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去考虑具体语境,我想,“患得患失”可能并不总是一个贬义词。
  “患得患失”出自《论语·阳货》,孔子批评那些对官位垂涎欲滴的人:“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所以在文中,“患得”就是“患不得”,担心自己得不到;“患失”是指担忧自己失去。后来引申为一味纠结于个人得失,对利益斤斤计较。
  孔子在当时语境下的意思是,一些人过于看重名利,一心只想升官加爵,便没有心思辅佐君王,而且为了保全个人利益,很可能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都做得出来。这样的人是可怕的,不要和这种人一起侍奉君主。
  抛开原始语境和感情偏见不谈,我觉得这个词倒也有几分道理。患得患失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担忧得不到或失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为其纠结到什么程度。
  人总会害怕失去点儿什么,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乎的东西。因为在乎,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害怕失去。比如生命,一般来说,对生命患得患失是理所应当的,人的生存权在法律上受到保护,孩子们从小就被进行各种“珍爱生命”的教育。不爱惜自己身体健康的人总被苦口婆心地劝导,企图自杀的人也常常不能轻易如愿。当然,“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的情况另当别论。
  再比如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其他真情,在我看来都是应该适当地“患得患失”的。一个斤斤计较于感情的人是可爱的,尽管可能让人疲惫不堪,但那种认真的态度必然给人一种欣慰和感动。面对喜欢的人,内心忐忑不敢开口,是担心得不到积极的回应,更是害怕因鲁莽唐突而失去日后接触的机会。已得到的感情,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因为生怕伤害到彼此。不敢想象失去之后的空虚难过。回忆起什么旧事。在午后的阳光里眯着眼睛发一会儿呆,触碰到心底一些柔软的部分,感觉到世界的美好与温情。哪怕是对一朵小花的迷恋,都像一首赞美诗那么崇高。对这些美好的东西计较得失,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对真情的看重,意味着对他人和事物的在乎,相应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和照顾。正是它们让人感觉自己不那么孤单。生存不那么艰难。
  至于计较面子和名声,只要在一定限度内,也是无可非议的。荣誉。向来被看得像真理一样值得耗费毕生心血去追求,在世界级比赛中,运动员就是为国家荣誉而战。面子,是中国特有的词,其实在人类社会也很常见,换个高端一点的词就是“礼仪”。给别人面子就是讲礼貌,尊重他人;保住自己的面子就是自尊自爱。只要别把追名逐利看得太重以至于触犯其他原则,就应当得到理解和支持。
  追求体面的工作,努力赚钱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然也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本身就是人类普遍的奋斗目标。有的人更重视丰富精神世界。这当然很值得尊重和提倡。不过没必要因此而贬责那些追求物质的人。毕竟“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一般都是最先被考虑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对金钱的态度确实可以反映人的心灵格局,那些为几元几角钱斤斤计较风度尽丧的人,遭到鄙夷也是活该。
  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是可怕的,他们让人感到无情和冷漠,好像没有什么能够伤到他们,也没有东西值得他们付出感情和精力。他们玩世不恭,马虎随便,搪塞敷衍,懒于慎重选择。在别人为一个目标发奋努力的时候,他们可能觉得好笑,因为他们没有目标,便也找不出生活的动力。这种人可能活得潇洒轻松、无牵无绊,但也容易失去重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一不小心就飞到外太空去了。相对而言。有所珍惜有所顾虑的人是踏实而真诚的,对生活有热情,对生命有热爱。
  一个朋友说,在她了解“患得患失”的出处之前,她以为“患得”还有“担心得到”的意思。我觉得这个角度也很有趣。并不是所有得到的东西都让人心安理得。有些不该属于自己的。以及自己无法承受的。还是不要得到比较好。比如考试作弊的学生。得到本不属于自己的好成绩、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钦佩,大概心里也不会太好受。再如,受到关系不够亲密的人的馈赠,自己总还是会暗自打鼓,猜想对方是否有什么意图,毕竟“拿别人的手短,吃别人的嘴短”。遇到印象极好、暗自喜欢的人,最好的方式果真是接近并深入了解吗?或许结果令人失望:完美形象出现瑕疵,希望遭到现实的破坏,最终只品尝了“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句怅然。
  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得到”并不总是好的,即便是看上去很不错的东西。人在接受之前,最好事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水平能否与之匹配,“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这个意思。面对诱人的职位或重要的角色,别急着去抢,先在心里问问自己能不能胜任。曾经有中国留学生在欧洲某国听说一栋别墅租金很低,便美滋滋地租下。本以为梦想成真。可以悠哉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后花园和游泳池,结果不到两个月就乖乖回之前的普通公寓去了,因为根本承受不起高额的保养和治理费用,而且完全没有精力去打理花园的杂草和露天泳池的脏水。
  说来说去,得到和失去并没有确然的好与坏之分,“患得患失”这个词还是很值得琢磨的。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提起范仲淹,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在人们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学家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其实,范仲淹不但有文学才华,还很有经济头脑。他在杭州太守任上,曾运用现代经济学手段化解了两次“经济危机”,显示出了非凡的经济才能。  范仲淹主政杭州时,适逢浙江地区发生饥荒,谷价飞涨,百姓叫苦不迭。按常理,作为官府来说,这个时候就应该运用行政手段平抑物价,然而,范仲淹
期刊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是夏天,觉得在繁星满天的夜晚可以遇见所有美好的事情。  夏天可以没有萤火虫,可以没有盛夏凉风,但一定要有一张小竹床,就搭在家里二楼的小房顶上。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会把小脚丫搭在屋瓦上,仿佛要踢到天上的星星。  喔,一定很有趣对不对?其实不是的!  通常情况下爸爸会端坐在我们旁边,摇着蒲扇,一脸严肃的样子。那时候我们常常大气不敢出,说起话来像做贼心虚,怪里怪气。所以每次到最后一家
期刊
高三开学第一天夜里,奶奶去世了。那个夜里,我在学校宿舍,家里没有别人。奶奶是因为什么去世,是否想要与我说几句话,这些情况一概不知。但她的遗体竟然是在床下被发现的,面部表情扭曲,衣服全湿,我想,她弥留之际一定是非常痛苦。  父亲给我打电话说奶奶去世,我不敢相信,对着电话大声喊: “你说什么,我听不清楚。”父亲大声重复了一遍。我又质疑他是否搞错。直到奶奶葬礼前,哪怕我看着她躺在棺材里,还是觉得她还会醒
期刊
一  古静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是长大后能够进公益公司,既能做慈善,又能拿工资;第二个是能够成为旅游达人,既能见识世界,又能够拿工资;第三个是成为一个作家,幻想一切都能拿工资。三个都有拿工资,然后除却生活之外,全部捐给公益机构,然后就这样一直一直循环下去……  只不过现在她还小,没有完成学业对她来说是一个限制。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得到实现以上三个愿望的机会。于是她每天每天都来打扰我,每天重复这三个愿望。
期刊
老妈蒸包子,蒸好后端着一盘包子进屋。我伸手就要吃,老妈打了我下,说:“一边去!先让你爸吃!”坐在一旁的老爸得意地拿过一个包子,说: “看到没?这就是老婆!”老爸吃完一个包子后接着要吃时,老妈把包子端到我面前说: “吃吧,看来是熟了!”我无视一脸黑线的老爸,淡淡地说:“看到没?这就是妈!”为天下所有的妈妈点赞!哈哈!!
期刊
时光流转,又一个夏天如约而至,校园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穿着学位服合影留念的身影,或嬉笑,或严肃。毕业的喜悦和离别的感伤都交织定格在这一瞬间。有时在办公楼前会“偶遇”照相的同学,落落大方地邀请我一起合影。品味同学们身着学位服的文雅气质,看着年轻脸庞绽放出的奕奕神采,对比几年前入学时的羞涩腼腆、怯手怯脚,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能在镜头前站在你们身旁见证你们的成长,我非常荣幸。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
期刊
一  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的词牌名:相见欢。字音短促,余味深长,像一杯清浅的绿茶,只教人从心底生出欢喜来。  可惜我看不懂。那时候。老师对这样的三个字无非是匆匆带过,然后再三强调诗人的情感和其中的名句赏析;李煜的词意又太过哀婉,国破家毁,如何念也念不出欢喜的深意来……我便只能把书往桌子上一推,真正把这三个字当作一个单纯的词牌名记下,哪怕它们那么美。  说到底。又有什么好欢喜的呢?  那时候
期刊
1  “姐,我想买辆车,资金还差两万,你跟老爸商量下,要他支援一下呗。大恩大德,日后定报!”我被弟弟突如其来的索钱电话惊住了。这么多年以来,我对弟弟的秉性了如指掌,他素日里沉默寡言,一旦有求于人。嘴巴就像抹了蜂蜜一样香甜。两万块钱在他眼里,像是两百块钱那样轻松自如,好像我跟老爸一说,他分分钟就会从柜子里拿出来一样。  “自己几斤几两不知道吗?借钱买车,亏你说得出口!凭自己本事你买别墅我也不管。没钱
期刊
我从小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据我妈说,是因为出生八天时罹患的那场新生儿肺炎,几乎要了我的命。她总说,我是一个从鬼门关上抢下来的孩子,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磕磕绊绊。没少受苦。  那些大病小灾,我多半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幼儿时期的照片上,头上总是会鼓出一块块青紫色的包,有时还挂着触目惊心的血渣渣。我妈说,因为我儿时好动,输液时总是跑针,那会儿扎针都在头上,每次跑针都渗出好多的血。她说这些的时候,偶尔也会哽咽
期刊
宋朝有一个俗语,叫“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我国古代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它深入各民族、阶层,是古代文艺青年和拥有小资情怀的人最欢迎的饮品。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茶的“生日”。那真叫一个众说纷纭,什么样的奇葩故事、江湖传说都有。学者们经过激烈的辩论后达成了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西汉以前,我国已经有了茶。为什么这么说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