光”
鲁迅和黄春明笔下小人物形象虽相似,但作者对他们投入的情感态度并不相同。如果鲁迅是边缘人物的客观评判者,那么,黄春明则为笔下的小人物注入了边缘处的“阳光”。
关于《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鲁迅一再提醒人们,他写这篇小说,“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3]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中他也明确表达了他的创作意图,“我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由此可见,鲁迅写阿Q的动机主要是解剖国民心理的弱点,而没有给予这些边缘人物足够的同情与关怀。所以他的语言辛辣讽刺,笔下阿Q形象的优点更是了胜于无,他只想把历史之真毫无避讳地诉说出来,所以他的态度客观而决绝。
而黄春明则为这些边缘人物注入了些许“阳光”。他笔下的憨钦仔是个好坏参半的人物,虽像阿Q一样是个爱面子、狡猾地游离在生活边缘的可怜人,但他仍然拥有善良无私的美好品质。黄春明先生在《一个作者卑鄙的心灵》中曾这样描述自己:“说我是感性大师,我想我是当之无愧的。”[4]P291这位感性大师在还原历史面目的同时,也用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表达了他对小人物的无尽关怀,为这些小人物的生活注入了温暖的阳光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四、小结
在鲁迅笔下诞生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在历史长河中拥有永久性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依然有人认为:“阿Q精神是中国处世哲学的精髓,在中国,没有点阿Q精神是活不下去的。”由此可见,阿Q精神能够永活的真谛在于抓住了人类心理结构中最不易消逝的本质的东西。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来看,对阿Q精神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对国民性的批判上,也开始对人类内心情感进行关照。思想从来都是痛苦的东西,剥离阿Q精神中麻木、自欺欺人的成分,我们或许应该承袭其中乐观的因子。虽然阿Q的“乐观”形式愚昧可鄙,但身处不同的时代的我们,在观照总结他们人性弱点的同时,也应该有足够的判断力为新时代的“阿Q式乐观”注入充分的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鲁迅.《鲁迅小说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