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气概,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风华正茂的马尚德
1905年2月13日,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的一个农家院里,阵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宣告马家第三代的诞生。祖父给孩子起名马尚德。
5岁丧父后,母亲带着马尚德和妹妹同祖父、叔父家一起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马尚德每天跟着大人出山劳作,牵牛犁地、挑水打柴。艰难的生活铸就了他骨子里的反抗精神。
马尚德12岁时考入河南省确山第二高等小学。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第二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种子悄悄植入这个风华少年的心里,他与进步同学一起组织罢课、游行,走上街头贴标语、发传单。
军阀官僚对学生们的罢课斗争心惊胆战,派了几个“学监”到确山第二高等小学进行“视察”,指手划脚地命令学生复课,师生们憋了一肚子火。
一天,一个学监叫几个兵差不问青红皂白把传达室老李头捆绑起来,他委屈得呜呜直哭,围观的学生义愤填膺,但敢怒不敢言。“不许随便诬赖好人,把人放开!”马尚德一声怒吼,学生们群情振奋。“散开,快散开!大家赶紧回教室上课,此事非同小可!”闻讯赶来的校长大声恫吓同学们。“校长,我们反对凭空诬陷好人,这也叫多管闲事?”马尚德据理力争。众怒难犯,校长、学监装模作样吆喝几句,灰溜溜地走了。
1926年,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天,他被党组织派回到家乡确山县从事农民运动,公开身份是李湾村小学教员。同年,他与邻村姑娘张君结为连理。
第二年5月,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冬天,轰轰烈烈的刘店秋收暴动蔓延中原大地,马尚德担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来到大别山组织起一支游击武装。知道丈夫身份的张君又惊喜又担忧,她有一种预感:丈夫迟早会离开这个家。
女儿出生五天后,马尚德踏着夜色匆匆赶回家,抱着柔弱的女儿,他一脸凝重。“明天我要出趟远门,也许几年也不能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张君怎能阻止丈夫去干大事,夫妻惜别,竟成永诀。
马尚德奉命到吉林磐石市代理游击队政委,接替受伤返回哈尔滨治疗的杨奠坤工作,为了稳定部队情绪、巩固群众基础,马尚德代理杨奠坤工作的同时,还用了他的姓氏,游击队内部称他“杨政委”。
“杨政委,杨政委……”参谋长从外面进来。朝鲜语“杨政委”发音与汉语“杨靖宇”非常相近,马尚德一拍手,好名字啊!“靖宇”者,平定乱邦之意也。在这日寇侵略、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不正需要高扬抗日救国、安定宇内的旗帜吗?“谢谢你给我送来一个有意义的名字,以后,我就叫杨靖宇吧!”
从此,“杨靖宇”这个响亮的名字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一起,在战斗里成长,在战火中辉煌。
矿上来了个“山东张”
1929年8月,杨靖宇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日本人控制下的抚顺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杨靖宇来到抚顺西露天煤矿成了一名矿工,秘密从事工人运动。
矿井阴暗潮湿、狭小闭塞,身高1.93米的杨靖宇必须弯着腰才能爬进爬出。大家头顶灰暗的矿灯,在吱嘎作响的矿洞里挥舞着丁字镐。发霉变质的窝窝头吃不饱,又脏又累的工作永远做不完。大家怀疑杨靖宇是矿上派来的奸细,总防着他。杨靖宇一时无法接近他们。
一天,矿上又一次發生冒顶事故,把头曹大哥惊魂未定地查点人数,发现第一次钻矿洞的小顺子没有逃出来。“小顺子,小顺子……”小顺子的表哥对着洞口撕心裂肺地呼喊。“谁愿意跟我进去看看?”曹把头急切地喊着,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应声。“我去!”尘土里站起一个高大的身影,是杨靖宇。曹把头抓住杨靖宇的臂膀用力摇了摇,递给他一顶安全帽,两人一前一后消失在黑暗中。
“顺子,顺子……”噼里啪啦的煤矸石掉落声中夹杂着微弱的呼救声,小顺子还活着!
搬开横七竖八的柱子,小顺子在里面瑟瑟发抖。曹把头开路,杨靖宇在后面抱着吓晕的小顺子出来,三人死里逃生。
一爬出矿洞,曹把头就拉着杨靖宇拜了把子,矿工们彻底接受了他。“你是哪旮旯人啊?”“山东曹县。”闯关东的十有八九是山东人。他的山东话还真像那么回事,大家亲切地喊杨靖宇“山东张”。
满口“剥削”“压迫”“阶级斗争”新词的“山东张”,很快成为矿工们的主心骨,“煤黑子”的变化搅得矿主们坐立不安。日本人要裁减工人,工人们怒火中烧,纷纷让“山东张”拿主意。杨靖宇义愤填膺地说:“罢工,不给他干了。只要咱们团结起来,就能掐住日本人的脖子!”
杨靖宇带着工人们跟日本人谈判,提出“收回裁人决定,提高矿工工资,不准加班加点,保障工人安全”的复工条件。第四天,日本人撑不住了,被迫答应全部条件,杨靖宇乘势把矿工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建立起秘密党组织。
足智多谋的杨靖宇
1934年11月,杨靖宇联合南满多支抗日武装部队,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不久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自己任军长兼政委。这只上万人的队伍,在辽阔的白山黑水间吹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风搅雪。“杨靖宇”这个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名字,成为东北人民群众心中一面猎猎飘扬的抗日旗帜。
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抗联队伍与围剿的鬼子遇上了,杨靖宇的队伍带着鬼子汉奸兜圈子。“这回非把杨靖宇撵死不可。”鬼子恶声恶气发狠。“这次非把鬼子拖死不可。”杨靖宇大声动员。五天五夜转下来,两支队伍之间总是隔着5里远。第六天晚上,杨靖宇带着一支队伍悄悄下山,出其不意地转到鬼子屁股后面,钳住了鬼子后勤保障部队。
队员们乐开了花,一排十二辆大车,满满的全是给养,扯开油布,露出白花花的大米白面,整扇的猪肉……还有两大车烧酒!杨靖宇让战士们把大车押回驻地,让大家吃了一顿大米干饭、猪肉炖粉条子。几个队员摸着油光光的嘴,打着饱嗝走到装酒的大车旁,可怜巴巴地望着杨靖宇:“大冷天喝点烧酒暖暖身子,该多惬意啊!”
“大米,白面,肉罐头,大家可劲儿吃,酒谁也甭想喝一口,我要留给鬼子。”他下令把汉奸运输兵放回。运输兵没命地跑回去报告鬼子队长池田一郎,老鬼子一听气炸了肺,命令队伍立刻出发围剿抗联。
鬼子的队伍追上来后,杨靖宇命令队伍带好给养立刻转移,唯独扔下两车烧酒。鬼子几天几夜缺吃少喝,都快饿疯了,一窝蜂似的扑向大车,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
“八嘎,放下,立刻放下,哪个敢动烧酒,死啦死啦地!”池田一郎预感到不妙,挥舞着指挥刀四下乱窜。鬼子兵们已经喝红眼,哪个还听指挥?
“哒哒,哒哒哒……”枪声突然响得如爆豆一般,抗联队伍杀了个回马枪。鬼子们傻眼了,他们醉眼迷离,站不起身,只能任人宰割,绝望的池田一郎剖腹自杀。
足智多谋的杨靖宇,给鬼子摆下迷魂阵,用两大车烧酒,轻松俘虏了300多个鬼子、200多个汉奸。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吉林省濛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本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风华正茂的马尚德
1905年2月13日,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的一个农家院里,阵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宣告马家第三代的诞生。祖父给孩子起名马尚德。
5岁丧父后,母亲带着马尚德和妹妹同祖父、叔父家一起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马尚德每天跟着大人出山劳作,牵牛犁地、挑水打柴。艰难的生活铸就了他骨子里的反抗精神。
马尚德12岁时考入河南省确山第二高等小学。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第二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种子悄悄植入这个风华少年的心里,他与进步同学一起组织罢课、游行,走上街头贴标语、发传单。
军阀官僚对学生们的罢课斗争心惊胆战,派了几个“学监”到确山第二高等小学进行“视察”,指手划脚地命令学生复课,师生们憋了一肚子火。
一天,一个学监叫几个兵差不问青红皂白把传达室老李头捆绑起来,他委屈得呜呜直哭,围观的学生义愤填膺,但敢怒不敢言。“不许随便诬赖好人,把人放开!”马尚德一声怒吼,学生们群情振奋。“散开,快散开!大家赶紧回教室上课,此事非同小可!”闻讯赶来的校长大声恫吓同学们。“校长,我们反对凭空诬陷好人,这也叫多管闲事?”马尚德据理力争。众怒难犯,校长、学监装模作样吆喝几句,灰溜溜地走了。
1926年,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天,他被党组织派回到家乡确山县从事农民运动,公开身份是李湾村小学教员。同年,他与邻村姑娘张君结为连理。
第二年5月,马尚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冬天,轰轰烈烈的刘店秋收暴动蔓延中原大地,马尚德担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来到大别山组织起一支游击武装。知道丈夫身份的张君又惊喜又担忧,她有一种预感:丈夫迟早会离开这个家。
女儿出生五天后,马尚德踏着夜色匆匆赶回家,抱着柔弱的女儿,他一脸凝重。“明天我要出趟远门,也许几年也不能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张君怎能阻止丈夫去干大事,夫妻惜别,竟成永诀。
马尚德奉命到吉林磐石市代理游击队政委,接替受伤返回哈尔滨治疗的杨奠坤工作,为了稳定部队情绪、巩固群众基础,马尚德代理杨奠坤工作的同时,还用了他的姓氏,游击队内部称他“杨政委”。
“杨政委,杨政委……”参谋长从外面进来。朝鲜语“杨政委”发音与汉语“杨靖宇”非常相近,马尚德一拍手,好名字啊!“靖宇”者,平定乱邦之意也。在这日寇侵略、生灵涂炭的战乱年代,不正需要高扬抗日救国、安定宇内的旗帜吗?“谢谢你给我送来一个有意义的名字,以后,我就叫杨靖宇吧!”
从此,“杨靖宇”这个响亮的名字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一起,在战斗里成长,在战火中辉煌。
矿上来了个“山东张”
1929年8月,杨靖宇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日本人控制下的抚顺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杨靖宇来到抚顺西露天煤矿成了一名矿工,秘密从事工人运动。
矿井阴暗潮湿、狭小闭塞,身高1.93米的杨靖宇必须弯着腰才能爬进爬出。大家头顶灰暗的矿灯,在吱嘎作响的矿洞里挥舞着丁字镐。发霉变质的窝窝头吃不饱,又脏又累的工作永远做不完。大家怀疑杨靖宇是矿上派来的奸细,总防着他。杨靖宇一时无法接近他们。
一天,矿上又一次發生冒顶事故,把头曹大哥惊魂未定地查点人数,发现第一次钻矿洞的小顺子没有逃出来。“小顺子,小顺子……”小顺子的表哥对着洞口撕心裂肺地呼喊。“谁愿意跟我进去看看?”曹把头急切地喊着,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应声。“我去!”尘土里站起一个高大的身影,是杨靖宇。曹把头抓住杨靖宇的臂膀用力摇了摇,递给他一顶安全帽,两人一前一后消失在黑暗中。
“顺子,顺子……”噼里啪啦的煤矸石掉落声中夹杂着微弱的呼救声,小顺子还活着!
搬开横七竖八的柱子,小顺子在里面瑟瑟发抖。曹把头开路,杨靖宇在后面抱着吓晕的小顺子出来,三人死里逃生。
一爬出矿洞,曹把头就拉着杨靖宇拜了把子,矿工们彻底接受了他。“你是哪旮旯人啊?”“山东曹县。”闯关东的十有八九是山东人。他的山东话还真像那么回事,大家亲切地喊杨靖宇“山东张”。
满口“剥削”“压迫”“阶级斗争”新词的“山东张”,很快成为矿工们的主心骨,“煤黑子”的变化搅得矿主们坐立不安。日本人要裁减工人,工人们怒火中烧,纷纷让“山东张”拿主意。杨靖宇义愤填膺地说:“罢工,不给他干了。只要咱们团结起来,就能掐住日本人的脖子!”
杨靖宇带着工人们跟日本人谈判,提出“收回裁人决定,提高矿工工资,不准加班加点,保障工人安全”的复工条件。第四天,日本人撑不住了,被迫答应全部条件,杨靖宇乘势把矿工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建立起秘密党组织。
足智多谋的杨靖宇
1934年11月,杨靖宇联合南满多支抗日武装部队,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不久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自己任军长兼政委。这只上万人的队伍,在辽阔的白山黑水间吹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风搅雪。“杨靖宇”这个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名字,成为东北人民群众心中一面猎猎飘扬的抗日旗帜。
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抗联队伍与围剿的鬼子遇上了,杨靖宇的队伍带着鬼子汉奸兜圈子。“这回非把杨靖宇撵死不可。”鬼子恶声恶气发狠。“这次非把鬼子拖死不可。”杨靖宇大声动员。五天五夜转下来,两支队伍之间总是隔着5里远。第六天晚上,杨靖宇带着一支队伍悄悄下山,出其不意地转到鬼子屁股后面,钳住了鬼子后勤保障部队。
队员们乐开了花,一排十二辆大车,满满的全是给养,扯开油布,露出白花花的大米白面,整扇的猪肉……还有两大车烧酒!杨靖宇让战士们把大车押回驻地,让大家吃了一顿大米干饭、猪肉炖粉条子。几个队员摸着油光光的嘴,打着饱嗝走到装酒的大车旁,可怜巴巴地望着杨靖宇:“大冷天喝点烧酒暖暖身子,该多惬意啊!”
“大米,白面,肉罐头,大家可劲儿吃,酒谁也甭想喝一口,我要留给鬼子。”他下令把汉奸运输兵放回。运输兵没命地跑回去报告鬼子队长池田一郎,老鬼子一听气炸了肺,命令队伍立刻出发围剿抗联。
鬼子的队伍追上来后,杨靖宇命令队伍带好给养立刻转移,唯独扔下两车烧酒。鬼子几天几夜缺吃少喝,都快饿疯了,一窝蜂似的扑向大车,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
“八嘎,放下,立刻放下,哪个敢动烧酒,死啦死啦地!”池田一郎预感到不妙,挥舞着指挥刀四下乱窜。鬼子兵们已经喝红眼,哪个还听指挥?
“哒哒,哒哒哒……”枪声突然响得如爆豆一般,抗联队伍杀了个回马枪。鬼子们傻眼了,他们醉眼迷离,站不起身,只能任人宰割,绝望的池田一郎剖腹自杀。
足智多谋的杨靖宇,给鬼子摆下迷魂阵,用两大车烧酒,轻松俘虏了300多个鬼子、200多个汉奸。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吉林省濛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本交战20分钟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