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由于诗歌语言的特点,以及学生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有些诗句很难引发共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忠实的摆渡者”,让学生饱览沿途的“山光水色”。那么,如何做一个“忠实的摆渡者”?从悉背景、品内涵、厚底蕴三个方面可作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课堂;摆渡;古诗教学
翻阅《中国青年报》,一段厚重而感人的故事烙在我的心底。辽宁省碑沟小学的王勇教师,20年如一日,把住在河这边的孩子送到河那边去上学,到了傍晚放学时,再划着船,把他们一个一个送回家。在孩子们的这条求学的路上,留下了他一串串艰辛的脚印,一茬茬的山里孩子长大成人。
他是一个忠实的摆渡者!
近段时间进行古诗教学,发现学生即使在小学阶段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名句,竟然有很多同学不知其内涵。显然,作为国学精粹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由于古诗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作为一个教师,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引领学生“摆渡”的过程。
做一个古诗教学的忠实摆渡者!
那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帮学生摆渡到成功的彼岸呢?
我想,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古诗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翅”,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漫游中外。
一、撩开文字浮面的轻纱,穿越古今,一探一究悉背景
《礼记·乐记》亦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如此,诗歌亦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诗歌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诗人的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因素,表现时代性。作为教师很有必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去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了解时代背景文化。
如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必须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德元年春天,也是杜甫一生中第四时期的经历,“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借助时代文化背景的介绍,诗人那悲喜交集、涕泪衣裳、兴奋不已、“还乡”的狂想、欲鼓翼而飞等情感,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二、聆听文字深处“激水”的声音,来回引导,一词一句品内蕴
课堂教学似一片海,有涨有落;文似一首歌,有起有伏。开端时,看似无语的寂静,那是孩子们在细细品味,在静听文字深处“激水”的声音。
例如:《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结构完整,语言精美。教学中我就着重抓住这些铺排句,来回引导,品词赏句,让学生静心思考,细悟其内蕴:
全诗以五言为主,又杂有七言及九言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再加新颖的比喻,设问句的巧用,使全诗语言既刚健质朴,又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教师由词到句,又由句到词,巧妙点拨、拨暗为明、摆渡古今,点燃希望之火,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一片涨落起伏的知识海洋,能聆听到海的声音,聆听到文字深处“激水”的声音,感受到海的脉搏,领悟到海的广博。
三、荡起轻快的小舟,由此及彼,一吟一咏厚底蕴
初中生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传承文化精粹,提高语文素养,打好人生底色。在融会贯通、信手拈来中积淀文化底蕴,此时的教师就像是荡起了轻快的小舟,尽情地徜徉在这古诗的海洋里,浮想联翩,共同丰富知识的海洋。
如刘禹锡《秋词》,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胸襟,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这类表现激越向上的诗句还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欧阳修《戏秀元珍》一诗中的“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苏轼《冬景》一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我在分析《木兰诗》中的巾帼女英雄形象时,让学生联想到古今中外一批批女中豪杰:
宋代梁红玉是著名的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奉命驻守京口,抵挡南下的金兵,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助战。金兵逃到哪里,她的指挥旗就指向哪里。她是民族女英雄,是一代豪杰。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保守党这块“男人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领袖,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记录的女首相。英国自19世纪初叶利物浦勋爵连任三届共15年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位首相有过如此之长的执政时间。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她以其意志刚强,作风果断,不屈不挠,对苏联强硬而获得“铁女人”之称。
我想,此时的课堂不只是诗歌,而是知识的海洋,更是生命的海洋,教师载着孩子们,荡起轻快的小舟,做一个课堂教学的忠实摆渡者,徜徉在这海洋里,聆听文字深处“激水”的声音,远眺“近岸远山”的风景,放飞一群“蜻蜓”,送过一阵“微风”,静静守候绚烂的朝霞。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开拓·创新.1版.海南出版社,2005-08.
[2]成浩.走向智慧型教师.教师博览,200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课堂;摆渡;古诗教学
翻阅《中国青年报》,一段厚重而感人的故事烙在我的心底。辽宁省碑沟小学的王勇教师,20年如一日,把住在河这边的孩子送到河那边去上学,到了傍晚放学时,再划着船,把他们一个一个送回家。在孩子们的这条求学的路上,留下了他一串串艰辛的脚印,一茬茬的山里孩子长大成人。
他是一个忠实的摆渡者!
近段时间进行古诗教学,发现学生即使在小学阶段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名句,竟然有很多同学不知其内涵。显然,作为国学精粹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由于古诗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作为一个教师,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引领学生“摆渡”的过程。
做一个古诗教学的忠实摆渡者!
那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帮学生摆渡到成功的彼岸呢?
我想,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古诗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翅”,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漫游中外。
一、撩开文字浮面的轻纱,穿越古今,一探一究悉背景
《礼记·乐记》亦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如此,诗歌亦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诗歌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诗人的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因素,表现时代性。作为教师很有必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去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了解时代背景文化。
如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必须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德元年春天,也是杜甫一生中第四时期的经历,“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借助时代文化背景的介绍,诗人那悲喜交集、涕泪衣裳、兴奋不已、“还乡”的狂想、欲鼓翼而飞等情感,使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二、聆听文字深处“激水”的声音,来回引导,一词一句品内蕴
课堂教学似一片海,有涨有落;文似一首歌,有起有伏。开端时,看似无语的寂静,那是孩子们在细细品味,在静听文字深处“激水”的声音。
例如:《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结构完整,语言精美。教学中我就着重抓住这些铺排句,来回引导,品词赏句,让学生静心思考,细悟其内蕴:
全诗以五言为主,又杂有七言及九言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再加新颖的比喻,设问句的巧用,使全诗语言既刚健质朴,又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教师由词到句,又由句到词,巧妙点拨、拨暗为明、摆渡古今,点燃希望之火,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一片涨落起伏的知识海洋,能聆听到海的声音,聆听到文字深处“激水”的声音,感受到海的脉搏,领悟到海的广博。
三、荡起轻快的小舟,由此及彼,一吟一咏厚底蕴
初中生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传承文化精粹,提高语文素养,打好人生底色。在融会贯通、信手拈来中积淀文化底蕴,此时的教师就像是荡起了轻快的小舟,尽情地徜徉在这古诗的海洋里,浮想联翩,共同丰富知识的海洋。
如刘禹锡《秋词》,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胸襟,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这类表现激越向上的诗句还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欧阳修《戏秀元珍》一诗中的“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苏轼《冬景》一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我在分析《木兰诗》中的巾帼女英雄形象时,让学生联想到古今中外一批批女中豪杰:
宋代梁红玉是著名的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奉命驻守京口,抵挡南下的金兵,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助战。金兵逃到哪里,她的指挥旗就指向哪里。她是民族女英雄,是一代豪杰。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保守党这块“男人天地”里的第一位女领袖,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记录的女首相。英国自19世纪初叶利物浦勋爵连任三届共15年以后,再没有任何一位首相有过如此之长的执政时间。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义”和“革命”的首相。她以其意志刚强,作风果断,不屈不挠,对苏联强硬而获得“铁女人”之称。
我想,此时的课堂不只是诗歌,而是知识的海洋,更是生命的海洋,教师载着孩子们,荡起轻快的小舟,做一个课堂教学的忠实摆渡者,徜徉在这海洋里,聆听文字深处“激水”的声音,远眺“近岸远山”的风景,放飞一群“蜻蜓”,送过一阵“微风”,静静守候绚烂的朝霞。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开拓·创新.1版.海南出版社,2005-08.
[2]成浩.走向智慧型教师.教师博览,200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