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音乐教育的核心,更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发展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想象能使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能让无数科学家绽放出千万朵科学之花、结出千万颗智慧之果,也同样能使青春活力的中学生插上翅膀,形成创新能力。迪加斯说是“想象创造了科学”,笔者认为是“想象成就了人类”。“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愚昧的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给学生“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动态”享受,激发创造欲望和想象力。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想象欲望
现代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师演奏(唱)或磁带播放的现象,把学生从枯燥中解放出来。充满美感的音乐、形象逼真的动画、引人入胜的影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并激发出强烈的想象与创造欲望。
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若单纯地听,学生都懒得把全曲认真听完,更别提欣赏了。为改变这种现状,我用自制的CAI课件形象地展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和人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面,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兴趣倍增,不仅能够满怀强烈的学习欲望聆听乐曲,而且创新的火花和科学的想象顿时被激起,纷纷在感受乐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质朴的语言将乐曲表达出来。通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比发现:只是给学生听录音的班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率不足70%,教学效果一般;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率在95%以上,教学效果很好。
二、运用教师的创新策略,点燃学生的想象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不仅要在教学观念、方法、手段和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奇特想象。对学生显露出的“突发奇想”等智慧火花应及时进行引导,并适时做好“扇风”、“点火”与“助燃”工作;对学生独创与奇想中的“幼稚”和“错误”也予以保护,不仅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还给他们制造“犯错误”的机会,鼓励他们奇想;遇到学生答错问题不应简单地否定,而是先肯定其有价值的部分,表扬其好动脑的习惯和敢于发言的勇气,然后再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思考,由学生自己来纠正自己的错误,避免因产生被否定的沮丧感而泯灭想象的火花;发现有创意的说法则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其体验成功乐趣,壮大想象的火花。事实证明,教学中的“一言堂”和“听话教育”只能泯灭学生的灵性,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能达到知识与能力双丰收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的创造氛围,引发学生的想象激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平和地学习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和谐的学习氛围、自由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鉴于此,有学者特别指出“自由是想象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根本谈不上真正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师道尊严”型的“家长式说教”更使学生不敢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情绪,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想象火花。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全面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与行为,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引领者、探索知识的指导者、争论问题的组织者、合理想象和独创观点的总结者。为此,教师就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倾听意见,平等交流;放手活动,提倡张扬;允许标新立异,大胆引发争鸣,在互动与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倡导“优点+鼓励”的原则,多用“你能行”等鼓励性语言,拉近师生心距,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创造激情,提升教学效果;抛弃那种“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传统思想,打破“老师永远正确”等错误观念,主动给学生“松绑”,使之从“教师神圣”的阴影下解放出来,勇敢地说“不”——不同意教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不同意权威的观点,勇于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来回答问题,敢于、善于并乐于想象,将探索精神全部彻底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音乐殿堂,大胆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
四、强化师生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想象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人的音乐感受力。音乐作品中的创造性想象带有深厚的情景色调,能使审美对象在想象中染上感情色彩,造成欣赏和创造中的“情景交融”。
音乐教学中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情感相融,学生则会把对教师浓浓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讲课程的内容上,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并能使其对教师产生崇敬、友好的感情,激起他们丰富、合理的想象。同时,教师还应扬己之长,积极创造如痴如迷的情境,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感受欢快、低沉、优美、悲怆等情绪,体味辽阔、深远、平和、宁静等意境,达到“醉其音”、“醉其情”、“醉其意”,入情、入境、入心,并由此激发他们合理的、创造性的想象。
五、实施科学的通感教学,促成学生的想象升华
“声音似乎有颜色、有气味、有锋芒”说的就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受沟通另一种感受,是艺术活动中多种感受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相互渗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音乐的通感性能使人们随着旋律的起伏展开想象,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经验寡、束缚少,容易产生“反常理”的想法,就是这些离奇怪异的想法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并使创造成为可能。
如在欣赏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时,赫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一声声撼人的怒吼、一曲曲如诉如泣的音调、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都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教师再适时启发学生把低层次的情感感知升华为理性的审美想象,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获得音乐所包容的深远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想象空间,进而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真的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勇于更新教育观念,敢于改革管理模式,善于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注重实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创造之水能长流不断,正因为教师激活了他们的想象源头;学生的创造之水能够成为现实,也正是因为教师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想象能使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能让无数科学家绽放出千万朵科学之花、结出千万颗智慧之果,也同样能使青春活力的中学生插上翅膀,形成创新能力。迪加斯说是“想象创造了科学”,笔者认为是“想象成就了人类”。“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愚昧的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给学生“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动态”享受,激发创造欲望和想象力。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想象欲望
现代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师演奏(唱)或磁带播放的现象,把学生从枯燥中解放出来。充满美感的音乐、形象逼真的动画、引人入胜的影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并激发出强烈的想象与创造欲望。
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若单纯地听,学生都懒得把全曲认真听完,更别提欣赏了。为改变这种现状,我用自制的CAI课件形象地展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和人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面,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兴趣倍增,不仅能够满怀强烈的学习欲望聆听乐曲,而且创新的火花和科学的想象顿时被激起,纷纷在感受乐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质朴的语言将乐曲表达出来。通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比发现:只是给学生听录音的班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率不足70%,教学效果一般;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率在95%以上,教学效果很好。
二、运用教师的创新策略,点燃学生的想象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不仅要在教学观念、方法、手段和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奇特想象。对学生显露出的“突发奇想”等智慧火花应及时进行引导,并适时做好“扇风”、“点火”与“助燃”工作;对学生独创与奇想中的“幼稚”和“错误”也予以保护,不仅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还给他们制造“犯错误”的机会,鼓励他们奇想;遇到学生答错问题不应简单地否定,而是先肯定其有价值的部分,表扬其好动脑的习惯和敢于发言的勇气,然后再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思考,由学生自己来纠正自己的错误,避免因产生被否定的沮丧感而泯灭想象的火花;发现有创意的说法则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其体验成功乐趣,壮大想象的火花。事实证明,教学中的“一言堂”和“听话教育”只能泯灭学生的灵性,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能达到知识与能力双丰收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的创造氛围,引发学生的想象激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平和地学习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和谐的学习氛围、自由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鉴于此,有学者特别指出“自由是想象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根本谈不上真正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师道尊严”型的“家长式说教”更使学生不敢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情绪,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想象火花。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全面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与行为,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引领者、探索知识的指导者、争论问题的组织者、合理想象和独创观点的总结者。为此,教师就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倾听意见,平等交流;放手活动,提倡张扬;允许标新立异,大胆引发争鸣,在互动与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倡导“优点+鼓励”的原则,多用“你能行”等鼓励性语言,拉近师生心距,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创造激情,提升教学效果;抛弃那种“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传统思想,打破“老师永远正确”等错误观念,主动给学生“松绑”,使之从“教师神圣”的阴影下解放出来,勇敢地说“不”——不同意教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不同意权威的观点,勇于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来回答问题,敢于、善于并乐于想象,将探索精神全部彻底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音乐殿堂,大胆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
四、强化师生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想象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人的音乐感受力。音乐作品中的创造性想象带有深厚的情景色调,能使审美对象在想象中染上感情色彩,造成欣赏和创造中的“情景交融”。
音乐教学中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情感相融,学生则会把对教师浓浓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讲课程的内容上,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并能使其对教师产生崇敬、友好的感情,激起他们丰富、合理的想象。同时,教师还应扬己之长,积极创造如痴如迷的情境,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感受欢快、低沉、优美、悲怆等情绪,体味辽阔、深远、平和、宁静等意境,达到“醉其音”、“醉其情”、“醉其意”,入情、入境、入心,并由此激发他们合理的、创造性的想象。
五、实施科学的通感教学,促成学生的想象升华
“声音似乎有颜色、有气味、有锋芒”说的就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受沟通另一种感受,是艺术活动中多种感受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相互渗透或迁移的心理现象。音乐的通感性能使人们随着旋律的起伏展开想象,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经验寡、束缚少,容易产生“反常理”的想法,就是这些离奇怪异的想法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并使创造成为可能。
如在欣赏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时,赫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一声声撼人的怒吼、一曲曲如诉如泣的音调、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都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教师再适时启发学生把低层次的情感感知升华为理性的审美想象,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获得音乐所包容的深远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想象空间,进而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真的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勇于更新教育观念,敢于改革管理模式,善于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注重实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创造之水能长流不断,正因为教师激活了他们的想象源头;学生的创造之水能够成为现实,也正是因为教师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