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统整:儿童生命成长的引擎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统整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为基本理念。课程内容设置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大自然。教育者应以“课程”为窗口,全面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让儿童在课程活动中学会求知、发现、质疑、探究与创造,让课程真正成为儿童生命自由生长的引擎。
  【关键词】课程;儿童;资源;生活
  美国课程论专家James.A.Beane在他的《课程统整》一书中提出:课程统整是一种课程设计,是在不受制于学科界限的情况下,由教育者和年轻人合作认定重要的问题和议题,进而环绕着这些主题来形成课程组织,以增强人和社会统整的可能性。真正的课程统整,超越科目领域和学科,所着眼的是统整的活动。
  梅岭小学将“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于——课程给予学生的,不仅能够传递社会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还要赋予学生转变自己和自身文化的能力。在学校课程总设置之下,一线教师该如何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着力儿童生命成长和未来发展,从课程研发与统整的角度,引领学生根据主题自主搜索资料、开展项目探究,将学习引向纵深处,从而真正成为会学、善学、乐学的人呢?笔者开发并尝试实践了特色课程。
  一、以“现有教材”为基点的课程
  1.主题式拓展
  以主题再构的方式,以教材为本,并适当补充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学习资源。拓展拓宽,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同时实现“课外阅读”往“课内前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对该主题的理解广度和深度。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夹竹桃》是一篇被读者称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看似文风淳朴,本色天然,实则包涵丰厚的底蕴。为了让学生能带着自己多元、丰富的解读走进文本,更好地领悟国学泰斗文字背后的魅力,笔者尝试采用了“任务研究”的方式,真正做到以教材为基点,整合多种资源,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习效能。任务单具体如下。
  (1)认真阅读《夹竹桃》原文,找出与现有教材的不同之处,思考:你认为删除句段是否合理,请写明理由。
  (2)查阅资料或者阅读其著作《这一辈子》,了解季先生的生平和人品,尝试写作家卡片。
  (3)选择阅读季羡林的同类散文,如《枸杞树》《海棠花》《怀念西府海棠》等,从写法的角度思考:这些与《夹竹桃》有什么相似之处?
  从“教材”到“原文”,从“花”到“人品”,从“内容”到“写法”,此任务单的设计:有整体、有阅读、有层次、有深度、有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汇报精彩纷呈。
  比如在任务单1中,学生将教材与原文作细致比对,发现不同之处有:
  (1)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
  (2)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3)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到:(1)原来此篇《夹竹桃》是季羡林访问缅甸时,在异国他乡巧遇故乡的夹竹桃,从而引发的创作热情,写下的这篇散文。(2)学生通过自读原文中被删除的句段,感悟出这不仅仅是花,更是家乡的花,它承载着季先生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更饱含着中缅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完成任务单2和3的过程中,学生逐步通过阅读并了解季羡林的生平和人品,亲近作者,再对比夹竹桃,找出相似点,通过汇报、研讨,最终让学生感悟到:先生这哪是仅仅赞美花,分明是在抒写自己的人生态度。这种“以花喻人”的写法,在同类作品的阅读中也得到了体现。学生在自读、合作、探究、研讨、修正、互补中不断获取新知,深入文本深处,走进作家世界,体悟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厚内涵。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地从主题统整的角度,拓展并整合多种资源。这类以“内容”为基点的统整设计,增加学习的厚度、深度与广度。以任务探究的方式,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真正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生本理念,每一个个体在原有学力基础上,开展自学、自探、自查、自评等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与提升。
  2.项目式探究
  学生是课程内容的规划者与参与者,教师可以进行学生的民意调查,以决定问题与关注的焦点,进而提出课程项目主题。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找到学生认为值得研究的话题,并且由他们组织分工,搜集资料,整合资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具有实际作用的,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社会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生学到的并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生活的技能以及面对更大挑战的信心和技巧。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教学完《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特殊的葬礼》等一组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文章后,让学生提出你最关心的问题,统计后多数学生关注的是目前中国最严重的“雾霾”话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制定环境学习方案。第一阶段:了解“雾霾”是什么,与“雾”的区别在哪里;第二阶段:雾霾是怎样形成的;第三阶段:如何控制雾霾;第四阶段:怎样提高空气质量。方案制定后,进行组内人员的分工,并制定一定的管理规则,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研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观看柴静的视频,实验研究,家长参与等方式,共同探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因此,“项目探究”中,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应变被动为主动,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课程主题的规划者,更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学生拥有真正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可以自由表达思想观念与行动,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在课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机会进行项目探究,加入其個人关注的焦点,鼓励他们作经验的统整,使他们的构想受到尊重。它有助于学生具备解决社会问题和改进社会所需的一些气质和技能,学生将变得有智慧、有见识,学会在他们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参与重要的议题研究,学会批判思考、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二、以“全科统整”为支架的课程
  以主题的方式整合多种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材,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让学生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让学习和生活发生链接,从而获得情感理解,生成生命价值观念,进而提升语文素养。这就是“全课程”理念。笔者有幸在学校国标课程校本化的前提下,对于如何让学生在同主题的课程统整背景下,培养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总结、汇报等方面的能力做了以下尝试。
  我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就以“桂花”为主题,设置了名为《一花一世界》的系列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趣的“教材”中获益。
  品桂花:(1)学生自主搜索古诗及现代名文中描写桂花的精彩句段,并摘录,尝试吟诵与品悟。(2)阅读课举办“诵桂花”专场,让学生在全班展示或表演阅读所获,共同分享、感受桂花在文字与文化中的魅力。(3)评选“自主阅读之星”。
  研桂花:(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桂花的营养成分,并学习运用数学学科所学的画柱状图或者饼状图等方式呈现出来。(2)在全班介绍自己的创意及理由,并张贴上墙。(3)评选“数学创意小达人”。
  画桂花:通过观察桂花的形态特征,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画桂花,同时写上花语,并与同学分享绘画作品,设立“最佳作品奖”。
  种桂花:(1)让学生搜索资料,了解桂花的花期、生长习性和种植、养护方法等。(2)每人参与种植桂花的活动,同时注意观察开花的过程,拍下照片,并记录好种植日记。(3)班级内交流图文并茂的《一花一世界课程研究记录——桂花种植》,并向大家介绍种植过程和心得。(4)评选“研究小能手”。
  尝桂花:(1)搜索资料,了解桂花的功效与作用。(2)制作“桂花”美食:桂花糕、桂花酱、桂花糖藕……从味觉的角度进一步深入对桂花的认知。(3)推荐制作方法,让学生将制作过程拍下视频或者图片,同时附上文字介绍,班级内评选。(4)设立“最佳美食奖”。
  把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学科学习,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游戏化的生活。以上教学实践就围绕《桂花》这一主题,融合了语文、美术、数学、劳动等综合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按主题从不同角度搜索资料,主动学习信息,并能将学习成果传达给他人,在学生生活化的自主学习中全方位地认知大自然花草,探索并感受生命的魅力,这是传统“唯教科书”灌输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在鲜活灵动的实践“活动教材”中,学生自主地与生活发生链接,让充满趣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主学习”真正发生,从而逐步实现“全课程”的“全人”教育。
  三、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课程
  “本土”,是我们所生活的家乡。广义的“本土资源”,不仅指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语言文化等,也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挖掘本土资源,使之与探究型课程有效链接,让探究型课程的内容由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搭建有效平台。笔者就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践活动。
  如《我爱家乡——瘦西湖》“游学”课程。“游学”一词,本义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此处引用是指“游中学”,即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意思。瘦西湖,有着“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历史上是扬州城壕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扬州的城市精神,是扬州人的骄傲。因此,笔者就曾尝试以“瘦西湖”为探究力点,开发并实践了一系列课程活动。
  (1)“走近”瘦西湖:让学生通过上网收集、查阅相关书籍,了解瘦西湖中的著名景点,如五亭桥、徐园、晴云白塔、二十四桥、熙春台等。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景点名片”,与伙伴共同分享介绍,并张贴于教室及走廊,建设“瘦西湖”环境文化。
  (2)学做小导游:结合活动经验,讨论怎样才能当好小导游。通过学写导游词、观看导游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点。按景点分组领任务,再进行研究与试讲,每处景点决胜出三名“优秀小导游”。从举止礼仪到演讲技巧,从知识介绍到情感表达,学生在反复观摩、试练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
  (3)瘦西湖“游学”义演:A.每班甄选六名文明小使者,他们身披绶带,手捧亲手绘制的具有家乡特色与梅岭元素的“手绘瘦西湖”风景卡赠送给天南海北的游客,并与游客友好互动。B.“优秀小导游”们分工负责区域,自信大方地介绍自己眼中的特色景点。C.各班精心制作小彩旗,布置“微剧场”舞台,在瘦西湖院内开展生态环保义演活动。
  (4)“未来”瘦西湖研究会:a.总结活动收获,呈现活动成果。b.研讨:目前瘦西湖的生态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将环境建设与旅游开发更好结合?未来的瘦西湖在打造旅游综合体方面还应做出怎样的努力?c.学习撰写一篇《我眼中的瘦西湖》研究报告。
  瘦西湖“游学”课程,是以“我爱家乡”为主题下的一例。它以“瘦西湖”为中心,开展一系列递进式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整合,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活动计划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以“本土资源”为载体的课程,从学生学习经验出发,让学生学习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探究过程,使本土资源成为探究型课程的有效学习内容。
  课程统整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为基本理念。课程内容设置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大自然。学生的生活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活动及本土资源,让学生拓展阅读,关注家乡,走向生活,引导探究和发现,让本土文化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源头活水。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中,实现“全学科”有机统整,从而实现“全人”教育。因此,教育者应以“课程”为窗口,全面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让儿童在课程活动中学会求知、发现、质疑、探究与创造,真正让课程成为儿童生命自由生长的引擎。
其他文献
【摘要】儿童读物生动有趣,丰富的美术语言可以成为儿童读物强而有力的基础,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与情感,拓展学生想象空间,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美术活动中由阅读带来的强化作用,其中包括美术活动前的引导性阅读、美术活动中的发展性阅读以及美术活动后的表现性阅读。阅读浸润心灵,同时是个很好的契机,为传统美术课堂注入活力。只要把小学美术与阅读有机地结合与渗透,相信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会有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在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角可以根据大小不同来分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期刊
教学内容  译林版小学英语4AUnit8 Dolls, Fun time & Cartoon time.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eye, nose, mouth, hair, ear, small, fat, thin, long, tall, short.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句型和日常用语:He’s / She’s... His/ Her... is / are.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人们沟通和联系的主要途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微课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语文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学科,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微课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探究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的设计进行探究分析。  【
期刊
教师在课堂上从事教学活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然而,我们在学校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往往只埋头教书,而不大过问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只重视自己对知识的传授,而不大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此我们感到,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把握,这样的教学活
期刊
【摘要】游戏就是幼儿欢乐的沃土,许多幼儿会“挖空心思”动脑筋,想着怎样“玩”得开心,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幼儿在游戏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案例的分析,鼓励幼儿自主创新,快乐成长。同时,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协调幼儿之间的矛盾,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发挥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健康、真实
期刊
【摘要】面塑作为扬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造型简洁浑厚、优美、精巧。扬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挖掘地域特色,师生自下而上开发以民俗面塑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性地开展扬派面塑的实践教学探究,在学校美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环境;课程;校本特色  身处扬州这座古城,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扬州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影响着一代代扬州人。面塑作为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由
期刊
【摘要】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在美术活动中,笔者尝试在目标确定上,融入素养教学要求,做到“眼中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围绕同一主题,采用合作示范、视频拓展等多种方法,拓展幼儿思维,避免了教师完整示范造成的思维局限,以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在作品欣赏评析中,添加助人环节,让幼儿在义卖作品、捐助病童的实践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指南
期刊
【摘要】本次研究以阅读教学结合习作指导为重点开展研究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联系,希望能够为现有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指导;现代教育技术;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习作指导的教学难度比较大。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实现创造性表述的一个重要过程。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在语文教学中,教
期刊
(续前)  84  当生命从初心的一束光中走过来时,便会在过往的道路上,留下或清晰或朦胧的梦痕。  然而,在风烟弥漫的塵世,如若时势变了,人也变了,蒙尘的初心便不再明亮和纯粹了。  也或者在明与暗、清与浊、远与近、得与失乃至安与危、悲与欢、爱与恨、生与死之间迷失抑或沉沦了。  更何况,就人的个体而言,初心也不会绝对的纯粹和完美。人心和行为或变化或异化,除客观因素而外,自有内在的残缺和裂缝。当人性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