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乐土信有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连日阴雨后的江南大地,晴空万里,风光和煦,难得一个晴朗的好天。我已经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选择这样一个良辰吉日,我从无锡到江阴华西村,去看望吴仁宝同志,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兴奋。
  仁宝同志是华西村的老书记,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交往整整20年了。
  记得20年前,即1984年,我还在农业部工作的时候,去苏南农村作调查研究,慕名专程到华西村拜访过吴仁宝同志。以后我有缘在苏州、无锡工作多年,同老吴有了更多的接触。
  我在无锡工作时有个做法,即农、工、商、教、军等各业各界都有联系点,这些联系点主要在基层。华西村当然是我首选的、最重要的联系点,而且是个综合性的点。不只是交友,更重要的是拜师。我确实是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拜吴仁宝同志和基层的同志为老师的。每有大事,总会首先想到向吴仁宝同志请教。在无锡工作的那几年,我每年要到华西村去几次,每次去,尽可能住一晚,同仁宝同志促膝谈心,了解社情民意,请教大政方略,他总是直言不讳,倾心相见,我感觉特别温暖,受益匪浅。
  那天从无锡到华西村的路上,我想到了同仁宝同志交往20年中的许多许多的往事。
  
  不支持乡镇工业的书记很难当得牢
  1984年,我第一次到华西村作调查研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那里的农民不仅种好粮食,发展多种经营,还办了相当规模的、集体所有的工业企业,全村农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开始富裕起来。从事种植业(粮食)、养殖业(养猪、养鸡等)、工副业的农民,已经有了专业分工。当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仁宝同志对我说,他们是共同富裕,“没有贫困户,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万元户。”那时的万元户,就是富裕户了。1983年全村的工农业总收入达到1349万元,其中村办工业收入占90%以上。全村农民都住上了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每10户左右装一部电话,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富裕目标。
  那次华西之行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使我开始认识到,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确实是引导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康庄大道。
  正是看到华西村以及苏南许多农村改革开放、乡村工业异军突起的欣欣向荣局面,使我萌生了到苏州工作的想法。不是想到那里当什么领导,只是想直接投身到那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小试身手,增长才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经过艰苦努力,居然如愿了。1986年,我到苏州市委做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苏南在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撤销了苏州地委和苏州行署,原属苏州地区的江阴县华西村,划给了无锡市。苏州市对江阴县、对华西村虽然没有领导关系了,但经济往来依然紧密。1986年,我到苏州工作的当年,又专程到华西村看望仁宝同志,到那里作过调查研究。
  记得1987年,仁宝同志曾派当时任华西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赵毛妹找我,要我帮华西买苏州产的香雪海电冰箱,不是买一、两台,也不是买几十台,是要买几百台,要给全村农民每家买一台电冰箱。这样的善举,当时在全国城乡闻所未闻,又使我兴奋不已。
  我从20世纪80年代华西村不断出现的一件又一件新奇事,看到了我国农村的希望。毛泽东主席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预言的“光明灿烂之希望所在”,正在华西村变为现实。
  1988年,我从苏州调无锡市工作。
  很有意思的是,1990年初在南京出席江苏省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时,我同老吴住一个房间,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分。我们两人朝夕相处,彻夜畅谈,非常投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曾对我说,你在无锡工作,一定要支持乡镇工业,如果不支持乡镇工业,你这个市委书记就很难当得牢。我对老吴说,其实我到苏南来,并不是来当什么市委书记的,我到苏南来工作,就是看中了这里地灵人杰,改革开放走在前头,特别想在促进农村现代化、促进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些调查研究,探索点路子,也许能对江苏、对全国起点作用。
  仁宝同志非常赞赏我对乡镇企业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也就是在那次的江苏省委全委扩大会议上,我做了关于乡镇企业问题的专题发言。发言中,我针对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地方大砍乡镇企业的错误做法,明确指出,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强大支柱,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柱石;乡镇企业还是几株小草的时候,都没有扼杀掉,现在已经是参天大树了,12级台风也吹不垮了!我们对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重大作用的认识,要坚信不移,坚定不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乡镇企业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那个发言,曾引起一些震动,反响较好,仁宝同志给我极大的鼓励。直到十多年后我们几次见面,他还多次提到我的那个发言。
  


  我在苏南的那些年,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把乡镇企业作为调查研究的主题。直到1993年调北京工作后,我依然关注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研究。1995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我以《农民的创举—关于促进我国乡镇工业发展壮大的几个问题》为题,写了一篇万余字的学习论文。这篇论文的全部内容,我在中央党校当时的省部级培训班和乡镇企业专题培训班上讲过,1995年9月7日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我对我国的乡村工业倾注了极为饱满的感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对乡村工业关注了十多年,研究了十多年,讲了十多年,如果说我对我国乡村工业的发展和提高,曾经有过一些独到的见解的话,这都要首先感谢吴仁宝同志,他是我研究乡村工业的启蒙老师,他不愧是我国发展乡村工业的先驱。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那天去华西的路上,我想得更多的,还是仁宝同志几十年来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前几年,有领导同志送老吴几句顺口溜:“仁宝,仁宝,国之瑰宝;风风雨雨,红旗不倒;思想工作,全都想到;三个代表,又出新招;七十多岁,日夜辛劳;健康长寿,农民需要。”老吴几十年来带领华西村的农民,走过了一条曲折艰辛的道路,他一直在探索一条如何使华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路子。他确实是带领华西农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坚持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一位奇人。
  仁宝同志文化水平不高,年岁也不小了,但他肯学习,勤思考,关注新鲜事物;他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想深刻,常常妙语连珠,先声夺人,被媒体誉为“吴仁宝的特色思维”。有一年,中央的一位领导同志听老吴汇报后,特别兴奋,他说:“这位农村基层干部的话,言语通俗,道理深刻,给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力量。”
  仁宝同志几十年来所思所想,所说所做,有个力量的源泉,就是农民群众;有个追求的目标,就是农民的共同富裕。他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农民群众中,当了县委书记,他也没有离开华西村的农民,他同华西村的农民意气相通,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现在七十多岁了,日日夜夜牵挂最多的,让他操劳最多的,依然是农民。他说:“我别的事不想,我专门想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他还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什么叫共产主义?全人类幸福就是共产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要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须家家富;共同富,更要精神富;共同富,必须先富帮后富。”老吴把我们天天讲的那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讲得深入浅出,让农民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他说得很好,他做得比说得更好。人们到华西村一看,就知道什么叫集体富,什么叫共同富,什么叫家家富,就知道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吴仁宝同志所追求的那个家家富、共同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连外国人都服了。有的外国人到华西村看了之后,对吴仁宝同志说:“我不赞成社会主义。你这个社会主义,我赞成。”一个吴仁宝,一个华西村,在外国人眼里,无疑也是奇迹呀!
  吴仁宝同志经常讲的一句口头语是“实事求是”。他为什么总是强调实事求是呢?他认为:“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他从不机械地照搬照套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同志的指示,而是紧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的精神。仁宝同志的许多独特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理念,正是他把中央精神同华西农民的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的成果。
  老吴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4月中央领导同志到华西村视察。老吴在汇报时提到,华西也有个“两手抓”,即一手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一手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当时有人提醒他“讲错了”,老吴认为“没讲错”。中央领导同志听到这个颇有新意的“两手抓”,略加思索后,连着说了三个好:“好,好,好!”仁宝同志事后对我说:“一个好,不算好;两个好,才算好;三个好,真正好。中央领导给我们很大的鼓励。”他对自己在实践中证明了的这个“两头”保持一致的抓法,坚信不移,坚定不移。他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这个“两手抓”,而且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老吴曾给我讲过他对天津大邱庄禹作敏的看法。正是禹作敏红极一时的时候,老吴对我说,禹作敏是个人物,对发展乡镇企业有贡献,但他有个缺点,就是脱离群众,有保镖,还养狼狗,出门前呼后拥,这就不好。老吴说,我在村里一个人到处跑,没有保镖,也没有狼狗,很安全,华西村人人都是我的“保镖”。老吴曾经预言:禹作敏“要出事就可能是大事”。 以后,禹作敏果然出事了,当然是出了大事。禹作敏出问题后,老吴又对我说,这个禹作敏就是没有两手抓。上头,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只相信个别“有背景”的人;下头,不依靠大邱庄的广大干部群众,只相信家族圈子里的几个人。这样,他能不出问题吗?
  “我专门想老百姓的事”。实在是太好了,人民群众就是需要有大批像吴仁宝那样专门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不是只为自己自家谋私利,更不是做官当老爷、横行乡里、称王称霸、作威作福,而是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为最高追求,为最大幸福。吴仁宝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做得很好。
  
  为老百姓服务的家庭多一点好
  那天,在从无锡到华西的路上,我想到吴仁宝这位奇人的许多奇事,思绪起伏,激动不已。
  2003年夏天,华西村又传奇闻:一直表示要工作到80岁的吴仁宝,突然宣布退居二线了,他所担任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经村党委研究决定,让位给年仅39岁的、他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2003年老吴76岁。
  那天先到华西村的金塔,见到了吴仁宝同志。三年不见了,老吴依然精神爽朗,气色极好,绝对看不出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还没坐下来,他就操着浓重的江阴口音很急切地说:“这几年寻不到你了。”我说:“我这不是寻您来了吗!”他立即吩咐协恩和他的女儿凤英,把我在北京和无锡的电话号码记下来。
  每次同老吴见面,都是极为痛快的事。那天见面,又是谈笑风生,又是滔滔不绝,又是百无禁忌。稍坐定,我就问他:“听说您退下来了,是真退,还是假退?”“我是半退,我现在任副职。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正能副。”这是典型的吴仁宝语言,吴仁宝气质。吴仁宝现在是华西集团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这使我想到30年前,即1974年,当时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的吴仁宝同志担任了江阴县委副书记,一年后担任了县委书记。他做县委领导后,应他的请求,一直兼华西村党支部书记。1980年县直机关党员选举出席江阴县党代表大会的代表时,老吴却意外地落选了。不是党代表,也就不好当县委书记了。他向上级党委恳求,不再担任县以上的任何职务,坚持留在华西,集中精力建设好华西。正是有了吴仁宝这样的壮举,华西村的农民就有了几十年来所创造的种种奇迹。
  “您打算什么时候全退呢牽”我又问。“还是我过去说过的,80岁全退。到2007年我80岁了,全村销售收入要达到450亿元。到时候请你来看看。”华西22003年的销售收入是105亿元,缴税3亿元。我知道他那里讲的销售收入,是到账数,是没有水分的。四年再增345亿元,每年平均增80多亿元,这当然又是个奇迹我相信他能实现的。因为他是实事求是的楷模,因为他确实是做得比说得更好。
  那天,我在华西看了一些新项目、新别墅、新变化。吴仁宝同志一再邀请我住下来,好好谈谈,住的地方也安排好了。我确实很想住下来,像过去一样同老吴探讨点大事,或者随便聊聊天。我还是依依不舍地走了,主要是考虑到老吴毕竟年纪大了,我实在不忍心占他太多的时间。
  走出巍然耸立的金塔,又见对面硕大的广告牌上,镌刻着的金光闪闪的31个大字: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这是仁宝同志的警示名言,许多领导同志和一些有识之士,都引用过。更可贵的是,老吴不仅是说说的,在个人得失问题上,他尤其是做得比说得更好。他至今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领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几年来,他把自己名下的两千多万元奖金全部留给集体,用于发展经济。
  吴仁宝同志确实是一位奇人。他做人做事多有奇思妙想,做工作多出奇招,有些人往往不理解,甚至不相信,于是风言风语,非议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责难者亦有之,对老吴其人多有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吴仁宝在华西村几十年,没有在村民家里吃过饭,没有村民给他送过礼,您相信吗?确实很难相信,但这是事实呀!这次老吴让位给他的第四个儿子,一时间又成了舆论的焦点,又有人问我:吴仁宝是不是搞家族制?
  是不是搞家族制?仁宝同志讲到这个问题,总是很坦然,从不回避。他说:“我是人民的服务员。”“我这一家是为老百姓服务。不是为自家,是为大家。这样的家庭,我看多一点好!”他有四儿一女,还有女婿,个个都能干,个个都优秀。他多次对我说,我吴仁宝如果搞个体,早就是亿万富翁了!我不搞个体,我不要个人这个大富翁,我要华西村的农民家家都成为大富翁。这就是吴仁宝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远见卓识、高风亮节、博大胸怀!
  华西村本届党委共有委员56人,其中吴家有8人;党委书记、副书记30人,其中吴家5人。这个村党委,集中了全村德才兼备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是经过全村761名共产党员的民主选举、全村公认的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老吴对自己的子女、亲属要求非常严格。全村各家的财产都张榜公布,吴家子女无一例外,同样接受村民的监督。华西村还有个老规矩,吴仁宝自家人及其亲戚,不能在华西村当会计,从1961年建村到现在,都是这样执行的。吴仁宝同志说:“一个人廉洁不廉洁,财务上瞒不过的。”他说,华西村的财务账,从1961年到现在都保存完好,都可以查的。吴仁宝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只是说说的,同样是做得比说得更好。1996年9月间,有一天老吴在村宾馆吃早点,发现酱油的味道不对,经查是采购员贪便宜,从个体户那里进的假酱油,老吴要求立即查处。当时宾馆只处理了采购员,没有追究领导责任。为此,老吴召开村党委扩大会,决定对他的三儿子、宾馆经理吴协平给予撤销职务处分,责令协平在宾馆厨房做杂工三个月,直到真正认识错误。这件事,在华西村传为美谈,在老吴家里引起不小的震动。
  老吴特别重视对家人和亲属的教育。现在,吴仁宝同志全家三代人有26口,其中有中共党员20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有13人,他们当中已有5人从国外留学归来,或正在国外读书。吴仁宝同志自豪地对人们说:“如果我们华西村民,都像我吴仁宝一样,教育好一家人,教育好三代人,那就是对党、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华西村民说:“吴仁宝一家,既为华西作了奉献,也为华西作了贡献。”岂止是为华西!吴仁宝同志及其一家,真正是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作出了独特的、重要的贡献,还在继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华西人要一代强一代一代胜一代
  在从华西回无锡的路上,我突然想到天堂。您相信有天堂吗?我不相信。我相信共产党,我信仰共产主义。其实,将来的共产主义究竟什么样,我也说不清,我只是从华西村的现状,似乎看到了那喷薄欲出的共产主义的曙光。
  记得1989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同志看了华西村后,很激动,很感慨。乔木同志是诗人,他看了华西,一定会诗潮涌动,怎么能没有诗呢?只因时间太急促,思绪万端,一时不知如何落笔。乔木同志在情急之下,把他自己1964年国庆之夜写的一首长短句旧体诗赠给华西村。乔木同志说:“这首诗写好后,我曾送给毛主席,毛主席说很好,要我发表,我一直珍藏至今,没有发表。”那首诗是赞颂建国15周年的国庆之夜的盛况的,诗中有“人间乐土信有”的好句。乔木同志满怀深情地对华西村的同志们说:“看了华西村,‘人间乐土信有’成了现实,我高兴、激动,这首诗颇能表达我的心情。”
  从乔木同志赠诗到现在,又过了十五年,华西村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003年,华西村农民每家存款,少则50万元,最多达500万元;家家都住上了欧式大别墅,每户住房面积最少450平方米,最多达600平方米;家家都有小汽车,有的农家有三辆车。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华西,是电话村、冰箱村、彩电村、空调村。进入新世纪的华西,是电脑村、手机村、别墅村。如今,在华西农民的家里,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数码摄像机,早已不是稀罕物了;学外语,学普通话,学各种新技能,出国留学,出国旅游,在华西村已很普遍了。
  仁宝同志曾告诉我,华西村民的收入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工资平时发50%,年终结清。二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每个村民的各种福利补贴,每年至少2800元,算是最低生活保障。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村民年度奖金的80%作为资本参股,按股分红。我觉得,仁宝同志所说的这三种收入来源的区分,无疑是一种创新,是积极的探索,有着极高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我看是符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所追求的远大目标的。
  现在的华西村实行股份合作制,全村净资产40亿元,其中集体资产36亿元,村民个人股份4亿元。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万元。
  华西村既重视发展经济,也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华西就在村民中开展了“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一直坚持不懈。80年代末,又组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统管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全村每年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都在200万元以上。华西村,被媒体誉为“一座净化灵魂的熔炉”。
  仁宝同志还多次对我说过,华西的形势不是大好,也不是小好,是一年比一年好。
  “人间乐土信有”。吴仁宝同志和华西村的共产党员们,几十年来,带领华西村的农民,一直在不停顿地创造着奇迹,建设着人间乐土。1998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华西村时赞叹:“华西人民幸福!幸福!真幸福!”这是对华西的最高评价了。
  现在的华西村,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培养锻炼了大批勤劳、智慧、素质不断提高的各种人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实行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经营机制,形成了艰苦创业、努力奉献、年富力强的领导集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举世瞩目的、非常突出的业绩,早已赢得了很多很高的各种荣誉。在村党委领导下的华西人并没有满足,他们依然在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奇迹,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业绩。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我国农村有更多的像吴仁宝那样真正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共同富裕日夜辛劳的、真诚奉献的带头人,我国农村会是什么样?
  如果我国农村有更多的像华西村党委那样坚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和组织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路子,我国农村会是什么样?
  如果我国农村的70万个行政村中有几十个、几百个、几千几万个像华西村那样“一年比一年好”的乡村,我国农村会是什么样?
  我看,如果我国农村有更多的像吴仁宝那样的带头人,有更多的像华西村党委那样的真正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有更多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华西村,我国农村的许多许多的难题就好解决了。
  华西村能办到的,其他地方的乡村也能办到吗?我看有相当多的乡村是办得到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像吴仁宝同志那样的共产党员,那样一个带头人。事在人为嘛。
  华西村是当今我国农村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一盏明灯。
  华西村的今天,应该是我国农村的明天。
  中共华西村党委在去年7月初召开了第六届党代会。在那次党代会上,曾在华西村担任了四十多年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的“老书记”吴仁宝退下来了,华西村的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老书记”在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满怀激情地说:“华西人要一代强一代,一代胜一代;华西村党委要带领华西人民不断前进!”
  祝愿吴仁宝同志,祝愿华西村,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作出新的示范。
  (作者系国务院原副秘书长)
其他文献
2007年7月21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以“推动区域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为主题的2007中国国际服务业论坛在深圳五洲宾馆隆重召开。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原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灏、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周道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龙永枢、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锦珍、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
期刊
秦池江,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兼任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教授。近年来,他致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次深入有关城市进行翔实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形成独到见解。    2006年,黑龙江省人大组织了一次考察,当时我们十几位同志实地走访了伊春和大兴安岭等地。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材料和所见所闻,我感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机制来保障,这种机制不仅针对
期刊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迅速。根据《城市规划“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200个左右,建制镇达到2.5~3万个,全国城镇人口达6.28亿左右,城镇化水平约为45%,其中小城镇(小城市和建制镇)人口所占比例达65%左右,是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载体,小城镇建设任重而道远。而建设好小城镇首要的任务是要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定位。各地应根据其经济、文化以及区域特点,特别是其
期刊
CBD是资本、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区域,能提供良好的商务服务,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带来地区经济的繁荣。正因为如此,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建设自己的中央商务区,政府为了实现地区的超前发展,往往对CBD发展采用超前规划。CBD的概念也很快变成了房地产商炒作的“聚宝盆”,每每楼盘被冠以CBD区的称号。而实际上,一些CBD有场无市。当前这种现象,人们到底应当如何理解CBD,是不是任
期刊
鲁尔区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通常以该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面积4593平方公里。鲁尔区是一个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矿区,许多城市都是因煤而兴。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此后的100多年中煤炭产量始终占全国80%以上,钢产量占全国70%以上。但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使这个百年不衰的工业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
期刊
威海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 1987年组建地级市后,威海市委市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不遗余力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两次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去年又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打响“环境牌”,念
期刊
主持人(范培康——中国贸易报社总编辑):参加这次对话的嘉宾有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松奇;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香港贸易发展局华南区首席代表钟永喜。本节对话的主题是“发挥泛珠三角内地9省及2地(港、澳)金融市场的优势,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我们的对话首先由各位嘉宾介绍自己的观点和主持人互动,最后台下的来宾也可以提问题。  祁斌:现代经济基本的特征就是服务
期刊
《中国城市经济》: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继“区域限批”后,环保总局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那么在新环境经济政策的形势下,城市、县、开发园区下一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规划,以更小的资源代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呢?  武晓鹏:国家加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以山西省清徐县为例,1
期刊
2007年5月24日至25日,为学习借鉴珠三角地区发展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园区的先进经验,促进两地经贸交流合作,我带领两位副市长、8个县(市)区长和十堰经济开发区及市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利用参加鄂港(粤)经贸洽谈会和举办十堰(深圳)投资推介说明会的便利和空隙,赴深圳市高新区、广州市花都区进行了学习考察。不仅学习了两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先进经验,而且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
期刊
江阴——长三角中部一座充满魅力的港口城市,北枕长江、南临太湖的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与繁荣发达的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这里的每一方土地,处处彰显着绿色的诗意、闪烁着文化的气息、摇曳着动人的风姿。  江阴拥有7000年的历史,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自古钟灵毓秀,人文彬盛,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誉。全市市域面积9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0.8平方公里,市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