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善于“问”是善于学习的标志,它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问”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问;思维品质;有效性
新课改以后,教师得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比如传统课常上,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得流畅,即为成功。在提倡“以学为本”的今天,学生的问又显得比答重要。所谓“问”,就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问,引导学生问,以问促学、促思,问中求解、求法。本文以“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为例,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
“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编排于“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三个例题。前两个例题讲如何把整数化为假分数,借助图形和数轴,根据分数的意义,把l化为不同分母的假分数,把2、4化为指定分母的假分数,然后以填空形式提示方法。第三个例题讲如何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同样借助图示法,根据分数的意义,把2化为假分数,最后以填空形式揭示方法。笔者在教学时,一反启发引导、师问生答的一贯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学着问,以问为主线,边问边学,不但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布置学生“問”,培养思维主动性
本次课前预习的要求,不再是“看课文读一遍,照例题做一遍,选习题练一练”,为上课时准确回答教师的一个个问题做好准备。当教师出示预习任务“学例题,读课文,提问题,编习题”时,学生一开始大感意外,面露难色,而紧随其后的是积极、兴奋。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有的模仿课本设问,如:1里面有多少个,多少个?3里面有多少个,,?有的独立思考,自主提问,如5=中3×5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在预习中已变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同时也呈现了学生预习时的学习指向和学习程度,为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引导学生“问”,培养思维深刻性
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是,重点在先,难点在后。无论从算理还是从算法的角度来看,整数化为假分数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的基础。而整数化为假分数又是学生易于学懂的,这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问”的积极性。
首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问。如图1,提出“怎样把整数l化成分母是2的分数?”讨论的结果是1里面有2个,1=。接着将图1改为图2,教师随即导问,“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于是,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思路打开,问题就来了:怎样把1化为分母是4、8、16的分数?整数1可以化成的分数有多少个?……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地问。教师顺势加以引导,学生就能顺着刚才的思路产生“怎样把2化成分数?分母是几,分子又是多少?4可以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吗?谁能将5化为分母是4的分数?”等问题。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算理已经明了,揭示算法也就一点即通了。紧接着教师可以安排一定量的专项强化训练。
再次,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当一项新知识被学生初步接受后,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以防止因这种情绪滞留的时间过长,而阻碍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已知整数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即联想到“3可以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图,让学生联想到“怎样把3、2等化为假分数”,最后总结出带分数化假分数的方法。
教学时导问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求异求新的积极性持久不衰。教师导问得法,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流畅,变得富有创意,变得深刻。
三、调动学生“问”,培养思维灵活性
新授课后组织训练的目的,除了为了加速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外,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我出各知识点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知识与运用的结合点、创新思维的生发点。因此,在练习时还要适时地调动学生问。该时段应调整问的角度,开放问的空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本课时的练习阶段,笔者做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调动学生找思维的发散点。出示数轴进行练习时,学生能在1和2两个整数点写出对应的假分数,应该说已经完成任务了。此时,可以调动学生继续找问题,直至在几个非整数点也写上对应假分数。二是调动学生找思维的逆向点。
“学问”与“学答”,不只是教法的不同和教学形式的简单转换,从“学答”到“学问”,是教育思想的一大更新。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教育部袁振国副司长最近专门发表了题为《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的文章,大声疾呼“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用国外同行的眼光看“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们提倡“学问”并不是否定“问答”,我们只是提倡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学问”的氛围,创造学生“学问”的条件,贯彻“学问”的思想。
关键词:学问;思维品质;有效性
新课改以后,教师得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比如传统课常上,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得流畅,即为成功。在提倡“以学为本”的今天,学生的问又显得比答重要。所谓“问”,就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问,引导学生问,以问促学、促思,问中求解、求法。本文以“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为例,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
“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编排于“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三个例题。前两个例题讲如何把整数化为假分数,借助图形和数轴,根据分数的意义,把l化为不同分母的假分数,把2、4化为指定分母的假分数,然后以填空形式提示方法。第三个例题讲如何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同样借助图示法,根据分数的意义,把2化为假分数,最后以填空形式揭示方法。笔者在教学时,一反启发引导、师问生答的一贯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学着问,以问为主线,边问边学,不但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布置学生“問”,培养思维主动性
本次课前预习的要求,不再是“看课文读一遍,照例题做一遍,选习题练一练”,为上课时准确回答教师的一个个问题做好准备。当教师出示预习任务“学例题,读课文,提问题,编习题”时,学生一开始大感意外,面露难色,而紧随其后的是积极、兴奋。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有的模仿课本设问,如:1里面有多少个,多少个?3里面有多少个,,?有的独立思考,自主提问,如5=中3×5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在预习中已变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同时也呈现了学生预习时的学习指向和学习程度,为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引导学生“问”,培养思维深刻性
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是,重点在先,难点在后。无论从算理还是从算法的角度来看,整数化为假分数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的基础。而整数化为假分数又是学生易于学懂的,这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问”的积极性。
首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问。如图1,提出“怎样把整数l化成分母是2的分数?”讨论的结果是1里面有2个,1=。接着将图1改为图2,教师随即导问,“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于是,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思路打开,问题就来了:怎样把1化为分母是4、8、16的分数?整数1可以化成的分数有多少个?……
其次,引导学生深入地问。教师顺势加以引导,学生就能顺着刚才的思路产生“怎样把2化成分数?分母是几,分子又是多少?4可以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吗?谁能将5化为分母是4的分数?”等问题。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算理已经明了,揭示算法也就一点即通了。紧接着教师可以安排一定量的专项强化训练。
再次,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当一项新知识被学生初步接受后,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以防止因这种情绪滞留的时间过长,而阻碍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已知整数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即联想到“3可以化成分母是4的假分数”,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图,让学生联想到“怎样把3、2等化为假分数”,最后总结出带分数化假分数的方法。
教学时导问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求异求新的积极性持久不衰。教师导问得法,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流畅,变得富有创意,变得深刻。
三、调动学生“问”,培养思维灵活性
新授课后组织训练的目的,除了为了加速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外,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我出各知识点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知识与运用的结合点、创新思维的生发点。因此,在练习时还要适时地调动学生问。该时段应调整问的角度,开放问的空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本课时的练习阶段,笔者做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调动学生找思维的发散点。出示数轴进行练习时,学生能在1和2两个整数点写出对应的假分数,应该说已经完成任务了。此时,可以调动学生继续找问题,直至在几个非整数点也写上对应假分数。二是调动学生找思维的逆向点。
“学问”与“学答”,不只是教法的不同和教学形式的简单转换,从“学答”到“学问”,是教育思想的一大更新。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教育部袁振国副司长最近专门发表了题为《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的文章,大声疾呼“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用国外同行的眼光看“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们提倡“学问”并不是否定“问答”,我们只是提倡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学问”的氛围,创造学生“学问”的条件,贯彻“学问”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