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学者)型老师梦,专业成长的“高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念】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金刚钻是有一支“神笔”。
  我一贯认为,中国语文老师要有过硬的“中国功夫”!我给自己定位“当好老师”要炼成或拥有“三铁”,即铁笔——能写文章,铁嘴——能做讲座,铁课——能上好课。铁笔,是我的重要的金刚钻,对我的铁嘴、铁课的炼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近些年,经济膨胀,物欲横流,不少人迷失方向,泯灭良知,教师职业也一度受到非议,甚至不少教师自己也逐步走向平庸,走向堕落,走向毁灭。学生的身后是社会,是现实,是生存,是尘嚣,校园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净土,校园写作的现状令人担忧。过去的校园写作,学生们都是心怀崇高感、神圣感,对文学、对学者有一种虔诚的态度,有着当作家、学者的梦想,或者对这些职业充满尊敬,而现在学生们对写作普遍缺乏热情,偶一为之只是为了抒写性情,动辄表达对家长、老师和学校的不满,并无多少文学性可言。教师呢,也很少动笔,或者根本就不动笔,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好多都是上网抄。课堂,也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学生成了一只盛知识的容器,任由教师注入。尤其是写作课,教师头疼,学生头疼,多半是教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而后任由学生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学生呢,也像挤牙膏似的,挤到哪里算哪里,或者是冬瓜田扯到西瓜田,前言不搭后语,生搬加上硬套,索然无味,索然无趣。如此教育,状况堪忧啊!因此我想,教师要唱《国歌》啦,要排除一切困难学习啦!教师要想摆脱平庸,不再迷失自我,写是万万不能或缺的。
  我的体会和“我读我在”是一样的——“我写我在!”
  【讲述】
  我从走上工作岗位就没有停止过动笔(各种的练笔,不一定都是去发表),现在专职教育科研管理,更离不开笔墨的舞蹈、键盘的歌唱。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慢慢讲述。
  从“写”开始我教学的有效行走
  1. 以写促读,读有目标。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说明读书时要动笔墨,如果光读书而懒得动笔,是随意地或者是肤浅地没有目标地读,收效不会很大。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书读多了,就能笔下生花了。问题是你得下笔,如果光读不练,是天桥的把式,神从何来?学生读书最终是落实在一个“写”上,考试达标、生活运用、思想表达等等,离不开个“写”。教师更是,写了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才知道怎么去读,文化业务提升进步才能快些再快些。
  我从1965年读小学一年级,1975年高中毕业,接着我就回村当上民办教师了。10年几乎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众所周知“文革”牌的高中毕业生是没有读什么书的,除了毛主席语录,就是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又学军,三机一泵等等。我当民办教师也是当时形势造成的,是我个人择业的无奈之举。既然做了教师,怎么办呢?不停地学习,争取符合教师的要求。其中重要的学习是“写”。教作文和学生一道写下水文,觉得作文真难,就去看书,包括读作文选。在学校上学写作文,写得多的是大字报,也写过发言稿,也只是“开头抄段报,中间照着套,结尾喊口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能再教学生这样写作文了,自己也不会写,我有目的地“急用先读”走着从仿到创的过程。假如不是写的需要,我不会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么如饥似渴,也不会像蜜蜂那么勤劳地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那么认真。浮光掠影是填不饱肚子的,走马观花是酿不成蜜的。我认为,你想写了,去读书是最有效的。我研究课题,写报告需要参考资料,需要理论支撑,就得有目的地去读。这样促使我读有用的书,读我原本并不感兴趣的乃至枯燥无味的书,而且读得有滋有味。有朋友问我,怎么读得下去的,觉得聚精会神地读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生动趣味的书是不简单的。事实上,没有写的需要,读书绝不会这么有目标,这么深刻,这么认真,这么自觉,这么有毅力。人都是有惰性的,我有时也偷懒,意志薄弱,雷声大雨点小,再能坚持的人也往往会有不再继续向前的借口。
  2. 以写促教,教有方向。前面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不是也可以说:不动笔墨不教书! 这不仅仅指上课之前的备课写教案。当然,我初始教书也抄参考书,抄现成的教案,但更多的是设计、多元地去设计课案,每备一课都像写论文一样,水平有限,要慢慢思考,查阅资料,费时费心血,常常熬夜,很艰辛,但也很兴奋,像打一场一场战役。我设计教案的特点是:收尽奇峰打草稿,课如看山不喜平,学生当老师满足参与意识,帮学生寻找快乐……我的实践是:课备得好,教有方向,课的质量高,学生兴奋,参与度大,满足感很强,课堂犹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老师和学生的脸上都是红扑扑的,眼睛里有光,学生常常是“不知铃声之既响”。除此以外还认真写教后记即教学反思。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有了想法,写成论文,再到课堂上去实践、检验,从而不断提升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3. 写读结合,更多创造。我曾经写过关于学生“读写结合”的文章,是强调写;这里我想说“写读结合”,把写放在首位是强调读的重要。文章写得好,除了技巧,更重要的是肚里有货,有货思路才广,才能多写想写,写深刻,所以读书是很重要的。写离不开读,读了要去写,两者不可偏废。我教书的时候爱好写,但写不好,读了书,慢慢知道了。有段时间忙,顾不上读书,写起文章来就很艰难,也不深刻。在学校经常要写其他文体的文章,不读书提笔就有千斤重。后来我几乎学会了所有文体的写作,全是书本帮的忙。我很欣慰,有次听袁浩教授的讲座,他很赞成并提倡语文教师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我为自己的做法与大师观点暗合而感到甜美。我坚持写读结合,无论是上课,写作(包括下水文、文学作品),创造了满载的成果,也给更多的人带来启迪和快乐!学语文,教语文,有读书,有生活,最终看你的“写”力。当教师,不会写,那不是一大缺憾吗?
  正如有学者说的那样:一个优秀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的象征。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丰富的积淀,就会缺少大气,缺少一种内在的气质,就只能停留在“小家碧玉”的层面上,很难在教学上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在听一些名师的课时,感觉整个课堂犹如流淌着柔美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他们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个学生,每一名听课者,让大家沉浸于思维的海洋和情致的天空里。名师们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他们的潜心研究和用心修炼分不开的,这个研究和修炼的过程就是多读书,多练笔,不浮躁,不取巧,然后才有不断的新创造,真正的大创造。   “写”字当头教师会“写”才行
  1. 动笔,好生存。教师“写”字当头,一写就灵。写是个习惯,万事开头难,写写就有瘾了,不信你试试。动笔是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对你的生存有帮助。我就是个很好的个案。
  我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做教师很专心,追求教师的高境界,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教书也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一时风头正劲。然而,会招来阻碍,甚至有些领导把小鞋子给我穿,说一个人连牌都不会打还能干好工作吗?说人都有一好,不打牌,不喝酒……必有一个想法(野心)等等。我不陪他们打牌、喝酒、洗桑拿,自然不讨人喜欢。当时也犹豫、痛苦,我也知道这不奇怪。毛主席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古人也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我小时候就看到,猪圈里几头猪整天吃吃睡睡,有一天一只公鸡跳到猪食槽上打鸣,几头猪被吵醒上来就咬,它们看不惯公鸡的不同姿势和状态。我能理解,但不肯同流,怎么办,写文章,寄出去发表,这个他们是拦不住的。我发表了,我获奖了,如江苏省“教海探航”一等奖(很有分量的教学论文奖),大地方都知道了我,他们有什么办法?那些人也只好是“老鼠掉到面缸里——翻白眼”。
  后来他们不仅没有挡得住我的脚步,我的步子更大了,被教育局看重,调进了机关,不靠写,哪有出头之日?正是“我写我在”!
  2. 勤写,求发展。教龄长了,经历丰富了,书也读得不算少,就要写,不写是一种浪费,不写对不住自己。新教师读书刚出来,什么也没有,更要写,立即就写,不写就落后,落后就“挨打”,“挨打”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作为教师,写了才心明眼亮有思想,写了才能有拓展发展的空间。
  我有个文友,中学生时代向我办的地方《教育周刊》投稿,发表了,他的校长、老师拿着有他文章的报纸高兴地大声叫道:某某,你的大作发表了,从办公室一直喊到教室。这个学生到了大学勤奋写作,毕业后边教书边写作,书教得好,又出了两本书,一年后得到重用,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当认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我的发展更是得益于“写”。我“文革”民办教师出道,水平一穷二白,教书非常艰难,而今天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和我同时期民办教师出身的老教师都夸我,羡慕我,我的诀窍无他,唯有一个“写”字!
  3. 妙手,得幸福。写文章是艰辛的,得到的快乐就不一般。我的体验是:写,不断提升自己,快乐;写,使自己充满自信,快乐;写,状态趋于淡定,快乐;写,生活走向简单,快乐;写,生命圆融自由,快乐……写,不只是“偶有文章愉小我”,从我无数个生长点出发,步步深刻和幸福。
  有句话叫:“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还有一句话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坚持努力地写,是要成为一个作家(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建立有独特视野的宽阔的教育观、文化观,对教育、文化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对课程改革有自己的见解,关注和思索社会和教育世界里人的和非人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种种存在,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思想,从而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提供给学生一个指南针,引导着学生朝着真、善、美的终极目标行走,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力求做一个名教师,得在写作、学习和发展上下一番工夫。这样,我们才能把开阔的文化视野,化为优质的教育智慧,才能以睿智的眼光、发展的心态去教育培养学生,才能真正给学生有益的教育和影响,也才能丰富和充实自身生命个体的意义和内涵。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文化和教学风格,才能建立起富有个性色彩的课堂,让课堂永远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当万山红遍的时候,去收获和享受笔底乾坤里的美好阳光。
  作家(学者)梦越做越圆
  1. 作家(学者)梦,教师成长的摇篮。毛主席老人家说过:一要靠枪杆子,二要靠笔杆子。我说,做教师也要靠笔杆子。教师的成长需要适合的、扎实的摇篮。我的成长就是在“作家(学者)梦的摇篮”里摇出来的,笔杆子写出来的。我做教师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县里广播稿,写学校学农田的,用了;我写的第一篇论文是谈“读写结合”的,县里教研室编的《邮教新绿》,发在扉页;我发表的第一首诗《野花》是在家乡的《珠湖》报上,写民办教师的,登载在报眼上……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我是这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
  我已经告诉大家,我学习了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诸如记叙文、应用文、论文乃至顺口溜、广告词,而我写得最多的是教育论文和诗歌、散文、小说。论文写作对教师的成长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文学创作是生活和文化的连接,更是教师言传身教的结果。我觉得文学作品写得还不够多,不够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我以为,落到实处就是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和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感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验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吸收语言精华,提升文化品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带学生走进字里行间,走到广博的文学空间里去,让他们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因为语言是思维和智慧的载体,当一个人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后,往往会激活、挖掘出他在其他领域的潜能。因此,“作家(学者)梦”做对了,这个摇篮承载着说不尽的美丽。
  2. 作家(学者)梦,专业提速的“高铁”。专业提速,需要助推力。我有个课题是“做作家(学者)型老师助专业成长的模式研究”,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写”力和写的实践,他的教育专业成长速度就快得多,如果阻碍少而又得天时地利人和的话,就有神速的进步,我把它比喻乘“高铁”是不为过的。
  “不做教书匠”是很多有志教师的共识。然而,遗憾的是,一段时期我也落入俗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俨然一个教书匠,使我的专业进程减速甚而停滞。但我始终忘不了叶圣陶、朱自清等作家、学者,他们都是老师、教授,他们的文学成就对广大读者产生的深远影响,令世人惊叹;他们的语文教学之路一直以来乃至永远都令人们钦佩。他们走的就是一条从知识型向经验型,再由经验型向作家型语文教师的典型之路。从他们身上,我发现,基础教育改革中“作家(学者)型”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可行性。而“作家(学者)型”教师正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所以我继续做着我的“作家(学者)梦”。我重新起步后,朝着专业的方向不断提速,而没有走进蹩脚的死胡同里。这个梦,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整个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使自己的教学视野更宽广,教育科研烘云托月,文学创作积极而有意义。盘点我的2011年成果(正常工作和成绩除外),教育科研:分别捧回省、市教育科研成果大奖;先后被授予全国、省、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扬州特级教师;论文除了发在其他刊物外,获得全国一等奖的语文课“课堂实录”在《江苏教育研究》“课堂围观”发了一个专题,连自己的“名师档案”“教学反思”和全国小语界的泰斗袁浩、著名特级教师陈萍的评点两万多字。文学创作:较长的组诗7首发在《钟山》(2011.1);有4首诗被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文摘》(2011.1)转载;分别在《青春》《扬子江》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长篇小说《母亲望着我》(有关教育、留守儿童、青春励志的)入围江苏省第六届重点扶持作品项目工程,全省一共21人。   3. 作家(学者)梦,成就未来的梯子。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经常动笔,才能写出有质量的教学经验文章,才能辅导自己的学生写作文,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我又有一种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我写文章,生怕又有人说我不务正业。做作家(学者)梦,仿佛是做了小偷。
  有一次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被单位某同事看到了,向领导打小报告说,他工夫真多,你找点正事给他做做。领导就找我谈话,说:“你又发表文章啦?”我说:“不是现在写的,是我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写的,正好在我们比较忙的时候发出来了。”领导说:“我说你你就跟我顶嘴!不要再写了,有篇把文章证明你有这个才能就行了!”挨了一顿领导的“好心”之后我什么话也说不出,但我心里不服气:我是用你们打牌、喝酒、泡桑拿的业余时间写的,根本没有占用上班的时间。还有领导说:我要的是学生的分数,不是老师的论文!领导把教师业余写文章与工作、教学质量对立起来看,好多教师和我一样,只好偷偷摸摸地写点儿,真可悲。
  是的,表面上看,我读书、写文章是自己进行文化构建,使个体化生命得到张扬,得到创造,得到发展,得到享受,得到实惠(名利双收)。但向高远处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是文化的构建,老师业余写作、读书正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构建。不知他们有没有看到,有些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勤练笔,多读书,学生也一定勤练笔,多读书。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写作的行家里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位“作家(学者)型”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和感受,哪怕谈得头头是道,到底隔靴搔痒,难以切中肯綮。只要我们是学者型、作家型的语文教师,就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作家(学者)型知识人才。我想即便不能,他们也会像崇拜歌星、影星那样崇拜他们的老师。事实也证明,这些作家(学者)型教师纷纷受到学生颂扬与效仿。
  其实哪个名师、名校长不会写文章?我很崇拜、赞成会写文章的校长、老师,也提倡老师、学生多练笔,多收获。我走到哪里为师生的写作平台就搭建到哪里。我在曹庄小学创办红领巾广播台,播送师生的广播稿,好的向上级广播台推荐,促动师生多动笔写广播稿。我在车逻中心小学创办了《车逻教研》和《小记者报》,为全校师生提供破土的机会。在这两所学校我的学生和兴趣小组的学生作文兴趣很浓,我有文章发表、获奖,回来都请他们吃几片大糕(云片糕),“骗(片)”他们说:“你们将来比我还要高!”我鼓励全班学生投稿,县里作文比赛获奖,不断提到我班学生的名字,我和学生一起幸福地欢呼。我和学生一起投稿,比赛,看谁能获奖,发表,每次都有学生投中,全班的那种高兴无法形容,暂时没有发表的还有机会,他们就盼望写作课。寄出的稿子仿佛是寄出去的希望,一时读书、作文争先恐后,学习语文蔚然成风。学生在写作,观察事物,提炼生活,分辨美丑,给编辑写信、寄信,憧憬中精神得到升华。我在教育局机关创办《高邮教育周刊》,为全市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办得很成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周边县市纷纷前来学习,回家效仿。
  老师的梦传递给学生,老师的写作成为学生圆梦的阶梯。我提倡教师多写作,多渠道写作,“阳光写作”,如写博客、黑板报、班报、手抄报等;提倡大力发展校园文学,精心打造校园文学报刊,彰显校园文学的特色和魅力;提倡营造浓烈的校园写作氛围,如社会实践、作品争鸣、写作交流、问题研讨、文化讲堂、专家报告、名作欣赏等。让更多师生直接投身到美的创造中去,并在其中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铸就健全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合作型人才。
  【会心】
  梦好做,圆梦很难;说写不难,写成作家(学者)难。千难万难难就难在意志和时间,有了意志,拒绝平庸,不让自己下滑,时间总是有的——写在八小时以外。别人玩的时候正是我写的时候。心态要调整到“我以写为快乐”。我写我快乐,我写我存在,我写我精彩。一天不写就手痒,三天不写心就慌。语文教师要学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如果这样,料想不久的将来,我们当中,或者周边,将会有更多的教师,由教书匠转向学者型、作家型人才,也最终会带动一个集体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热潮,彰显母语的真正生命力,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名师。
  当然,写得好,专业成长快,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唯有大量阅读,才能使自己思想通达,视野敞亮,才能体味到哲人和大师们著作里宏深的思想,才能完成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全身心地体验生命的深邃,达到心灵的升华。
  让我们在与智者的对话中、在勤奋的深度的写作中做一位学识广博、文化气息丰厚的作家、学者吧!让我们恢复曾经丧失的才情,重新提高曾经降低的审美趣味,再次丰厚曾经削弱的文化底蕴,重显敏锐的思想触角!让我们站在讲台上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伟大的称号!
  作者简介:江苏省高邮市教育局教研员。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口语交际的理念表述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入人际交往的素养。”我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尝试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多种交际情境。让学生乐说  1.语言描述,启发学生走向情境。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导入语还能很好地将学生带人情境中去,
期刊
一直以来,写景类文章的教学是个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景的感悟并不透彻,从而在教学中出现“语言迟疑”现象。今天,又一次捧起《拉萨的天空》,担心犹存,但教学之前的一次灵动让我很好地处理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一、线理清了,“景”语演变为“情”语  写景类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语优美典雅。但作者的情并不能直接传递于这群刚学会阅读,还处于识字期的孩子们,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很多时候,在我们教师眼里觉得很简单的
期刊
记得陈四益先生有一篇奇文,名曰《站着读还是跪着读》。对种种语文课堂的解读,我以为,应该不外乎会有以下三种姿态:  一曰跪着读,顶礼膜拜、俯苣帖耳,只知悦纳鼓掌,缺点成为巧思,失误亦是妙设,皆以信徒之心待之。  一曰坐着读,从从容容、坦坦荡荡,或激赏、或称奇、或意会、或困惑,执灯漫步,不宠不惊,皆以平淡之心待之。  一曰站着读,不见光环;只为同仁,平等的人格作平等的对话,字字实在,句句中肯,皆以平视
期刊
缘起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以下是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几段对话: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
期刊
作文指导课难上,难在头绪太多,关系复杂。如何抽丝剥茧,厘清头绪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就以笔者获得“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案例《如何写出情节的波澜?》为例来谈谈作文指导课中必须要厘清哪些关系。  一、指导与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作文指导课的核心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某种技法完成作文的过程。而检验作文指导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否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师课上所教的作文技法
期刊
瑞吉欧,这座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城,而今已成为全世界幼教工作者心驰神往的地方。在瑞吉欧,教师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他们努力倾听孩子的声音,认真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在倾听中感悟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让孩子尽快地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   作为伙伴的教师,瑞吉欧有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这句话正道出了我们苦苦追寻的教育原点——“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儿童,是自然人,是社会人,是天生
期刊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所以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鉴赏。江苏高中语文教科书开设了“唐诗宋词选修”,充分诠释了当前新课改的方向。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许多教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
期刊
教学中诚有“师”与“生”、“教”与“学”之关系,姑且不谈动态的“师”与“生”角色与动态的“教”与“学”的关系,单单就谈我们固有的师生角色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得”。  “师得”为先:贵在教学价值的发现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教师应是文本的知音。”(方智范语)需要教者在课前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重点,找到切入点。以此
期刊
“五四”以降,中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并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其求真务实的育人观念,行知合一的教育实践,成为当代乃至后世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理论来源  “生活即教育”理论,最早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说。但在实践过程中,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和国情,大胆地加以改造,去粗存精,推陈出新,“把它翻了个筋斗”,用“生活即教
期刊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迅速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和思维空间,同时也充分提升了人们思想表达的自由度。21世纪初叶的10年,伴随着互联网广泛地渗入现实生活,中国公民的精神生活加速刷新。尤其是近两年,信息高速公路趋向开放,网民迅猛扩增,以“给力”“hold住”为标志的网络新词和短语蜂拥而至;伴随着多元思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即兴邂逅而灵性迸发,这象征着一个思想自由、表达个性的全新时代的到来。网络词汇是全球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