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而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基本沿袭着“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改评”的模式。当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训练学生作文技巧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获取高分,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缺乏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文章语言空乏,缺少创新与个性。我们唯有开放习作训练形式,倡导学生写亲历,写真实,并进行多元构思,学生的习作中才会不断涌现出一篇篇“灵性之作”、“创性之作”、“个性之作”!
一、 真实的习作情境——成就学生作文的灵性
真实的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自然地融于情境,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从丰富生活源头做起,把真实的情境引入作文课堂,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将情境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进而达到“情动而辞发”境界。把真实的情境引入作文课堂,能促进学生不断有灵感产生,成就学生习作的灵性!
1. 观察情境,让作文有血有肉
观察情境就是去观察世界,即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如春天到了,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小花园寻找春天,感受春风拂面、阳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让孩子们趴在窗口观察雨景及行人的反应;秋游时,让他们看看秋天的田野,感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再如养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种蒜头,观察变化过程……有了观察的基础,学生就有了真实的材料,真实的体验,作文也就有血有肉了。
小学阶段,学生写得最多的是写人记事类的作文,可是往往学生很难出彩。每个人的外貌千差万别,而其内心世界、个性特征、情感活动更是十分复杂。有些人物对孩子们来讲似乎是很熟悉的,但要写起来往往不知该写些什么。原因就在于学生平时的熟视无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教会孩子观察观察生活的情景。如教他们写“一个 ________ 的人”时,可以先让孩子们提前观察自己选定的对象,根据观察的情景从中提炼出中心,确定写作重点。这样,作文有了真实情景的支撑,自然是有血有肉。
2. 置身情境,让作文有声有色
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设定的活动有感而作,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如,结合“六一”游园会让学生进行习作,活动结束后大家都能积极交流活动中精彩难忘的情节,通过对自己的活动,以及其他同学的语言、动作和情绪等叙述,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
学校每一学期都会开展许多活动,如果我们充分把握这些资源,让学生置身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有了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情感,作文自然显得有声有色。
3. 实践情境,让作文有情有趣
新课程改革诞生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这也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提供了许多契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内容与方式都是开放的,他们在自主选择,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涉及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与活动中捕捉习作素材,进而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例如,九月份节日比较集中,有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还连着国庆节,这一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我把它定为“感恩”系列。找相关的资料,探究节日的由来,交流神奇的传说,吟诵美好的诗歌。去敬老院送温暖,带去欢声笑语;制作各式贺卡,把祝福送给亲朋好友;查阅月饼的来历,去超市调查月饼的形状、口味、销售情况;了解伟大祖国的崭新历史,展望更加灿烂的明天……由于这些活动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触手可及,于是每一个孩子都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金秋十月,田野一片金黄,是“亲近自然”的大好时期。走出教室,寻找秋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家乡的美。“中秋话月”、“多彩的秋叶”、“家乡的田野”…… 每一次活动后,我都会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由于写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景物,他们便能信手拈来、下笔千言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是他们感兴趣的,解决了写作素材的问题。学生对写有了兴趣,记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自己想说的话,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真情真趣!
二、 多元的习作思维——造就学生作文的创性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鼓励学生多元思维,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造就学生作文的创性!
1.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的思维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2. 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 多向思维。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对于考场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的思路拘于习惯,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
三、 丰富的习作形式——铸就学生作文的个性
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不拘一格的作文形式,真正达到新课程提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的要求,铸就了学生作文的个性!
1. 作文信。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如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是一个选材很广的题目,既可以写富有意义的人或事,又可以写令自己惭愧、得意、激动、兴奋的人或事,但是学生觉得题目不新鲜,提不起劲。换一种方法,把作文要求稍作改变,即请学生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写一封信,诉说令你难忘的一两件事。写给自己熟悉的人,学生觉得比较亲切,字里行间蕴含着童趣、童真,令人感动。
2. “作文诗”。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朗朗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学完了《快乐的足球赛》,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着写儿童诗。写人、写事、写物均可,每行字数不限,能押韵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小诗人”,学生习作兴趣盎然。
3. 随文作。在教学课文《三亚落日》时, 我创设的四次情境,充分调动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所表现的三亚落日的美景和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并通过综合介绍三亚落日的自然风光这一语言训练,引导孩子表达对客观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其中我凭借“结合课文语言,向老师、爸妈介绍三亚落日的美景”的两次情境创设,巧妙地从阅读教材中引出表达的话题,前两次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仔细欣赏了课件图片,积极地感知、积累了语言,这为表达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后的写作环节中学生都能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4. 演讲稿。把说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写稿的基础上,开展演讲活动;写小剧本,发动学生将有意义的见闻编成相声、话剧、小品……
作文教学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记录生活、乐于专注有感而作、善于表达喜怒哀乐的写作习惯,让学生逐步形成多元构思作文的思维方式,学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的文章自然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作者单位:镇江市润州区实验小学)
一、 真实的习作情境——成就学生作文的灵性
真实的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精心创设的情境。学生自然地融于情境,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从丰富生活源头做起,把真实的情境引入作文课堂,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将情境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进而达到“情动而辞发”境界。把真实的情境引入作文课堂,能促进学生不断有灵感产生,成就学生习作的灵性!
1. 观察情境,让作文有血有肉
观察情境就是去观察世界,即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或具体的实物。如春天到了,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小花园寻找春天,感受春风拂面、阳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让孩子们趴在窗口观察雨景及行人的反应;秋游时,让他们看看秋天的田野,感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再如养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种蒜头,观察变化过程……有了观察的基础,学生就有了真实的材料,真实的体验,作文也就有血有肉了。
小学阶段,学生写得最多的是写人记事类的作文,可是往往学生很难出彩。每个人的外貌千差万别,而其内心世界、个性特征、情感活动更是十分复杂。有些人物对孩子们来讲似乎是很熟悉的,但要写起来往往不知该写些什么。原因就在于学生平时的熟视无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教会孩子观察观察生活的情景。如教他们写“一个 ________ 的人”时,可以先让孩子们提前观察自己选定的对象,根据观察的情景从中提炼出中心,确定写作重点。这样,作文有了真实情景的支撑,自然是有血有肉。
2. 置身情境,让作文有声有色
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设定的活动有感而作,也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如,结合“六一”游园会让学生进行习作,活动结束后大家都能积极交流活动中精彩难忘的情节,通过对自己的活动,以及其他同学的语言、动作和情绪等叙述,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
学校每一学期都会开展许多活动,如果我们充分把握这些资源,让学生置身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有了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情感,作文自然显得有声有色。
3. 实践情境,让作文有情有趣
新课程改革诞生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这也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提供了许多契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内容与方式都是开放的,他们在自主选择,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涉及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与活动中捕捉习作素材,进而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例如,九月份节日比较集中,有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还连着国庆节,这一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我把它定为“感恩”系列。找相关的资料,探究节日的由来,交流神奇的传说,吟诵美好的诗歌。去敬老院送温暖,带去欢声笑语;制作各式贺卡,把祝福送给亲朋好友;查阅月饼的来历,去超市调查月饼的形状、口味、销售情况;了解伟大祖国的崭新历史,展望更加灿烂的明天……由于这些活动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触手可及,于是每一个孩子都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金秋十月,田野一片金黄,是“亲近自然”的大好时期。走出教室,寻找秋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家乡的美。“中秋话月”、“多彩的秋叶”、“家乡的田野”…… 每一次活动后,我都会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由于写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景物,他们便能信手拈来、下笔千言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是他们感兴趣的,解决了写作素材的问题。学生对写有了兴趣,记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自己想说的话,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真情真趣!
二、 多元的习作思维——造就学生作文的创性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鼓励学生多元思维,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造就学生作文的创性!
1.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的思维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2. 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 多向思维。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对于考场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的思路拘于习惯,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
三、 丰富的习作形式——铸就学生作文的个性
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开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不拘一格的作文形式,真正达到新课程提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的要求,铸就了学生作文的个性!
1. 作文信。以写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内容、要求转化到书信的写作中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写信可以比较自由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来。如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是一个选材很广的题目,既可以写富有意义的人或事,又可以写令自己惭愧、得意、激动、兴奋的人或事,但是学生觉得题目不新鲜,提不起劲。换一种方法,把作文要求稍作改变,即请学生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写一封信,诉说令你难忘的一两件事。写给自己熟悉的人,学生觉得比较亲切,字里行间蕴含着童趣、童真,令人感动。
2. “作文诗”。儿歌、儿童诗一直以节奏轻快、语言活泼、朗朗上口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模拟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学完了《快乐的足球赛》,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着写儿童诗。写人、写事、写物均可,每行字数不限,能押韵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为“小诗人”,学生习作兴趣盎然。
3. 随文作。在教学课文《三亚落日》时, 我创设的四次情境,充分调动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所表现的三亚落日的美景和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的理解,并通过综合介绍三亚落日的自然风光这一语言训练,引导孩子表达对客观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其中我凭借“结合课文语言,向老师、爸妈介绍三亚落日的美景”的两次情境创设,巧妙地从阅读教材中引出表达的话题,前两次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仔细欣赏了课件图片,积极地感知、积累了语言,这为表达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后的写作环节中学生都能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4. 演讲稿。把说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写稿的基础上,开展演讲活动;写小剧本,发动学生将有意义的见闻编成相声、话剧、小品……
作文教学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记录生活、乐于专注有感而作、善于表达喜怒哀乐的写作习惯,让学生逐步形成多元构思作文的思维方式,学生把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乐、苦恼等感受,乃至对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细微体验,主动诉诸恰当的语言文字,写出的文章自然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作者单位:镇江市润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