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其意为:达到极度虚无,守住极度清静。万物一起生长,我因此观看它们的往复回归。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这就叫做回复本来状态,回复本来状态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不了解常道就会轻举妄动而招来凶险。了解常道才会包容,包容才会公正,公正才会周全,周全才会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会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会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老子这一章讲的是修道功夫——“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需要长期的修炼。
  老子一直在强调“空”的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而这里面空的前提则是虚,虚之后才会产生空,空之后,才会明。《臣子·人世间》中也提到“虚室生白”,越是空的房间越会显得明亮。如果房间里堆满了东西,反而显得昏暗,这时候光亮没有丝毫用武之地。
  “静观其变,不欲其乱”,只有静后才能观,守住静便能观,观之后才能看得清楚。将心安下来,就不至于让外物迷惑了人的眼睛。对于普通人来说,道是玄妙深奥的,只有坚守静到至诚的境界,才能有机会将道运用到生活中。
  圣人一生都持守虚静,所以才能冷眼看世界,感悟到蕴涵在天地万物之中的“道”,也深得修身养性之道。常人若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份安然的心态,守着这份虚静是必不可少的。
  
  守得心静 万事不难
  
  嘈杂的环境容易让人迷失了自己,走出迷茫的最好方法便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有些事情原本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自己一时乱了心性,才陷入困境之中。理清思路,如果不能在当前的环境中求得安稳,就换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只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就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处境,多么难的事情都能够解决。
  越是嘈杂的环境越要稳住自己,越是坎坷的处境越要静下心来。人生中最难得的不是要拥有多少财富,电不是攀得多高的权位,而是修得一份泰然自若的心境。圣人讲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对于常人来说很难做到。现实中太多事的确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掌控的,所以着急也不起到作用,不如安下心来,沏上一杯清茶,静坐窗前,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禅和诗似乎有不解之缘,参禅需领悟禅境、学诗需领悟诗境。它们都需要从悟入手。  韩驹《赠赵伯鱼》: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所谓正法眼,指体悟正法智慧的宝藏。相传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诸摩诃迦叶。  不论是学诗还是学禅,未悟之前,得遍参各种各样的方案,觉悟之后,才能进入正法智慧的
期刊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错过了季节,又错过了回忆,只剩下一幅对联,在日长飞絮轻的时光里晃悠:“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唐诗人张籍、王驾则描绘了民社的盛景“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
期刊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    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
期刊
刘备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大由小而来,小善小恶包含着大善大恶的因素,大善大恶则是小善小恶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事物的性质而言,“小善”“大善”本质都是善,“小恶”“大恶”本质都是恶。决不能因小忽视了它的实质。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一次视察中,偶然亲眼看到一个库吏从府库里走出来,顺手把一枚铜币装进了衣袋里。后来他细心观察,发现竟然天天如此,于是
期刊
镜子,一般是拿来照脸用的,不管胖瘦美丑,在镜子里都能如实显现。在佛门里,有一种照心的镜子,心灵的各种烦恼、善恶、好坏,在照心的镜子中都能显露无遗。  其实,不管是照面或照心的镜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用镜子来关观照社会和人生,使其成为自我学习、自我警惕的一面人生镜子。什么是人生的镜子呢?    一、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很多人都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很少看到对方的优点,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还会妒忌别人的优
期刊
静安先生平时对时局悲观,看得很深刻,他的性格很复杂,而且可以说很矛盾……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采取激烈的对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有自杀一途。  ——梁启超    一代宗师前尘后事    1 浙江海宁  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幼年丧母,身体多病。不喜八股,喜读《汉书》、喜吟诗,为“海宁四才子”之一;1892年肄业于杭州崇
期刊
明月高悬,江风猎猎,伍子胥牵着王孙胜的小手,孤独的白发随风飘扬,转过头,已是泪流满面。  伍子胥过了大江,来到吴国境内。这一路盘缠已经用尽,他和王孙胜只得忍饥挨饿一路疾行,挨到江苏溧阳市的濑水岸边,两人终于再也撑不住了。  一路颠簸,一路饥饿,一路担惊受怕,身心已经疲惫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口饭。  突然,伍子胥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濑水岸边,一个瘦小清秀的女子在急流中一面浣纱一面唱
期刊
国际知名的儒学大师钱穆自学不倦。在学术上成一家之言。他虽无大学文凭,却成为当代大儒、史学导师。在九十六年的生命中,他历经抗战、流落香江、定居台湾。颠沛流离,却能因为对学术的坚持与狂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学术成就。    钱穆一生全心发扬传统文化,坚持以历史救国“一生为故国招魂”的浪漫主义,是后人难以比肩的。尤其是他在抗战流离之际,冒着生命危险著作的《国史大纲》,成为两岸史学的重要经典文献。钱穆的这份
期刊
“企”字由“人”和“止”组成,企业无“人”则“止”。可见:“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  而毛主席说:有人群的地方则一定有左中右。在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很多人往往不善于沟通。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是一门重要的管理艺术。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因此,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的话,企业就会趋于
期刊
中国画源于生命    水墨水墨,水沾了墨,然后墨分五色,虽然美誉涂颜色,却五彩纷呈,它会使你感到春天的绿,秋天的黄,夏天的红,冬天的白。而水、墨和中国画的纸,这些都是水滋养出来的。而中国的笔墨到纸上,它的渗透过程,也是水在起作用,水是中国画的生命,而这个水墨又渗透宣纸,甚至到后面去。  中国的笔、墨、纸有生命的内在联系。在纸上,水墨是那样融洽,能够升华出那么美的东西。    中国画是哲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