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的来源与方言的运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xcc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茶戏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之所以有这样的美誉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它幽默风趣的客家方言、独特的音乐风格、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独特的舞蹈表演都深深吸引着众人,这些都是采茶戏独有的艺术特色。在我所听过的采茶戏中感受到了那独特的魅力,歌词唱的都是现实生活写照,诉说着人们的生活经历,这样幽默、通俗易懂的客家语言都是吸引众人眼球的因素,它可以带给你快乐,也能从中体会到客家先人的艰苦生活。
  【关键词】:采茶戏;赣州;生活
  (一) 赣南采茶戏的来源
  在赣南安远县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安远县有座九龙山,又叫九龙嶂。相传,在唐玄宗时期,有一个宫廷乐师雷光华和宫廷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为了逃避宫中的惩罚,于是两人一起逃出了宫廷,随同中原汉族农民南迁,南迁时经过安远县九龙山,发现这里依山傍水,便隐居在此开荒种茶,改姓为田。在九龙山定居后,他们辛勤劳作,在宫廷雷光华能歌善舞,为了消除劳动中的疲劳和传递情感,他们唱起了山歌、茶歌,并教茶农们一起唱采茶歌,将采茶的动作与采茶歌融合在一起,唱出了优美的旋律,并且受到农民们的喜爱,从此,采茶歌就流传至今。
  赣南采茶戏曾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采茶戏是在茶山上形成的,客家先民以种茶谋生。它起源于赣南安远县的九龙山,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戏曲志·江西卷》记载:“赣南采茶戏是明末清初起源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主要是由客家地域民歌特色的采茶歌和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发展而来的。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为“茶灯戏”,随着粤东的采茶灯传入赣南,并受之影响,与九龙山茶区的民间灯彩相结合,在清乾隆时就已经盛行于赣南的信丰、赣县、南康等地。演变成有了简单情节与人物歌舞动作相结合的采茶戏,到了清初就形成了有简单情节,有了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继而又发展到十三场、十余人演出的《九龙山摘茶》的茶灯戏剧,采茶灯演变成赣南采茶戏。后来采茶戏又发展到了民间生活,所唱的歌词就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出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现状,它唱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易唱、易记的地方语言。安远县九龙山采茶戏是赣南采茶戏的前身与源头,它是客家民俗文化中的特色,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塑造了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抒发了劳动人民自己的情感,而受到了百姓的普遍喜爱。
  (二) 赣南安远县采茶戏方言的运用
  [1]语言是地方戏曲的标志之一,地方戏曲舞台语言会影响到剧种的个性和风格特点,对剧种音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赣南安远县采茶戏是在客家茶山这片土壤上成长的剧种,客家方言是一种文学语言,脱离了这种客家语言,赣南采茶戏便没有了客家的韵律。安远县九龙山采茶戏载歌载舞有唱有白,它的舞台歌唱语言就是安远县当地的客家方言。它的语言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它没有运用古代诗歌和音乐的相互发展的音乐语言,没有五言七言的古乐府,五言七言的律师和绝句,很少用书面语,而是紧紧抓住客家话的地域语言特点,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性格、推动情节和反映真实生活。例如《补皮鞋》这一唱段,几乎是安远县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小唱段,里边写的主人公是阿祥古,假扮成一个皮鞋匠,穿着破烂,在大街小巷唱着唱段,所唱的歌词都是自己的生活写照,唱的都是客家方言,诉说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补皮鞋为谋生之道,生活的艰苦,运用了客家方言的幽默、易唱、通俗易懂的特点来吸引大街小巷的众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唱词、语调、节奏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客家方言的运用。在传统剧目《补皮鞋》、《上广东》、《卖杂货》等,唱词都使用了客家话,它通过口语化的语言和运用歇后语、谚语和谐音来达到唱词的幽默风趣的风格,如《上广东》唱段中,表妹与表哥的对话:“十二月的蛤蟆——亏你开得了口,一个人打线——连累别人;”在语调上,凡是听过这种采茶戏和熟悉当地客家话的人都能听出唱的语调跟平时说话的语调都是非常相像的;在节奏上,如《牡丹调》的唱词就用了切分的效果,这种运用与当地的方言也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日常用语的客家方言中,这种切分节奏的表达比比皆是。这种客家方言充满生活情趣和哲理意味、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富有特色、群众性的语言,是值得研究的宝贵财富。
  注释:
  [1]王欣:《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参考文献:
  [1]许怀林:《江西史稿》[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年5月
  [2]苏子裕:《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J],艺术百家,2003年02期
  [3]赖丹:《南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韵 》 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月
  [4]王欣:《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其他文献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活动的研究,是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外宣翻译要特别注重平衡各方的环境,以达到最佳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翻译;外宣翻译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自2001年提出已经经历了10多年。该理论已经有百余篇专题文章发表、经过“两岸四地”连续研讨、国家级研究课题立项、高层次论坛主旨报告以及外语翻译期刊专栏设置,显示出该理论的高度影响力。生态翻译学得益于
期刊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0周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城厢文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之年。我区文体工作坚持科学发展引领、项目品牌带动、改革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文体强区建设。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服从、服务城厢的发展大局;围绕建党95周年,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厢文化繁荣发展;围绕“十三
期刊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z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odern people's needs in life, the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design on life further,in order to analyze people’s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desig
期刊
越南的庙会是越南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先不说庙会在越南历史上有多重要的作用,光是数量之多,就已经令人咋舌。笔者曾在越南图书城里看到关于庙会介绍的书记汗牛充栋,每一本记载的数量详细程度不一,大概不会有任何一本关于越南庙会的书能够记录全部的礼仪细节和庙会,因为庙会是活生态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停变化着,有时吸收其他庙会的神话故事演变,有时候被其他外来故事冲击,导致整个庙会和故事的关联其实不强。尽
期刊
【摘要】:闽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种方言。20世纪80年代前后,其地位发生了改变。本文立足双语现象形成的条件,对闽方言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究,就闽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闽方言;发展;传承  一、闽方言的发展现状  闽方言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前,闽方言为单语时期,在闽南地区中小学以及其他公共场合里通行,普通话的适用
期刊
对于宗教学这门学科来说,首先,我们必须对宗教与宗教学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前者是神学,后者则是科学;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宗教与宗教学之间的关系,宗教是宗教学研究的内容,宗教学则研究宗教。宗教学创立之前,对于宗教的研究主要采用神秘实修的态度。而与之相反,宗教学则试图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来解释宗教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宗教的本质,以解决“宗教是什么”的问题。  一、宗教学研究宗教  宗
期刊
【摘要】:本文以客家传统筝曲《出水莲》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其审美意蕴的表现特征及其所包含的音乐思想和审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演奏者深入了解《出水莲》筝曲的独特审美艺术魅力。  【关键词】:出水莲;审美意蕴;客家筝  客家筝乐风格特点古朴且雅致,是全国地方筝乐中盛开的一朵艳丽之花,不管是调式特点、曲体结构、演奏技法还是审美意蕴都赋予了它别具一格的风貌。这些风格特点的形成渗透着复杂的历史人文元素,
期刊
【摘要】:现代语言学深化了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启发和推动作用,特别是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侧重点,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翻译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
期刊
【摘要】: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凝聚和体现壮族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纽带。壮族支系繁多,各支系的春节习俗不尽相同,多样化的春节习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本文以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山白村为例,探究丘北黑沙壮族的春节习俗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丘北黑沙壮族;春节习俗;现实意义  提到壮族的节日,人们往往第一想到的是“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三月三”是壮族的代表节日,体现了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思
期刊
【摘要】: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被学生问出一些难以回答又无法回避的“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如若解决不当,可能会影响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以及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本人在来华留学生中展开了关于“敏感问题”的调查,依据提出频率收集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人士做出了提问,试图寻找解决此类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汉语教学;敏感问题;跨文化交际  一、针对“敏感问题”的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