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并倡导教师积极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探究”,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带来全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有效把握课堂小组讨论的时机。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探究如何有效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讨论;把握时机
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锻炼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一定的功效。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设置课堂活动,有效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与探索中高效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协同发展。
一、当学生混淆不清时,组织小组讨论
抽象是数学知识的显著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知识的混淆。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数学知识混淆不清的时候,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差异性观点,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脉络,完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特殊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中,主要是矩形、菱形和正方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其性质、判定及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与“平行四边形”内容弄混。学生认为菱形属于平行四边形,但不知道正方形是不是属于平行四边形的范畴。随即,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平行四边形、菱形和正方形三者的定义及关系”。学生结合画图、制图等过程进行定义交流,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菱形对边平行且四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而正方形每条边相等且对边平行,每个角都是90°,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所以,平行四边形包含菱形,菱形包含正方形,也就是说正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混淆的时候,积极开展小组讨论,运用学生间个性化思维,帮助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完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二、当学生意见分歧时,倡导小组讨论
初中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个性化见解。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基于自身见解对数学知识产生分歧。这时,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小组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数学内容,还有助于开拓学生数学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完成实数教学任务后,为检验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效果,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是分数吗”?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学生立即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认为“是分数”,另一学生认为“不是分数”。笔者借势倡导学生小组讨论,“找出反驳对方的理由”。最终,认为“不是分数”的小组说服了“是分数”的小组。一名学生代表说出无理数的定义,即有一定规律,但无限不循环的小数都是无理数,便证实了不是分数。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思维和知识基础的差异,会对数学问题产生分歧,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倡导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出准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明确相关知识定义概念,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当学生拓展深化时,引导小组讨论
数学知识是基于相关知识的衔接,进而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网,致使数学知识具有无限延伸的功能。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教师需不断进行新知教学。这样的话,教师可以在数学知识的拓展深化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并掌握新知。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是初中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并应用本节课内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首先笔者提供如下方程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3x+y=30,x+2y=40,在研究一小段時间后,学生发现未知数系数为±1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代入消元法求出x=4,y=18。“很好”,笔者对学生的解题效率提出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随后,笔者提出如下试题2x+5y=12,-2x+3y=-4。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学生直接利用代入消元法求解,为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方法,笔者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同样的问题探索不一样的求解方法,这立即让学生陷入激烈的讨论。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时,一名学生代表直接将两式相加,求出y=1,进而求出x的值,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加减法求解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如何结合方程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解方程。若未知数的系数为±1,可以采用代入法消元,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同时,可以采用加减消元法。此时,马上有学生提出困惑,若系数既不相同也不互为相反数该怎么办呢?如“2x+3y=6①,-3x+2y=4②”,笔者对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赞扬,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笔者再次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发出思维的碰撞,发现通过①式乘3,②式乘2再相加便可以消元了,解出y再解出x,笔者及时给予评价,思维非常活跃,紧扣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笔者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推动下开展新知教学,进而利用这种知识层层深化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传授新知、拓展深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对学生讨论结果的了解与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小组讨论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新课程要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时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对小组讨论时机的有效把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德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2018(S1):124.
[2]路云.浅谈数学课小组讨论的时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0):65-67.
[3]陈平.如何把握数学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的时机[J].基础教育参考,2013(19):43-44.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讨论;把握时机
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锻炼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一定的功效。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设置课堂活动,有效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与探索中高效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协同发展。
一、当学生混淆不清时,组织小组讨论
抽象是数学知识的显著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知识的混淆。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数学知识混淆不清的时候,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差异性观点,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脉络,完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特殊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中,主要是矩形、菱形和正方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其性质、判定及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与“平行四边形”内容弄混。学生认为菱形属于平行四边形,但不知道正方形是不是属于平行四边形的范畴。随即,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平行四边形、菱形和正方形三者的定义及关系”。学生结合画图、制图等过程进行定义交流,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菱形对边平行且四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而正方形每条边相等且对边平行,每个角都是90°,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垂直。“所以,平行四边形包含菱形,菱形包含正方形,也就是说正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混淆的时候,积极开展小组讨论,运用学生间个性化思维,帮助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完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二、当学生意见分歧时,倡导小组讨论
初中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个性化见解。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基于自身见解对数学知识产生分歧。这时,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小组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数学内容,还有助于开拓学生数学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完成实数教学任务后,为检验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效果,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是分数吗”?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学生立即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认为“是分数”,另一学生认为“不是分数”。笔者借势倡导学生小组讨论,“找出反驳对方的理由”。最终,认为“不是分数”的小组说服了“是分数”的小组。一名学生代表说出无理数的定义,即有一定规律,但无限不循环的小数都是无理数,便证实了不是分数。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思维和知识基础的差异,会对数学问题产生分歧,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倡导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出准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明确相关知识定义概念,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当学生拓展深化时,引导小组讨论
数学知识是基于相关知识的衔接,进而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网,致使数学知识具有无限延伸的功能。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教师需不断进行新知教学。这样的话,教师可以在数学知识的拓展深化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并掌握新知。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是初中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并应用本节课内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首先笔者提供如下方程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3x+y=30,x+2y=40,在研究一小段時间后,学生发现未知数系数为±1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代入消元法求出x=4,y=18。“很好”,笔者对学生的解题效率提出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随后,笔者提出如下试题2x+5y=12,-2x+3y=-4。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学生直接利用代入消元法求解,为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方法,笔者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同样的问题探索不一样的求解方法,这立即让学生陷入激烈的讨论。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时,一名学生代表直接将两式相加,求出y=1,进而求出x的值,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加减法求解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如何结合方程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解方程。若未知数的系数为±1,可以采用代入法消元,系数互为相反数或相同时,可以采用加减消元法。此时,马上有学生提出困惑,若系数既不相同也不互为相反数该怎么办呢?如“2x+3y=6①,-3x+2y=4②”,笔者对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赞扬,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时笔者再次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发出思维的碰撞,发现通过①式乘3,②式乘2再相加便可以消元了,解出y再解出x,笔者及时给予评价,思维非常活跃,紧扣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笔者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推动下开展新知教学,进而利用这种知识层层深化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传授新知、拓展深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对学生讨论结果的了解与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小组讨论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调新课程要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时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对小组讨论时机的有效把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德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2018(S1):124.
[2]路云.浅谈数学课小组讨论的时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0):65-67.
[3]陈平.如何把握数学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的时机[J].基础教育参考,2013(1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