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韵,教学审美的新维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凡朴素的爱。
  林珊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课堂教学总决赛一等奖。有人评价此课如清风明月,有人夸奖其独出机杼却不失天然之美,有人赞为“很茉莉”。我在现场听她的课,并未多想什么,心只是随课而去。一课终了,方回过神来。细想,“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红楼梦冲香菱语》含在心头。这味道,似有千言万语,却只能“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清]叶燮语)然即便如此评说,也还是逃不脱语言学的悖论——说不出,还要说。
  在我看来,有的好课给人以气势如虹、酣畅淋漓的感觉,往往以“势”见长;有的好课则法度森严、滴水不漏,常常以“法”取胜。《爱如茉莉》一课,势不强、法不严,要说好处和妙处,全在它的“韵”上。课韵,一如“境界”,说不清、道不明,它是“艺术地教学着”的自然回响,是教学审美的一个新的需要我们用心体认的维度。
  
  一、细读,嚼出文本的韵味
  
  文本细读,是课入佳境的必由之路。听任何一堂课,我们总能借由课的设计和实施,见出其背后所隐匿着的执教者对文本细读的心得和感悟。这心得和感悟,往往流淌在教师的课堂用语和提问上。
  1 在主旨定位上,超越“爱情”,提纯“爱意”
  结课时的一番总结,最能彰显林老师对文本细读的感悟:“生活中有许多种爱,有的像玫瑰,热烈、美好。不过,生活中更多的是这种茉莉般朴素、平凡的爱,不仅有夫妻之爱,更有父母之爱,师长之爱,朋友之爱。老师希望大家能用心体会这种爱,珍惜这种爱,并且懂得去爱,这是这节课布置给大家一辈子都要做的特殊作业。”谁能说这样的解读是毫无意义的“误读”呢?被提纯的“爱”,让课堂变得更加明净、更有回旋的余地和韵味。
  2 在焦点意识上,透过“内容”,聚焦“形式”
  对于像《爱如茉莉》这类人文浓度比较高的文本,教师往往容易被文本的这种人文强势所诱惑,在教材处理上跌入内容分析、思想先行的陷阱中。但在此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样的启发和引导
  “画面中哪个细节触动了你?”
  “爸爸什么也没有说,这些温情脉脉的话语都融在这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紧握’之中了。”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话语的指向都在“细节刻画”上。从细节刻画入手,拈出若干典型细节加以细细品读,最后回归细节刻画的意图和作用上。
  又如:
  “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茉莉,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色的两个词语(更加,钻)。”
  “映子是在借茉莉表达自己的感动,这就叫借景——生:(接答)抒情。”
  教学话语的指向都在“借景抒情”上。先唤醒学生关注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意图,再点明此种写法。
  从语言形式出发,最后又回到语言形式上来。一个来回完成了“悟爱之旅”,亦完成了“语文之旅”。
  
  二、节奏,演绎课堂的韵律
  
  我们说,结构是静态的,节奏是动态的:结构是逻辑的,节奏是历史的;结构是机械的,节奏是生命的。佳课的秘妙,最终全在它的课堂“节奏”上,没有节奏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课的吸引力,没有课的吸引力,就没有课的实效。无疑,《爱如茉莉》一课,在节奏的处理和把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 在课的密度上,张弛有度
  综观全课,我们不难发现,整堂课大的逻辑板块就是两个,一是感悟“本体”一一父母之爱;二是感悟“喻体”——茉莉之真。在教学用时的配置上,本体板块约占三分之二,喻体板块约占三分之一。在教学层次上,本体板块又围绕“紧握”这一细节分成五个层次:知爸爸这样睡的用心:移情体验这样睡的辛苦;在角色置换中体会爸爸无言的爱:通过认知冲突感悟爱的真义:在细节提升中把握茉莉一般的爱。而喻体板块就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这样的处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详处浓墨重彩、泼墨如云;略处轻描淡写、惜墨如金。节奏在前后的对比中形成一种教学张力、课堂魅力,吸引着学生在爱的丛林中步步前行、一路奋进。
  2 在课的行进上,曲折有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然。平,是一种节奏的板滞。板滞的课,就没有吸引力可言。课要上得曲折有致,关键是适时、适度地制造陌生化。陌生化的教学设计,要义在让学生对教学进程不断产生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的产生,一在打破学生原来的习惯性期待。譬如:
  当老师这样说:“这节课我们就随着映子走进她妈妈的病房,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体会。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探进病房,于是你看到这样一幕。”学生的习惯性期待会是打开课文,直面写映子走进病房的那一段文字。但是,随后的教学却出乎学生的意料,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那幅插图。尽管,他们之前也看过这幅图,但那时是一种随意的、缺乏敏感和警觉的看,这与在课的当下看这幅插图,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插图的出现,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性期待,陌生化的效果就产生了。这样的节奏就显得曲折、有变化。
  学习期待的产生,二在以新的情境引发学生新的期待。譬如:
  当老师提问:“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那妈妈睡得好吗?”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境:大部分学生认为睡不好:有三位男同学认为睡得好。这一情境,既是教师精心预设的,也是课堂上即时生成的。类似这样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化的、充满学习期待的。于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点下,一个新的学习兴奋点产生了。这又是一种教学节奏的变化,节奏,是在动态对比中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的。
  
  三、风格,洋溢教学的韵致
  
  我曾经说过,本色即特色,人格即风格。课只有融入自己的人格特质、真正按自己的本色行事,才能进入佳境。
  爱如茉莉,是对父母之爱的本色形容;
  文如茉莉,是对文本文字风格的一种诠释:
  课如茉莉,则是对课堂教学特色的一种鉴赏。确实,此课的清新、恬淡,一如文中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的茉莉。
  这种课堂上洋溢出来的审美韵致,和教师的个性化追寻密不可分。
  1 教学用语追求清新自然
  林老师的教学用语,不强势、不华美,其声气节奏、用词造句,如清风徐徐、明月朗朗,在从容不迫、恬静舒缓的氛围中濡染着学生的言语人格和精神生命。课中有几个大节点、大转折,教师的话语却显得相当平淡
  第一大节点:画面中哪个细节触动了你?
  第二大节点:这一夜,爸爸这样紧握着妈妈的手,那妈妈睡得好吗?
  第三大节点:把这样的茉莉与你刚才体会到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爱联系起来,你对“爱如茉莉”有了哪些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四大节点:这两句话看上去是在写茉莉,其实写什么?请注意标成红色的两个词语(更加,钻)。
  但是,我们细细品味这些教学用语,又是十分精准、十分明净的,每个问题都问在内容的关键处、情境的要害处、认知的增值处、思想的深化处。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通常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2 教学细节追求恬淡静美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是生命拔节的道场。种种不可控、不可抗的因素都会从天而降、撞击预设的教学弧线。此时,最能体现教师的本色性格。而林老师的课总让我们有一种淡定的感觉、从容的印象。每遇大事有静气,这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譬如,学生第一次齐读课题后,教师的一句“忘啦?‘茉莉’的‘莉’读轻声,再读”,不知化解了多少课堂的尴尬和窘迫。嗔怪背后的善意,敏感之中的严格,让人不免心有戚戚焉。
  再譬如在体会妈妈睡得如何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细节
  师:孩子们,王佳洋同学注意到妈妈恬静的微笑是幸福的微笑。不过,我想问,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1一还因为爸爸非常爱妈妈。
  师:我是问,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1:因为……爸爸非常关心体贴妈妈。(会场有笑声)
  师没关系,那是你的理解。有不同理解吗?
  生2还因为妈妈也爱着爸爸,处处为爸爸着想。
  师:原来,被爱是一种幸福,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I
  暂时的放弃、适度的妥协、及时的转身,正是一种举重若轻、以静制动的智慧和境界。放弃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对完美的心灵皈依。
  清新的语言、恬淡的细节,一如茉莉的清香,袅袅地钻进学生的心中,也钻进我们的心中。课如茉莉,实乃人如茉莉、心如茉莉!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310002)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提高微课教学设计的规范性,使微课便捷高效地服务于学习者,笔者运用五星教学设计原理为理论支撑,选取小学五年级一个自然班44名学生,进行“车轮跳绳”微课教学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五星教学围绕问题解决出发,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融会贯通掌握,可以有效增进学习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并为优质微课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与引领。  关键词:五星教学;微课;教学设计;车轮跳
伴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和教学思考的日趋理性,“教材至上”和“教材无用”两种极端的教材观正在逐渐消失,数学教师普遍树立了“教材是基本课程资源”的现代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更显示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内容依托情境呈现,材料伴随问题呈现,信息立足活动呈现。应该说,新教材的编写体例给数学教学理想空间的最终造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行为支点。然而,教材编写无论多么完备、多么优秀,它依然只是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模拟冬奥会;冰上展示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4-0004-01  为全面提升北京冬奥会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项目,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兴趣,提高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烘托活动氛围,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0天的重要历史时刻,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冬奥组委、北京
任何事物如果缺失了“度”的把握,往往会走到与预期相反的一面。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词句细读,亦然。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词句教学虽走上了细读层面,但也步八了一种值得商榷的境地——“失度”与“适度”。对此,本文试以常态课例作辩证式的阐释与探索。    一、词句内涵的挖掘要合理把握“深与浅”的关系    解读文本的首要任务在于对词句“意义”的开掘,既要“见其表”,又要“见其里”,由“知言”到“会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深为其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设计叫绝。  [案例]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出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 、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指导学生读好它们)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投影出示人物关系示意图)   生:(比较流畅地)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把他锁
日前,年级里两位平行班的教师上了《除法笔算》的第一课时,这是一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起始课,要求学生学会42÷2和52÷2的计算及竖式书写。尽管课前两位教师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反馈和课堂作业情况还是让她们大吃一惊:一些学生不知除的顺序,一些学生不知书写的格式,一些学生不会试商,还有一些学生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把原来已经学过的16÷2的笔算也给忘了。看着一本本错误百出的作业本和两位同事愁苦的脸,我拿
“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是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语言,积累语感,从而掌握运用语言”。语文名家的这一断言,不仅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肯定,也为当前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基本路子。要踩实这条路子,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是撬动的支点,只有找准这一支点夯实基础,“积累语感”“运用语言”才不会是无米之炊、空中楼阁。因此,感悟既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
《古文观止》卷八有曰:“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应该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作为语文教师,明确习作教学的目的是把握习作教学本质的首要条件。笔者认为,习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文章或成名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成长”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四篇文章写的都是名人或普通人的成长故事,主题鲜明,旨在给人以成长的启迪,引发对成长问题的思考。如何根据四年级第一学期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实现“文”与“道”的结合,让学生于文本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启迪呢?    一、有效导入——走进成长故事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
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教师有效的指导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拨正学生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教师在科学探究中的有效引导必须把握好引导的度(适度),选择介入的时机(适时),准确运用指导语(适意)。    一、适度    在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有两个普遍的倾向。一是过度强调探究的自主性,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个任务,提供一些材料,就让学生开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