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g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维发散,自选角度寻找《红楼梦》与南京的渊源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如围绕“金陵和红楼梦”这个话题,让学生多方思考选择本组的主题。首先让学生乘坐南京地铁3号线,实际感受下《红楼梦》与南京的关联:大行宫站的金陵十二钗,夫子庙站的除夕夜宴,武定门站的眠芍,雨花门站的黛玉葬花,卡子门站的大观园,都让学生对《红楼梦》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还组织学生参观了江宁织造博物馆,大家仿佛真的走进了《红楼梦》。教师创设了情境后,把研究主题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大家一起讨论,多维发散。有的小组从《红楼梦》的作者在南京生活过出发,选择了“江宁织造与曹雪芹”这一主题;有的小组从《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出发,选择了“南京云锦惊艳红楼”这一主题;有的小组从南京与《红楼梦》相关的地名出发,选择了“重温红楼”这一主题;还有的小组选择了《红楼梦》中的南京话、南京菜、南京人。
  二、多向关联,由浅入深思考《红楼梦》与南京的渊源
  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寻求《红楼梦》与南京的关联。用参与激励学生,实践出真知,鼓励学生去实地考察,带着问题出发,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
  如第一小组选的主题是“江宁织造与曹雪芹”,他们并不是走马观花地转一圈,而是带着问题参观、记录、拍照。他们还了解了大行宫名字的由来,它的前身就是江宁织造博物馆所在地,江宁织造的兴盛对曹雪芹的成长和《红楼梦》的创作都有很大影响。这里曾是曹雪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成为他日后创作《红楼梦》的素材来源和基础。他们拍了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实景照片,和《红楼梦》手稿等。还给同学猜了一则红楼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具) 还演绎了一则情景短剧。特别是探究了《红楼梦》为什么叫《石头记》:曹雪芹生于清朝康雍之际,社会的世态炎凉、家族的兴衰跌宕、金陵的人情风俗,都为他壮年时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这本书原名《石头记》,一是因为主人公贾宝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转世,胸前佩戴的通灵宝玉原是女娲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一块多余的补天顽石;二是因为曹雪芹以幼时在金陵城的官宦之家生活为创作蓝本,而金陵古称“石头城”。
  三、由此及彼,类比迁移探究《红楼梦》与南京的渊源
  类比迁移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而是要依靠我们以已有知识为出发点去学习新的知识的思维能力。
  如在第五小组选择的主题“红楼梦中的南京人”,他们首先从《红楼梦》中的南京人王熙凤想到南京人的性格,还演绎了黛玉初见王熙凤的情景。
  笔者采用激励机制,基于青少年勇于表现的特点,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在“红楼一梦忆金陵”这个活动里就选择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大家共同制订出评分细则,并给每个小组的活动打分,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分细则有分享内容与本组选题是否关系紧密,现场表现是否大方得体,小组活动形式是否有创新,是否有红楼相关的作品,是否经过实地考证,小组成员是否全员参与等。
  此外,笔者还让学生推荐金陵小吃给《红楼梦》中的人物,这就打破了陈规,一下子激活了孩子的思维,将生活中美味的小吃与《红楼梦》中性格各异的人物相关联,说来头头是道,如推荐给林黛玉吃的赤豆元宵,养颜又补气。
  契合本小组的主题,学生还做了关于《红楼梦》的书签、小报。让学生学会将实地考察与文献学习相结合,类比迁移,思考更有逻辑,思维更深刻。
  充分利用南京本土文化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南京与《红楼梦》的渊源,都想更深入阅读《红楼梦》原著。这仅仅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点尝试,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将在《红楼梦》的阅读中进一步呈现。如能够理清几个家族之间的人物关系,能够重点分析一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能够重点分析一两个场景事件的表现手法,以此做到举一反三。
  (作者單位:南京市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
其他文献
司马迁承父职任太史令,后为李陵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为汉武帝近臣。友人任安被判极刑,写信给司马迁,求其援救,即所谓以“推贤进士为务”(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下同)。司马迁左右为难,许久没有回信。在任安受刑前,司马迁写就一封长信,即《报任安书》,以坦陈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司马迁为什么拒绝任安推贤进士的请求?他到底有什么苦衷呢?  一、对于世俗:唯伤心  遭遇世俗的歧视。司马迁本为太史令
期刊
《木假山记》是苏洵引物托喻的名作,前篇层析“木之升沉遇合”以类比人才“寿夭穷通”的遭遇,后篇形容三峰岌然不阿以寄寓三苏凛然自立的人格追求。对此,诸家多有一致的意见。但是,在分析“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的内涵和喻指时,又存在一定分歧。本文拟由此展开讨论,揭示埋藏在隐微的文字中的苏洵心态转变。  先引相关文段如下: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
期刊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是七年级下册的必读书目,笔者从“祥子的四次眼泪中梳理情节,文本的三类比喻中分析人物,作者的几处议论中明确中心”,探究整本书的阅读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去体悟书中的深刻内涵,最终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一、四次眼泪理情节,串起一生坎坷  本书中祥子共流了四次眼泪,每次流泪都折射出不同的心理,这四次眼泪串起祥子一生的坎坷。细细品读四次眼泪,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悲剧产生
期刊
说起语文,我们会兴奋也会困惑,兴奋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而困惑又让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尽管有些思考并不成熟,有些行动未见成果,但我们始终在探寻中前行。下面呈上的,都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想法,与同道分享。  在喧嚣中学会冷思考,才能有自己的认识。  语文无疑是讨论最热烈也是被外界说道最多的学科。课程理论方面诸多问题争论不休,硝烟不绝;教学操作层面新主张、新做法、新模式层出不穷,“门派”林立。这一切,让许多
期刊
情境任务  热爱家乡是人类天然的情感。青少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时代巨变,社会高速发展,每一个人所在的社区(乡村)都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缩影,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理应理解家乡文化图景及特点,研讨文化变迁的原因,认同、解释和传播乡土文化。  教学实录  1.价值讲述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有关预习作业,我们的主题是“家乡的变迁”,要求我们学习它背后所包含
期刊
一、梳理这五回中相关情节  师:我们上个星期看了《红楼梦》的41回到45回,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5回,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有没有什么新的故事和情节让你很感兴趣,翻一下前面的回目,回顾起来可能快一点。(学生翻看书目)  生:妙玉茶杯,宝钗审黛玉,宝玉祭金钏儿,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凤姐茄子——茄鲞,黛玉和宝钗互诉衷心……  师:我梳理出三个事件: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凤姐生日,金兰契语。中间有茄鲞做法、巧姐
期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晚年作品,也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三月,已在江西乡间闲居近二十年的抗战派元老——辛棄疾,被宰相韩侂胄任命为镇江知府。本以为能有所作为的辛氏很快发现,想“立盖世功名”的韩侂胄只是用北伐作幌子,捞取政治资本,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朝廷并无充分的准备。深感失望、气愤的词人登上京口(南北朝时镇江旧称)
期刊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研究,至今已有40年了。  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结缘,是一个偶然。1951年《人民教育》杂志组织批判《背影》之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被无理地拉黑,从此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销声匿迹。1978年,我看到朱自清先生的《春》重回中学课本,心情十分激动。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春》的分析文章叫《春的赞歌》。我将此文交给我供职的单位——原扬州师院中文系办的《语文函授》编辑部的一位编辑,他也没细看,就
期刊
梁晓声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知青书写蜚声文坛,并一直坚持书写知青生活和他的青春记忆。这部三卷本《人世间》正如书名所示,记录了一批人从童年到老年,从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的人生历程,写满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学界认为梁晓声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有人认为他彰显了现实主义精神,在这部鸿篇巨制中,可以说两种特点都有所体现。梁晓声认为“现实主义也首先是个人感受,但现实主义要求个人感受全面一
期刊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学生的写作选材:从表层来看,是作者生活圈的限制;从深层次来看,是作者心理成长的轨迹。本文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写作选材为例,探讨一下学生选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写作选材有什么倾向性?笔者觉得主要有着几个方面的倾向。  1.选材取之于生活的较多,自我意识在真实的生活中成长。  在题为“懂”的考试作文中,作业、考试失利、闹别扭、生病、吃饭、做家务、下雨送伞、玩手机之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