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有生命力的精彩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精彩课堂的精彩在哪里?我认为应包括两个层面:基础层面是预设的精心,更高层面是生成的精彩。
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时,学生已基本了解为什么要分一分和怎样分一分,在完成巩固练习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下面的树叶分在3个盘子里,用线连一连。
反馈时,除了按颜色分和按形状分外,有一学生小明提出可以“按顺序”分,即前四片树叶,中间四片树叶,后四片树叶各分在三个盘子里。教师有点愕然(显然课前没有预设到学生会出现这种答案),后对这种分法予以否定(没有说明理由)。学生小明带着迷惑不解的表情回到座位上。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这节课所认识的“分一分”是指“分类”,教学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例如颜色一样的分在一起、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分在一起等。显然,这里的“分类”,其本质是要求被分到一起的东西应有共同点。那么,小明的分法究竟算不算一种分类?我们以为,只能算是一种简单分组。例如,学生中午排队去吃饭,按前后顺序8个人1组分到各个餐桌,就是一种典型的分组。这与今天学习的“分一分”显然不是一回事。
对以上教学片段解读如下:
“从精心预设走向精彩生成”解读之一:预设精心是基础
分组并不是这一课教学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分组对于这里的分类是一种干扰性资源,因为对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正确认识什么叫分类、什么叫分组,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分组的意外答案?课后我看了学生的教科书,发现这道题目是编在书后的配套练习中的,但书上的题目却没有对树叶进行编号,对树叶编号是该教师在做课件时为了学生回答方便而添加上去的。然而,现在想来,正是给树叶编了号,无形之中就唤醒了学生以前对数字分组的记忆,学生把这些树叶抽象成了1至12这几个数字,进而按顺序把这些数分组,出现按顺序分的答案就不难理解了。而且我认为能这样思考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应是班级中的好学生,课后了解果不其然。由此看来,教师对教材资源的研究要透彻、处理要慎重,稍作改动既有可能生成精彩,但也有可能出现负面的影响。
课堂中的意外每天都有,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意外仅仅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自然生发出来的,还是我们的教学预设存有疏漏而导致的?如果是前者,应认同它存在的合理性,并设法使意外转化为课堂的精彩。如果是后者,则需加强对教学预设的精心考虑,以尽可能避免那些干扰学生认识的不必要的麻烦。
“从精心预设走向精彩生成”解读之二:生成精彩是目标
教学中如果学生真的出现“按顺序”分的答案,教师应具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不是简单予以否定,而是以此为施教的生发点,巧妙设问学生:照你这样分,分到一起的树叶有没有共同点?学生回答不出,再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分一分,知道都是把有共同点的东西分在一起。接着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的分一分是要把有共同点的东西分在一起,所以不能这样分。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学生会对今天学习的“分一分”(即分类)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达成“生成精彩”的目标必须注意两点:
(一) 生成需要引领
真正的动态生成应该是怎样的呢?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她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们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这说明动态生成并不神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使他们振作,这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使他们归于平静,这也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给以启迪,这还是动态生成;当学生的思维偏离目标时,能及时拉回……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而且是方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总之,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意识地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防止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生成,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 生成需要内涵
在上面对比教学中,后者的引领相当巧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把握和教学的技巧的运用。案例中后者的目标意识很强,当学生的思维偏离轨道时,能不露声色及时拉回,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一个人学习的成效如何,取决于认知心理系统和情意心理系统。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心理规律。上例中后者的引领就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启发式教学,他没有直白的告诉学生你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做到引导而不是牵着走,勉励而不强使屈从,开导而不全部告以现成结论,做到相机点拨,适时适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港镇黄土塘小学)
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分一分”一课时,学生已基本了解为什么要分一分和怎样分一分,在完成巩固练习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下面的树叶分在3个盘子里,用线连一连。
反馈时,除了按颜色分和按形状分外,有一学生小明提出可以“按顺序”分,即前四片树叶,中间四片树叶,后四片树叶各分在三个盘子里。教师有点愕然(显然课前没有预设到学生会出现这种答案),后对这种分法予以否定(没有说明理由)。学生小明带着迷惑不解的表情回到座位上。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这节课所认识的“分一分”是指“分类”,教学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例如颜色一样的分在一起、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分在一起等。显然,这里的“分类”,其本质是要求被分到一起的东西应有共同点。那么,小明的分法究竟算不算一种分类?我们以为,只能算是一种简单分组。例如,学生中午排队去吃饭,按前后顺序8个人1组分到各个餐桌,就是一种典型的分组。这与今天学习的“分一分”显然不是一回事。
对以上教学片段解读如下:
“从精心预设走向精彩生成”解读之一:预设精心是基础
分组并不是这一课教学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分组对于这里的分类是一种干扰性资源,因为对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正确认识什么叫分类、什么叫分组,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分组的意外答案?课后我看了学生的教科书,发现这道题目是编在书后的配套练习中的,但书上的题目却没有对树叶进行编号,对树叶编号是该教师在做课件时为了学生回答方便而添加上去的。然而,现在想来,正是给树叶编了号,无形之中就唤醒了学生以前对数字分组的记忆,学生把这些树叶抽象成了1至12这几个数字,进而按顺序把这些数分组,出现按顺序分的答案就不难理解了。而且我认为能这样思考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应是班级中的好学生,课后了解果不其然。由此看来,教师对教材资源的研究要透彻、处理要慎重,稍作改动既有可能生成精彩,但也有可能出现负面的影响。
课堂中的意外每天都有,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意外仅仅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自然生发出来的,还是我们的教学预设存有疏漏而导致的?如果是前者,应认同它存在的合理性,并设法使意外转化为课堂的精彩。如果是后者,则需加强对教学预设的精心考虑,以尽可能避免那些干扰学生认识的不必要的麻烦。
“从精心预设走向精彩生成”解读之二:生成精彩是目标
教学中如果学生真的出现“按顺序”分的答案,教师应具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不是简单予以否定,而是以此为施教的生发点,巧妙设问学生:照你这样分,分到一起的树叶有没有共同点?学生回答不出,再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分一分,知道都是把有共同点的东西分在一起。接着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的分一分是要把有共同点的东西分在一起,所以不能这样分。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学生会对今天学习的“分一分”(即分类)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达成“生成精彩”的目标必须注意两点:
(一) 生成需要引领
真正的动态生成应该是怎样的呢?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她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们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这说明动态生成并不神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使他们振作,这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使他们归于平静,这也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给以启迪,这还是动态生成;当学生的思维偏离目标时,能及时拉回……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而且是方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总之,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意识地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防止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生成,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 生成需要内涵
在上面对比教学中,后者的引领相当巧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把握和教学的技巧的运用。案例中后者的目标意识很强,当学生的思维偏离轨道时,能不露声色及时拉回,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一个人学习的成效如何,取决于认知心理系统和情意心理系统。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心理规律。上例中后者的引领就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启发式教学,他没有直白的告诉学生你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做到引导而不是牵着走,勉励而不强使屈从,开导而不全部告以现成结论,做到相机点拨,适时适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港镇黄土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