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不问出处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nIns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17日,中央电视台以“民办高校首次获准招硕士研究生”为题,报道了教育部批准北京城市学院、西京学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河北传媒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5所民办高校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
  对这样一则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消息,目前还没有听到太多的社会反响和媒体评论,民办高校负责人和在校大学生们在接受采访时虽有说辞,但都非常低调,甚至有些闪烁。某民办高校负责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此举的意义时说,民办高校获准招生研究生标志着其学历培养层次进一步提升,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科研院所独家垄断的局面;而两位分别来自某名牌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在校学生则异口同声地表示,如果有机会读公办高校的研究生,那么一定不会考虑到民办高校就读。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我国民办高校可以招收研究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对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首先,诚如来自民办高校的声音所说,此举打破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资源垄断。众所周知,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000多所(含民办高校),其中,本科以上近1000所。而在今年之前,全国700多所民办高校没有一所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允许民办高校招收研究生,不仅扩大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空间,也将推进民办高校逐步从单纯的规模发展向规模和质量并举转变。
  其次,民办高校参与招收研究生的“竞争”,或将直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一方面,民办高校提高办学层次的最大瓶颈在于教学人才,但长期以来公办高校垄断研究生教育的现实既压抑了民办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也压抑了高层次人才向民办高校流动的积极性,破冰之后这一现象将可能得到逐步改变;另一方面,随着这种“竞争”的逐步显现,公办高校也会通过调整战略以应对人才“流失”,更加重视高层次师资的培养和使用。而结果则是推动提升高教领域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打破高校师资建设一潭死水的局面,进而实现以高校教学人才建设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实践将会证明,有了这样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比如行政化倾向、教学与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教育资源配置等都会得到根本改观。
  第三,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保障与自主选择在哪里接受教育的问题可能有了突破口。我国《宪法》以及《义务教育法》对青少年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给予了明确规定,但毋庸讳言,目前而言真正落实权利保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社会、家庭也饱受困扰。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十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普遍现实,与此相关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许多人把问题的产生归咎于“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等,也许不错!但根本的原因在于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民办高校的出现以及研究生招生的许可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突破的可能。理由是,民办高校一无“底蕴”、二无“声誉”,他们必须靠人才培养质量来塑造形象,打造“口碑”,赢得生存空间。在人才培养环节,民办高校往往更具灵活性和更趋理念的“务实”,管理不固步自封,教学不人云亦云,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销定产”的规则随时修正,这些使他们大多走在公办高校的前列。民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必将充分施展以上的“看家本领”,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下大功夫。如此一来,势必还会对公办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价值取向形成冲击,进而形成两者之间的“竞争”,而在有效就业这个当前最现实的选择面前,民办高校的“优势”毕现。在能否找到工作这个大问题目前,相信广大青年以及他们含辛茹苦的家长已经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诚然,现在还不是为民办高校招收研究生大唱赞歌的时候。因为民办高校的“先天不足”决定了我国的民办高校既可能“风光无限”也“风险无数”,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杯水主义”,民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完全可能走入“招不进、教不好、走不出”的死胡同。好在万事开头难,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5所民办高校有800多人的候选基数,还看到国家有关机构及各民办高校对研究生的录取有一套事关根本的“框框”和“门坎”,可以说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剩下的就是及时“纠偏”和“呵护长大”的问题了。让我们一起憧憬中国尽快出现像哈弗、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早稻田这样的民办大学,也期待从我们自己的民办大学里走出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吧!
其他文献
一切的因果源于千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冬天,生活拮据仍坚持寄宿在寺庙里埋头读书的范仲淹,茫然地将冻成冰块的稀粥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  后来,大致是在北宋皇佑年间,某天晚上,范仲淹睡得很早,半夜惊醒。他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苏州一带发生了饥荒,大片田地荒废,而自己的范氏族人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大家纷纷外出乞讨,一路上都是被活活饿死的年老体幼者。  范仲淹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他起身到书桌前,把这个
期刊
驿站古道:入世多迷途,此去为正路  驿道两旁,开满桃、梨、梅、油菜花,是走马镇古驿道主打旅游项目“走马观花”。沿坡,走上古老的石板路,再穿过一个门洞,又过一座过街楼,便踏进重庆九龙坡走马镇的老街,路面上铺设的石板上有几道深深的凹陷,那是当年驮马的蹄印和车轮留下的辙痕。走马镇,建于宋代,身在巴县,西看壁山,东望江津,“一脚踏三县”,1995年划归重庆九龙坡管辖。  走马镇文化干事钟守维告诉本刊记者,
期刊
朱家角大清邮局遗址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朝邮局遗址,它是朱家角的标志,印证着古镇邮驿的百年沧桑。那么大清邮局对中国近代邮驿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我们为此采访了朱家角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马清远老师。  记者:大清邮局究竟有多久的历史?  马清远:通常我们会把1903年朱家角邮寄代办所的建立算作大清邮局历史的开始。其实,早在1875年的时候,朱家角就出现了私人的邮局机构,叫“协源明信局”。因为
期刊
“打树花”是河北蔚县暖泉镇一种神奇而独特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表演者用浸水后的柳木勺将摄氏一千多度的铁汁奋力泼洒在坚硬冰冷的砖堡墙上,铁汁遇冷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树花”。  2月4日晚,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一壮观场面。虽然气温已是零下20度,但是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张家口的观众为了一睹这震撼场景,不顾严寒早早来到暖泉镇树花广场。为了配合打树花的表演,暖泉镇政
期刊
百年前的一场官司  大约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江苏无锡七房桥的素书堂内,一位身材消瘦的晚清秀才正打点着行李准备出门,他要赶往无锡县城中的衙门,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族内义庄的开放权。  此时距离钱氏祖先开办义庄已经过去了近百年。由于族内七房人丁兴旺不一,七房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悬殊。到了秀才这代,除了三房一脉单传,依旧拥有上万亩良田之外,其余六房则早已沦为贫农,有些族人分到的地甚至不足几亩,温饱都成
期刊
喜玛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不丹在梵语中的意思是“西藏的边陲”,它邻近西藏,国土面积不到4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万,90%的居民从事农业。然而,在外界眼里又小又穷的国家,却并不因此感到惶恐和后怕,而是从容不迫地走自己的路。  “任何发展计划,都必须有利不丹对快乐的追求。”不丹首任民选首相吉格梅·廷里将不丹选择的这条道路用简单而深刻的话语阐述出来。  另辟蹊径的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不丹第四世国王
期刊
窦乂,据记载,是唐德宗至文宗时期活跃在长安的商人。他由转卖获赠丝鞋起步的“个体户”到“制造业者”,之后转为“房地产商”兼“投资家”的成长历程,经常被史家引以为富有经济头脑眼光独特的成功商人的范例。  大唐中叶,陕西扶风有一个13岁的小儿,姓窦名乂,其几位姑姑都嫁给了国戚。有一次,担任过安州刺史的姑父张敬立返回京师时,带回了十几车安州特产——丝鞋,分送给众外甥和侄儿们。一见到礼物,孩子们自然争抢挑选
期刊
自1986年贵州电视台制作播出第一个公益广告至今,我国的电视公益广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程宏表示,公益广告是电视作品中的格言,是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旗帜,是国家气质的重要体现。2011年12月22日,中央电视台出台公益广告新举措,力争在2012年多个频道安排固定时段播出公益广告,持续、稳定地开展公益宣传,传播文明、传递爱心,积累品牌效应。  虽然公益广告
期刊
有人云:人老了,喜欢旧年。昔日,余正壮年,对此语不以为然。及至老矣,方觉此言颇在情理。年轻时,前程似锦,当然瞻前者众。何况工作繁忙,上有老,下有小,想念旧业无暇顾及。老了,特别是退下来了,前方虽有光明,但毕竟已是夕阳余辉,而春风得意、金戈铁马均已成为过去,能不后顾乎?  念旧,并非坏事。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若能温故而知新,则用大焉!当然,念旧不要陷入“今不如昔”的情绪中才好。今天的阳光
期刊
奥村千穗曾是佛罗伦萨的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在一家意大利企业做翻译,1996年,因为一段机缘巧合的跨国婚姻,她再次踏上了意大利的土地,从此追随丈夫定居在佛罗伦萨,开始了她在日本城市中无法想象的生活,也因此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门去认识这座被徐志摩译为“翡冷翠”的城市。  说起佛罗伦萨,这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位于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盆地中的意大利文化名城,我们不得不被她的艺术之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