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国学”为“华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饶宗颐先生,这位蜚声海内的国学大师,建议将中华传统文化结晶的“国学”,改称“华学”。此话一出,四座皆赞,不愧是大师,不然哪里会有如此高屋建瓴之论。
  
  “国学”这个称谓确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国学”的正式提出,当在上世纪初的清末,当时学界针对“西学”东渐而力挺“匡惮”以抗衡。
  “国学”这个产生于特定背景下的称谓,放到今天的语境下,似乎的确有可能引起推敲的地方。
  对境外来说,“国学”容易被理解为“中国之学”。“中国之学”立足于国家和本土概念,在国内意旨清晰,但对散居在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还有热爱中国文化的东洋人、两洋人来说,“国学”一词却极易产生歧义,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所在国的文化或学问。非嗄他们接受“国学”只指“中国之学”,而不是所在国文化这样一种特指性解释,容易流露出文化优越、甚至文化强制的味道。而“中华之学”“华学”。则淡化了文化的国家属性、地域属性,强调的是全球文化格局中特定民族文化的精神质地和内容风格,是更有利于海内外的交流、认同和共享的。
  对境内来说,“国学”的这个“国”字,又容易叫人联想到“国家之学”。这也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好像我们弘扬国学,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学说、政治学说和意识形态学说。
  国学大师牟宗三说得好,儒学在中国可分为制度儒学(政统)、心性儒学(道统)、世俗儒学(学统)。他认为,如果说心性懦学(道统)、世俗儒学(学统)的许多精华还有可继承之处,那制度儒学(政统)是绝不可继承的。那原因正是因为制度儒学是中国皇权主义和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
  如果国学热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好像我们热衷的是推行制度儒学、政统“国学”,这就非但不能给中国文化增光,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
  
  “华学”的内涵较“国学”更为丰富
  
  “华学”的称谓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歧义。它给人的印象更多是纯文化的,是民族文化中关于文史哲、关于伦理道德、关于民间智慧、民间风俗、民间艺术方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才是更容易融入世界、为人类共享的东西。
  中国人被称为“华人”,语言文字称为“华语”,文化学问称为“华学”,称谓一致,顺理成章。由于“华人”习惯指称那些生存于世界各地中的中国人,“华学”的内涵也就较“国学”更为丰富,除了本土的历史文化,电包含世世代代海外华人、华侨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融会、更新、创造的文化。这些文化理所当然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华文化中更世界化更现代化的一部分。它处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衔接地带,对于促进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在和谐的交融中共生共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只有文化中国的概念才是两岸三地和华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华学”说搭建共同的话语平台
  
  “华学”说,是想倡导在纵横两方面把中华文化作为一个结构整体,不仅包含古代学术,也应包含现当代学术,还应包含海外华人华侨传承、流布、创造的中华文化。这种“华学”,是对传统国学概念的一种补充和修正。它应该成为传统文化衔接现代文明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我们敬畏传统,但更关注当下的活着的新鲜的文明过程,我们应该横向贯通,纵向对比,同心协力搭建—个共同的话语平台。
  “华学”就是这样的平台。“华学!慨念涵盖了中华56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凝聚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它属于海内外热爱中华文化的所有人,甚至包括进入中华文化固内的非华人。因而从概念上说.“华学”比国学更具有时代感,也更具有包容性。它有助于互动交流,有助于中华文化在更广阔的共识中传播。
  因而我热切盼望着,饶宗颐先生的主张能引起认真的关注,而不是以国人和学界惯有的那种无所谓甚或油滑的调侃来对待它。任何一种文明和文明的传播都要在某些个符号和理念组成的传播平台和渠道中进行,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承和走向;往往受到传播平台的极大影响,“国学““华学”的讨论看似称谓之争,我们却不能轻视。
  编辑/坦然
其他文献
刘备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大由小而来,小善小恶包含着大善大恶的因素,大善大恶则是小善小恶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事物的性质而言,“小善”“大善”本质都是善,“小恶”“大恶”本质都是恶。决不能因小忽视了它的实质。  宋朝崇阳县令张秉崖一次视察中,偶然亲眼看到一个库吏从府库里走出来,顺手把一枚铜币装进了衣袋里。后来他细心观察,发现竟然天天如此,于是
期刊
镜子,一般是拿来照脸用的,不管胖瘦美丑,在镜子里都能如实显现。在佛门里,有一种照心的镜子,心灵的各种烦恼、善恶、好坏,在照心的镜子中都能显露无遗。  其实,不管是照面或照心的镜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善用镜子来关观照社会和人生,使其成为自我学习、自我警惕的一面人生镜子。什么是人生的镜子呢?    一、用放大镜看别人的优点。很多人都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很少看到对方的优点,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还会妒忌别人的优
期刊
静安先生平时对时局悲观,看得很深刻,他的性格很复杂,而且可以说很矛盾……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采取激烈的对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有自杀一途。  ——梁启超    一代宗师前尘后事    1 浙江海宁  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幼年丧母,身体多病。不喜八股,喜读《汉书》、喜吟诗,为“海宁四才子”之一;1892年肄业于杭州崇
期刊
明月高悬,江风猎猎,伍子胥牵着王孙胜的小手,孤独的白发随风飘扬,转过头,已是泪流满面。  伍子胥过了大江,来到吴国境内。这一路盘缠已经用尽,他和王孙胜只得忍饥挨饿一路疾行,挨到江苏溧阳市的濑水岸边,两人终于再也撑不住了。  一路颠簸,一路饥饿,一路担惊受怕,身心已经疲惫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口饭。  突然,伍子胥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濑水岸边,一个瘦小清秀的女子在急流中一面浣纱一面唱
期刊
国际知名的儒学大师钱穆自学不倦。在学术上成一家之言。他虽无大学文凭,却成为当代大儒、史学导师。在九十六年的生命中,他历经抗战、流落香江、定居台湾。颠沛流离,却能因为对学术的坚持与狂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学术成就。    钱穆一生全心发扬传统文化,坚持以历史救国“一生为故国招魂”的浪漫主义,是后人难以比肩的。尤其是他在抗战流离之际,冒着生命危险著作的《国史大纲》,成为两岸史学的重要经典文献。钱穆的这份
期刊
“企”字由“人”和“止”组成,企业无“人”则“止”。可见:“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  而毛主席说:有人群的地方则一定有左中右。在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很多人往往不善于沟通。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是一门重要的管理艺术。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因此,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的话,企业就会趋于
期刊
中国画源于生命    水墨水墨,水沾了墨,然后墨分五色,虽然美誉涂颜色,却五彩纷呈,它会使你感到春天的绿,秋天的黄,夏天的红,冬天的白。而水、墨和中国画的纸,这些都是水滋养出来的。而中国的笔墨到纸上,它的渗透过程,也是水在起作用,水是中国画的生命,而这个水墨又渗透宣纸,甚至到后面去。  中国的笔、墨、纸有生命的内在联系。在纸上,水墨是那样融洽,能够升华出那么美的东西。    中国画是哲学的    
期刊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其意为:达到极度虚无,守住极度清静。万物一起生长,我因此观看它们的往复回归。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这就叫做回复本来状态,回复本来状态叫做“常”,了解常道叫做“明”
期刊
空宽般若,雨夜哀歌,玉树巨殇,举国同悲。  4月21日,义是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  藏民的风马旗斜插在屋顶,共和国的国礁为逝去的生命送行。祷告的祭艾也是一匹犬行的马,随风飘去,寄出生命的哀思;国旗低垂,但尊严的旃帜高扬。  玉树,减语里有“遗址”的意思,有遗址磐的壮丽和坚毅。萨迦派的主寺结古寺,不动的经义嘉纳玛尼堆,屹立不倒的格萨尔王铜像……,这场玉树大救援,也将被世人铭记,这是藏汉相拥的纪念地。
期刊
《中国哲学史》的上下卷分别于1931年、1934年写成,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完整的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由美国人D·卜德(Derk Bodde)翻译为英文。卜德在《冯友兰与西方》一文中说此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此书出版以前,国内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只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半部。胡适的书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好像在后来者面前砌起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