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价值中立原则在中国本土出现了“水土不服”,因而社会工作界开始关注价值介入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本文试图从价值介入的理论来源出发,探讨价值介入对案主问题界定的必然性、价值介入对确保服务成效的必要性、价值介入对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价值介入;中国社会工作;实务;运用
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倡导价值中立原则是社会工作的主流。然而,在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我们无法否认价值介入的存在,完全的价值中立原则让社会工作者(下称“社工”)颇为尴尬,该原则在中国本土出现了“水土不服”,因而社会工作界开始关注价值介入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一、价值介入的理论来源
从十九世纪以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明确以价值介入为立场的理论主要有诠释论、批判诠释论和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一)诠释论的“弱价值介入”
诠释论认为,事实陈述和道德判断有必然的关系,研究者是从自己的“不可或缺的道德框架”或“强评价”的角度出发,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演绎,而此演绎的过程同时也蕴含着研究者对被研究者本身的“不可或缺的道德框架”进行演绎的理解[1],因此对人文社会现象的理解必然要依赖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但价值介入中需要用“双向理解”和“投入理解”等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以免原有观念对研究结论的片面影响,因此主张动态的“弱价值介入”。
(二)批判诠释论的“强价值介入”
批判诠释论主张研究者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开展道德性评价,社会研究或任何对人的现象的理解,必然介入理解者的价值观[2],主张以批判性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现存社会的弊端,如此的研究才能深入,如此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因此主张批判性的“强价值介入”。
(三)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多元价值介入”
后现代主义以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对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等进行批判,认为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无法达成普遍性的共识,人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在社会研究中应当强调方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本土中心观点,承认研究者的价值观必然体现在研究中[3],因此主张“多元价值介入”。
二、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价值介入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关于价值介入的观点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有重要的启示。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必须存在价值介入,才能确保服务成效,才能推进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价值介入对案主问题界定的必然性
社会工作实务基于对案主问题的界定而开展,实务过程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社工对案主问题的界定建立在对案主的理解上,这种理解能够实现,是由于双方都使用了相同概念的价值词汇,换而言之,每个社会都拥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语言系统蕴含着支撑这个社会运作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4],因此,价值词汇的使用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对问题的界定本质上是对案主状况好坏对错的评估,由于社工需要透过语言和文字等素材去理解案主言行背后的理由,并根据社会文化和价值系统对该理由合理与否进行评估,因而这必然也是价值介入的过程。
(二)价值介入对确保服务成效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服务不仅是社工对案主的技术介入和知识输出,更是融合了社工价值观的道德实践,社工在实务中扮演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等角色[5],因而社工的综合素质对服务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价值观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元素,所以价值介入是确保服务成效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在实务模式、方法、技巧等选择和运用上需要社工的价值介入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例如主张社工反驳案主非理性信念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6];另一方面,集体主义主导下的中国社会并不把案主自决当做最高礼赞,同时,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案主并不排斥社工的价值介入,身处困境的案主往往欢迎长者、智者或其他能人为他出谋划策,有时甚至请求社工代作决定。
社工或认为根据案主实情提供多个选项由案主自决就是价值中立,其实不然,社工从无限的可能中筛选出可供案主自决的多个选项,其实已完成了一次价值介入。完全的价值中立必然难以保障服务的成效,彻底的案主自决,不仅不符合中国本土实际,而且矮化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需注意的是,社工的价值介入不是个人喜恶介入,而是主流社会价值观主导下的道德评判。
(三)价值介入对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
价值介入的重要性,除了文化因素外,更关键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均强调在社会治理中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部长李立国也指出“三社联动”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7]可见,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三社联动”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大机遇,同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社会工作不仅要承载道德实践使命,还须肩负政治实践任务,因而社工在意识形态上应当有正确立场,那么价值介入是开展本土化实务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姚进忠. 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C]// 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 2007.
[2]桂海君. “强价值介入”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中的运用——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诠释学的初浅理解[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3(3):75-78.
[3]鄧莉莉, 苗艳梅. 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价值介入与社会研究伦理考量[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8(12):4-7.
[4]姚进忠, 兰剑琴. 诠释取向的个案工作[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7(12):41-42.
[5]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朱眉华. 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7]顾东辉. “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J]. 学海, 2016(3).
【关键词】:价值介入;中国社会工作;实务;运用
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倡导价值中立原则是社会工作的主流。然而,在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我们无法否认价值介入的存在,完全的价值中立原则让社会工作者(下称“社工”)颇为尴尬,该原则在中国本土出现了“水土不服”,因而社会工作界开始关注价值介入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一、价值介入的理论来源
从十九世纪以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明确以价值介入为立场的理论主要有诠释论、批判诠释论和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一)诠释论的“弱价值介入”
诠释论认为,事实陈述和道德判断有必然的关系,研究者是从自己的“不可或缺的道德框架”或“强评价”的角度出发,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演绎,而此演绎的过程同时也蕴含着研究者对被研究者本身的“不可或缺的道德框架”进行演绎的理解[1],因此对人文社会现象的理解必然要依赖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但价值介入中需要用“双向理解”和“投入理解”等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以免原有观念对研究结论的片面影响,因此主张动态的“弱价值介入”。
(二)批判诠释论的“强价值介入”
批判诠释论主张研究者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开展道德性评价,社会研究或任何对人的现象的理解,必然介入理解者的价值观[2],主张以批判性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现存社会的弊端,如此的研究才能深入,如此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因此主张批判性的“强价值介入”。
(三)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多元价值介入”
后现代主义以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对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等进行批判,认为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无法达成普遍性的共识,人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在社会研究中应当强调方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本土中心观点,承认研究者的价值观必然体现在研究中[3],因此主张“多元价值介入”。
二、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价值介入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关于价值介入的观点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有重要的启示。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必须存在价值介入,才能确保服务成效,才能推进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价值介入对案主问题界定的必然性
社会工作实务基于对案主问题的界定而开展,实务过程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社工对案主问题的界定建立在对案主的理解上,这种理解能够实现,是由于双方都使用了相同概念的价值词汇,换而言之,每个社会都拥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语言系统蕴含着支撑这个社会运作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4],因此,价值词汇的使用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对问题的界定本质上是对案主状况好坏对错的评估,由于社工需要透过语言和文字等素材去理解案主言行背后的理由,并根据社会文化和价值系统对该理由合理与否进行评估,因而这必然也是价值介入的过程。
(二)价值介入对确保服务成效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服务不仅是社工对案主的技术介入和知识输出,更是融合了社工价值观的道德实践,社工在实务中扮演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等角色[5],因而社工的综合素质对服务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价值观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元素,所以价值介入是确保服务成效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在实务模式、方法、技巧等选择和运用上需要社工的价值介入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例如主张社工反驳案主非理性信念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6];另一方面,集体主义主导下的中国社会并不把案主自决当做最高礼赞,同时,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案主并不排斥社工的价值介入,身处困境的案主往往欢迎长者、智者或其他能人为他出谋划策,有时甚至请求社工代作决定。
社工或认为根据案主实情提供多个选项由案主自决就是价值中立,其实不然,社工从无限的可能中筛选出可供案主自决的多个选项,其实已完成了一次价值介入。完全的价值中立必然难以保障服务的成效,彻底的案主自决,不仅不符合中国本土实际,而且矮化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需注意的是,社工的价值介入不是个人喜恶介入,而是主流社会价值观主导下的道德评判。
(三)价值介入对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
价值介入的重要性,除了文化因素外,更关键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均强调在社会治理中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部长李立国也指出“三社联动”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7]可见,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三社联动”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大机遇,同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社会工作不仅要承载道德实践使命,还须肩负政治实践任务,因而社工在意识形态上应当有正确立场,那么价值介入是开展本土化实务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姚进忠. 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C]// 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 2007.
[2]桂海君. “强价值介入”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中的运用——对哈贝马斯的批判诠释学的初浅理解[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3(3):75-78.
[3]鄧莉莉, 苗艳梅. 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价值介入与社会研究伦理考量[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8(12):4-7.
[4]姚进忠, 兰剑琴. 诠释取向的个案工作[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7(12):41-42.
[5]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朱眉华. 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7]顾东辉. “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J]. 学海,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