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者曾参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知道《大学》者多,了解曾参者寡。然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更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何人
  
  曾参(前505~前435年),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鄯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事亲之孝
  曾子事亲以孝闻于天下。《正义韩诗外传》云: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锺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道养亲也。亲没之後,吾尝南游於越,得尊官,堂高九仞,榱提(curci,屋椽的端头)三尺,踧毂(cu gu,指马车)百乘,然犹北向而泣者,非为贱也,悲不见吾亲也。其意为,亲在儿无能力赡养,而当儿子有能力赡养亲却不在。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呀!
  曾参经常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其亲,敢刁敬乎?”此可谓至圣之大孝也。
  今非昔比,交通、通讯如此之发达,父母在,可远游,那所为之事,所交之友,会让父母心安身安吗?省身之礼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子烹猪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三省吾身”这正是曾子的提升自我修养的一条准则,在《大学》中明其修身之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甄知在格物。其意为何?只身自知吧!修养意在其中。
  编辑/坦然
  
  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孩子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其他文献
静安先生平时对时局悲观,看得很深刻,他的性格很复杂,而且可以说很矛盾……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采取激烈的对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有自杀一途。  ——梁启超    一代宗师前尘后事    1 浙江海宁  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幼年丧母,身体多病。不喜八股,喜读《汉书》、喜吟诗,为“海宁四才子”之一;1892年肄业于杭州崇
期刊
明月高悬,江风猎猎,伍子胥牵着王孙胜的小手,孤独的白发随风飘扬,转过头,已是泪流满面。  伍子胥过了大江,来到吴国境内。这一路盘缠已经用尽,他和王孙胜只得忍饥挨饿一路疾行,挨到江苏溧阳市的濑水岸边,两人终于再也撑不住了。  一路颠簸,一路饥饿,一路担惊受怕,身心已经疲惫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口饭。  突然,伍子胥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濑水岸边,一个瘦小清秀的女子在急流中一面浣纱一面唱
期刊
国际知名的儒学大师钱穆自学不倦。在学术上成一家之言。他虽无大学文凭,却成为当代大儒、史学导师。在九十六年的生命中,他历经抗战、流落香江、定居台湾。颠沛流离,却能因为对学术的坚持与狂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学术成就。    钱穆一生全心发扬传统文化,坚持以历史救国“一生为故国招魂”的浪漫主义,是后人难以比肩的。尤其是他在抗战流离之际,冒着生命危险著作的《国史大纲》,成为两岸史学的重要经典文献。钱穆的这份
期刊
“企”字由“人”和“止”组成,企业无“人”则“止”。可见:“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  而毛主席说:有人群的地方则一定有左中右。在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很多人往往不善于沟通。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是一门重要的管理艺术。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因此,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的话,企业就会趋于
期刊
中国画源于生命    水墨水墨,水沾了墨,然后墨分五色,虽然美誉涂颜色,却五彩纷呈,它会使你感到春天的绿,秋天的黄,夏天的红,冬天的白。而水、墨和中国画的纸,这些都是水滋养出来的。而中国的笔墨到纸上,它的渗透过程,也是水在起作用,水是中国画的生命,而这个水墨又渗透宣纸,甚至到后面去。  中国的笔、墨、纸有生命的内在联系。在纸上,水墨是那样融洽,能够升华出那么美的东西。    中国画是哲学的    
期刊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其意为:达到极度虚无,守住极度清静。万物一起生长,我因此观看它们的往复回归。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这就叫做回复本来状态,回复本来状态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
期刊
空宽般若,雨夜哀歌,玉树巨殇,举国同悲。  4月21日,义是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  藏民的风马旗斜插在屋顶,共和国的国礁为逝去的生命送行。祷告的祭艾也是一匹犬行的马,随风飘去,寄出生命的哀思;国旗低垂,但尊严的旃帜高扬。  玉树,减语里有“遗址”的意思,有遗址磐的壮丽和坚毅。萨迦派的主寺结古寺,不动的经义嘉纳玛尼堆,屹立不倒的格萨尔王铜像……,这场玉树大救援,也将被世人铭记,这是藏汉相拥的纪念地。
期刊
《中国哲学史》的上下卷分别于1931年、1934年写成,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完整的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由美国人D·卜德(Derk Bodde)翻译为英文。卜德在《冯友兰与西方》一文中说此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此书出版以前,国内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只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半部。胡适的书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好像在后来者面前砌起了
期刊
饶宗颐先生,这位蜚声海内的国学大师,建议将中华传统文化结晶的“国学”,改称“华学”。此话一出,四座皆赞,不愧是大师,不然哪里会有如此高屋建瓴之论。    “国学”这个称谓确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国学”的正式提出,当在上世纪初的清末,当时学界针对“西学”东渐而力挺“匡惮”以抗衡。  “国学”这个产生于特定背景下的称谓,放到今天的语境下,似乎的确有可能引起推敲的地方。  对境外来说,“国学”容易被
期刊
喜欢苏轼的词,从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始。静静的夜晚,月朗风轻,目光穿越字里行间,依稀看到千年以外的烟尘中,马嘶声声,欢呼阵阵,“老夫”苏轼着锦衣,跨骝马,挽雕弓,踌躇满志,欲射蛮夷于天外,在密州百姓面前演绎“老当益壮”的神勇风采。  直到后来看到苏轼的生平介绍,再读这一阙《密州出猎》,不觉哑然失笑。在词中苏轼以“老夫”自居,其时他不过三十几岁,正值壮年,真是诙谐可爱至极!三十多岁的苏轼,官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