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台屿:一个古村落的耕读传统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y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州南台岛,有一座古老村落,它东临高盖山,西接飞凤山,自古以耕读传家,这就是被称为“南台明珠”的台屿村。
  今日,台屿的书香不仅从未飘散,且更加浓郁——2006年,退休返乡的陈松年接过村中祠堂的钥匙,办起了农家书屋。这个简陋的乡村图书馆,每天都挤满了孩子,甚至打败了周边的三家电子游戏厅。
  古村耕读传家
  台屿隶属于仓山区建新镇,从市区驱车约半个小时,见福湾路旁一处村落牌坊,刻有一副楹联,上书:乌龙浩淼碧水东流连瓜屿,五虎巍峨群山北拱映故园。
  进村数百米,即可见到台屿陈氏宗祠。据台屿村“老掌故”陈松光介绍,该宗祠始建于宋代,是福州地区最大的宗祠之一。宗祠正面墙上,左右各镶嵌有一方石刻,左为“台山两等堂旧址”,右为“书隐草堂旧址”。
  据台屿村老人介绍,两等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当时福州地区最早的现代小学教堂。书隐草堂建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为台屿陈氏三世祖陈嘉言所建,当时他“归隐积书充栋,人称书隐先生”。
  在台屿的后垱自然村,台山书院旧址仍在,书院大门石匾上楷书“文昌宫”三字。据村民介绍,古时台屿名人儒士多在这里读过书。清朝之前,台屿名人数不胜数,其中就有与林觉民一起留名青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陈更新。台屿还曾走出了院士、博士生导师10人,有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陈伯庄、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壁华、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陈聃等科教界精英。
  2006年,台屿村人陈松年退休返乡后,从老人协会主席陈天雄口中得知,陈氏宗祠里存放着600多本藏书,那是几年前台屿村走出的白蚁防治专家陈波藩捐赠的。因无人管理、取阅,这些书橱长年锁着,陈松年萌生了创办书屋的想法。谈起办书屋的初衷,71岁的陈松年笑着说:“就是想让孩子们多看一点书,多懂得些做人的道理。”
  2006年5月,陈松年与村中其他五个老人接过宗祠钥匙,正式成立了书屋。
  老农“亮魔法”
  书屋刚开张时,陈松年见到孩子,就邀请他们进屋读书,一边还推荐书目。为了吸引孩子看书,陈松年想了不少方法。他发现,在以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台屿小学,孩子们的阅读缺乏引导。他找到福州台屿小学校长,到每个班发图书卡,并让老师们鼓励孩子到书屋看书。
  每个学期期末,陈松年自掏腰包,给借书最勤的学生发奖品,提高孩子的读书积极性。虽然图书馆没有优越的条件,但陈松年觉得,只要用点心,总能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对于来书屋的孩子,他仔细观察着,谁最近松懈了,就盯着谁读书。
  “四到六年级,来过我这里的孩子,我都记得面孔,有机会就提醒他们多读书。”陈松年说,读书让孩子变得更幽默,更有人缘,尤其是当孩子们说起书中的精彩细节,总能引来一帮听客。为此,他鼓励孩子们写读后感。“写过读后感,孩子们推荐时就能脱口而出了。”
  不仅如此,陈松年到处请人给孩子们讲课,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化鹏、福州教育学院副教授郭晓莹、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的何捷等,都曾到书屋讲解读书的奥妙。“讲座一过,借阅率立马提高。”陈松年说:“孩子们从头到尾都不走神,游戏做完了,知识也学到了。”
  “书本,能带着你们感受生命的意义。”2013年12月17日,在陈松年的联络下,当地钱塘小学的教师陈峥来到台屿开设了一堂阅读体验课。在讲解绘本《走进生命花园》时,陈峥说:“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书。尽管世界并不全然美好,但生命依然有她生存的方式和能力。只有了解生命的不美好,才会珍惜所拥有并对世界保持宽容的心。而改变世界的力量,就是新生!”
  为了让书屋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老人们对书屋进行了一系列策划,办起了《读书习作园地》墙报,还与来自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合作开展英语培训班等。
  慢慢地,这座小书屋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阅读习惯:翻得越烂的书越有人抢着读,孩子们觉得卷边书页就是最好的推荐理由;一本好书入架,只要有孩子读到,便会口口相传,成为下次借阅时的“畅销书”;在书屋的墙报上,谁的读书作文上榜,谁就觉得光荣……
  小书屋大力量
  2006年7月,随着福建省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台屿村成为第一批试点,福州市少儿图书馆也将其定为图书流通点。2007年,台屿管理区拨经费租下了宗祠对面的一个店面,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快速增加到7000多册。 地方大了,书报多了,最初的六人就忙不过来了,先后有数十位热心老人自愿加入“馆员”队伍。目前,负责农家书屋阅览和外借服务的有十多位老人,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值班。
  如今,这个书屋还是台屿文化和宣传活动的中心。逢年过节,大家积极策划文娱活动,还成立“教育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每年3月,农家书屋举办“爱读书”活动,由老人协会拿出经费购买学习用品和少儿图书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每隔几个月,陈松年就会把1000册图书装好,坐公交车到城里把新书换下来。就是这个书屋,居然打败了附近的三家电玩厅。它开张后,旁边的电子游戏少人问津,悄悄关张。“如果孩子们从中没有收获,我宁愿让书屋关门,让孩子们去玩。”陈松年说。
  经过6年多的时间,台屿农家书屋从14平方的小屋发展到120多平方,藏书量也从最初的600多册增加到现在的1.8万余册。最为老人得意的是,“书屋的铁杆小读者,很多都考上了市里的一类校,这在以前的台屿村是没有的。”
其他文献
春天来了,金色阳光温暖着大地,冰冻三处的泥土已经苏醒,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枯黄的花草树木又焕发了青春的绿色。随风摇摆的杨柳啊,在跳五谷丰登的舞蹈。那山间的娇莺在戏弄着林中的枝叶,那花丛中,蝴蝶在吮吸着花蕊,组成美丽诱人的七彩图案。哗哗的流水,谱出了一支美丽的赞歌,在歌唱勤劳的人们。春天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爽气宜人……  春天里的气色更旺,是读书的好时节。我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利用
期刊
清晨五点,南楼村的天色还没有完全绽亮,王永波和王小英夫妇俩便已经起床,简单洗漱、吃完早餐后,两人到离家不远的地里忙活起来。王永波推着小型除草机在150亩马铃薯地里来回穿梭,飞溅的青草末很快染绿了他的裤腿和运动鞋;马路对面的30亩地里,王小英正埋头摘菜,然后拿细绳一把把捆扎好,放进塑料筐再搬到电动三轮车上。南楼村逢农历4、7、10有集市,王小英赶着8点去卖菜。  这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一幕,只是和大多
期刊
一位同窗好友,因故要远去海外谋生。三载共烛西窗,砥砺学问,畅谈人生,相识恨晚。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相交甚笃。待到走上工作岗位,十天一聚,半月一酣,颇多欢乐。今一分别,茫茫大洋,天相连而水相隔,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心中难免戚戚然。不料友笑道:“相濡以沫,莫如相忘于江海。老兄多保重!”  友的话,吾能体悟。泉塘干涸,鱼儿无处可栖,只得挤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此乃相濡以沫是也。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此情
期刊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李德祥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报道的“万元户”。  “万元户”这个称呼随之在全国席卷开来,很多乡镇、工商行业以出现了多少个万元户为光荣指标,虽然听起来有些像以前放卫星的感觉,但让更多的平民感觉到了致富所带来的空前喜悦。北京师范大学金
期刊
编者:荻浦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东部,与富阳交界。该村距今有900年左右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与深澳、环溪、徐畈四村一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怎么样让历史与发展和谐相处,一直是一个难题,而这也恰恰是荻浦村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注入小清新的力量,或许,荻浦村能给出一个不错的样本。  牛栏咖啡是我们在荻浦村重点探访的对象。 
期刊
“……正定镇(顺城关)农民甘国田,身怀绝技,育花有术。一九八一年,他带领全家七口大干一冬,填平了城墙脚下的一个大坑,投资二百元,盖起了两个温室,一九八二年开始养花,一九八三年收入七千多元,去年秋季扩种月季花四亩六分地,八万多株……今年头七月他已出售各种月季花三万多株,收入一万五千余元……”  1984年8月23日,《河北日报》二版头条报道《花开富贵》,这样记录了一个“养花万元户”的诞生。  时隔3
期刊
11月8日,河北邯郸邱县市民广场上多了一座“中国牛”铜像;其原型是一张“拓荒牛”漫画,作者为邱县农民漫画家陈玉理和李青艾(又称“陈与李”)夫妇。“陈与李”曾举着该漫画在铜像前留影,画中,一头以中国画白描手法绘就的拓荒黄牛,埋头、奋力、向前。  自1983年创立青蛙漫画组,“陈与李”如同孵育蝌蚪一般培育了数千名漫画人才。近期,因创作大量反腐漫画,青蛙漫画组乃至整个邱县的农民漫画家群体在全国掀起高潮。
期刊
新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295所农村寄宿学校中,有60.5%人均居室使用面积小于3平方米,约三分之二的学校不能保证一人一床。有5.5%的学生半个月以上才能吃到一次肉,有6.6%的学生从来没有在食堂吃到肉。这组揪心的数据来自科研项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里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农村教育薄弱状况依旧突出。  1月16日,该报告正式在北京发布。这份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
期刊
作为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一号文件”备受关注。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过多轮修改。业内人士预计,“一号文件”最早或于1月公布。不出意外,“一号文件”或仍聚焦三农,其核心内容是保障粮食安全。去年的“一号文件”于春节前10天正式对外公布。1月17日,据财新网报道,“一号文件”已下发至县团级。
期刊
最近,身为山西省柳林县普惠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李天柱很忙,作为团中央“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的一员,他要经常到各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乡情难忘 返乡创业别样人生  李天柱是村里少有的大学生,凭着软件工程这个热门专业,本科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年薪已经达到七八万。然而,一次返乡探亲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李天柱的老家被称为“中国红枣第一镇”。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