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新冠”时代的10种变化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65210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中,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往昔的样子,新冠疫情带来的诸多不便,似乎也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指当前,它也联结着未来。
  后“新冠”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本期期刊,我们本着大胆假设,让时间求证的方式,为读者总结了10种后“新冠”时代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至于是或否,就留给大家和时间来证明吧!
  “我那位高冷的Sales,居然开始微信直播卖货了”
  从线下到线上,考验的是销售的“带货”能力
  “顾客就是上帝”这六个字对于奢侈品店来说,似乎不那么受用。每每游走在各个奢侈品店铺中间,即便已经准备好消费,但那些柜哥、柜姐的傲娇的脸都好像在说——服务我们会有,但笑脸别想了。
  但疫情期间,客流量大大减少,这些平时高冷的销售们,似乎也开始做出了改变——朋友圈更新的更勤快了,你在线咨询他们的时候,回复也更快了,而且还愿意拍点上身照传给你看看,隔着屏幕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不止是奢侈品,大家都宅在家里,实体商场的营销人员都不能线下揽客了,因此在线和远程获客的方式受到了众人追捧。与此同时,随着营销手段的增多,朋友圈发布、小红书种草、抖音小视频……仿佛每位销售都在绞尽脑汁用更新颖、更高效的手段,吸引更多客户关注到自己,关注到品牌。而这一趋势,对于不太爱被随便搭讪的苏州人来说,很可能慢慢成为新的消费方式——毕竟除了奢侈品店,大多数店铺的销售都会给人太过热情的感觉,不仅一对一,而且会采用贴身服务,让人感觉不自在。
  “从不在业主群发言的我,为了喝一杯喜茶,居然建了个团购群”
  社区、社群营销正在走入我们生活
  旧时,苏州人邻里间是非常热络的,到了夏天吃晚饭都会敞开着大门,孩子们这边吃点,那边喝点,热闹极了。如今,别说串门了,很多时候连对门住了几口人,可能都不清楚。很多社区都有业主群,但大多数年轻人是不屑加入的,或者,就算加入了,也仅仅是为了接收一些信息,而从不会发言。
  但因为无法外出,有些全城送的外卖,单杯的快递费又太高,于是有热情的居民开始组织“团购”,通过业主群发布了消息,然后有意向购买的左邻右里再单独建了一个“团购群”用以喊外卖。
  无论是社区亦或是此前就很热火的社群,接下来可能都会成为新的销售目标。这其实与实体店改变营销策略是息息相关的,线下店铺除了通过社交网站广撒网外,也正在通过社区营销(餐饮店铺居多)和社群营销(基于对同一品牌或同一类型商品喜爱而建立关系的群体)更加精准地获客,从而达到传播自己商品的目的。
  作为消费者呢,其实也不亏,毕竟线上消费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以及享受拼单和团购带来的经济上的优惠。
  “回不去上班,那,干脆辞职好了”
  身边自由职业者在增多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值春节,很多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小伙伴回了苏州,等复工后想要回去上班,要么发现本身所在城市疫情危险,要么是对方城市对外来人员要求隔离14天。不少人都在朋友圈感叹,复工难。
  既然那么困难,也有任性的小伙伴,干脆辞了职,做起了自由职业——各个细分领域博主、短视频制作、在线翻译、公众号写作、代写代码……只要有一技之长,哪里都是机会。
  苏州人向来求安稳,以往如果拥有一份“铁饭碗”,更是让人羡慕。但如今,不再单一的赚钱方式,加上年轻人思维越来越“放飞”,不少90后、95后的选择越来越多,只是,这些职业的生命力有多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辞职有风险,还望大家可以权衡好利弊,不能只看到人家自由的一面。
  “隔着屏幕,我在强迫自己认真学习”
  “云”课堂,到底效果如何,目前可能还未知
  “停课不停学”的政策一出,网上段子就频出,特别是关于平时严肃的老师们被逼成了“十八线”主播的玩笑,一直没有停过。老师有苦恼,学生和家长们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本来就不自觉,“网课”等同于逼着家长也要坐在电脑前一起听课,而老师看不到学生的反应,也没办法检验学生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2018年开始,线上付费学习就开始流行了起来。此次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着实又火了一把,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机构参入到了这个行列,并且初尝甜头。但随着开学的脚步临近,学生们纷纷回到校园,线下课外培训恢复正常也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几十年来大家已经习惯的授课方式,还未知效果的线上教育,能否继续红火下去,可能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家长们是否愿意,让孩子们整天在电脑前学习,确实不好说。
  “你说你,闹钟响了还在睡,靠你抢菜全家可能都要饿死”
  从线下抢鸡蛋到线上抢菜,年轻人可能都输了
  逛菜场,一直是老苏州的“社交”活动之一,东家长西家短,不知不觉中,还能免费拿点葱啊、蒜啊的。但疫情来袭,逛菜场是不可能的了,连超市都不太敢去,吃,就成了最令人头痛的事情。
  刚刚不能出门的时候,年轻人是家里买菜的主力,一只手机,N个APP,手指点点,菜就能送到小区门口了。长辈们坐不住了,买了这么多年的菜,不能输啊!于是,在孩子们的“点拨”下,开始慢慢使用线上买菜,而且是越玩越溜。到后来,几个生鲜电商都因为蔬菜和肉类需求远远大于供应,开始采用早上集中上架的方式。这个时候,老年人的优势再次体现出来——年轻人听到闹钟还得挣扎一下,老年人仿佛根本不需要闹钟,开抢前必定已经清醒,拿着手机等待菜品上架。这架势,仔细品品,跟超市里准点排队买鸡蛋,是不是很像。
  实际上,生鲜电商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很多年轻人,特别是白领们,早就习惯提前下单,晚上到家直接取菜。但又有数据表明,在疫情之前,生鲜电商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高,特别是苏州人,家里老人基本都愿意为小辈操持家务,你说没时间买菜,那么隔着一座城,我也能帮你把精挑细选的新鲜蔬菜送上门,这也就“抢了”不少生鲜电商的生意。   但习惯养成了是很难改变的,当长辈们也习惯了用APP买菜、买肉后,他们正在逐渐变成生鲜电商平台的忠实客户。或许这些电商们自己都没想到,疫情会把自己再次吹到了风口上。
  “如果我有一辆车,那么回苏州也不会那么困难了”
  车与房,真的不需要吗?
  车与房,对于老苏州人来说,似乎是刚需。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不再那么强求。“房子可以租,生活是自己的就行”“网约车那么方便,为什么还要自己开车”“我又没决定在一座城市一辈子,为什么要让房与车来束缚我”……年轻人有100种理由来说服自己,不要买房、买车,但这一次,让他们很多人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可能欠妥。
  “如果我有一辆车,爸妈就不用担心我在火车站、汽车站有被感染的可能”“如果我是业主,那么回苏州进小区,可能不用这么麻烦”,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感同身受。虽然疫情只是特殊情况,但这些年轻人,特别是新苏州人对于车与房的思考,似乎又被提上了日程。
  不少人表示,车子还能缓一缓,毕竟落地就贬值,但房子并不会有这样的尴尬,等疫情完全控住之后,也要加入买房大军。但要注意的是,现金流同样重要,万事都要量力而行。
  “小毛小病,还需要立马往医院跑吗?”
  在线问诊,你愿意接受吗?
  拍张照,上传到网上,就可以初步诊断你得了哪个类型的病,并且指导如何用药。这样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属陌生。其实,这样的在线问诊,已经兴起了一段时间。
  何为在线问诊呢?它是远程医疗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社交平台、App等线上方式,而远程医疗的范围则要更广,包括了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移动查房、远程健康监护等。
  此前,在线问诊只是被小部分人认识,而这场疫情成为了加快远程医疗发展的一支催化剂。疫情期间,正常就医秩序被打破,使得用户更接受线上诊疗方式,也促使医疗机构更重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服务患者。
  有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百度搜索指数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苏州人对于在线问诊的接受度如何呢?
  记者问了身边不少朋友和朋友的家人,结果发现谨慎的老年人,对于这样的方式很多都是抗拒的。也是,回忆下小时候,一点小毛小病,爸妈总会立马动身去医院。但年轻人很多则表示,科技发展就是用来改变生活的,今后如果只是一些小毛病,会考虑在线问诊方式。
  “还是太天真,以前天天想居家办公,现在我特别怀念办公桌”
  在线办公,离我们有多远
  2月份中旬,不少企业都推迟了线下复工的时间,企业居家办公模式再次延长,这对员工的影响也各有千秋。有报告显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居家办公后,超6成人仍倾向于在办公室工作。
  不難理解,居家办公看似悠闲,但影响的是工作效率。有人周一开工就在工作群里接下调研报告的撰写任务,但直至周四才正式动笔,有人居家办公时生活与工作难以完全分开,穿居家服、躺被窝里办公的职员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家里有“熊孩子”的员工,根本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虽然大众对线上办公并不感冒,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否认,随着科技发展,各种线上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正在这样的情况下加速盛行、加速普及,科技公司也在通过自己努力,让在线办公可以变得更独立、更人性化,旨在可以改变大家的办公模式。至于最终效果,也只能交给时间了。
  “事情按下了‘暂停键’,但贷款没有暂停啊”
  突然感觉没有存款很心慌,适度存钱很有必要
  我们的上一辈,经历过计划经济,在花钱这个问题上,总是很节制、很理性。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特别是江南一带自小生活富足,对“钱”的观念一直是,反正总是够花的,所以存钱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特别是85后、90后,超前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反而如果没有信用卡、没有花呗,在他们中才是异类。再加上,买房、买车年轻人几乎都多多少少都会背负些贷款。
  疫情突袭,很多事情都按下了“暂停键”,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受到了影响,但银行贷款的扣款信息依然是准时到来。突然间,大家都开始意识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
  网上有人就发起一个调查,你的存款能让你安稳地度过多长时间。下面的回复,基本可以总结出来,大家果然赚得多花得多,加上贷款之类的必要开支,一年时间已经算很长了。这也给了大家一个警示,老一辈的经验还是要参考的,适度存钱很有必要。
  “原来,大数据这三个字,可以大派用场”
  大数据早就与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
  与2003年SARS暴发时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互联网已成为主要的信息平台。不少苏州人宅在家中都习惯了借助搜索引擎了解新增病例数量、城市疫情分布、交通车况查询等大数据。事实上,这不仅有利于人们配合各种疫情防控措施,同时打消一些人的顾虑心理和恐慌情绪。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利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让数据多跑腿,也可以让疫情防控更精准。
  能够迅速利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与苏州多年来坚持“智慧城市”建设有着紧密关系,其中有一点就是基于大数据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模式。
  事实上,除了精准防疫,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分析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政务服务海量数据,发现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服务需求,通过政务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创新。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整合汇聚不同业务系统和平台,深度挖掘公众需求和政务服务之间的关联,通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提高政府运行的效率。
  经过此次疫情,也相信我们的城市会继续在“智慧城市”的打造上面狠下功夫,让大家的生活都更便利。
其他文献
这里装的下四季更迭,也装得下人生欢喜.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过自己对于悠闲生活的想象——“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疫情期间,若有一个园子,便能装得下我们所有的诗意和梦想。在独享的空间里,在自然的环抱里,安安稳稳地度过疫情这段紧张的日子。  逃脱水泥森林的院落之趣  冬去春来夏至,不紧不慢岁月。  一个院子,推门见湖,房前屋后一亩两分田,可以种着
期刊
2020农历正月,所有人的心都被这场疫情牵动着。“被迫”宅家,朋友圈有人被“逼”成了厨神,也有人用闲暇时光激发了自己体内无限的艺术细胞——特别是一幅幅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画作,让我们的朋友圈都变得文艺了起来。  普通人“变身”成了业余艺术家,那么,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们,疫情期间是怎么度过的呢?如何做到“宅”在家里却不虚度时光?如何让生活变得更艺术化呢?本期杂志,我们就来窥视下三位艺术大咖的生活空间,
期刊
从弄堂里说着吴侬软语的老苏州人,到高楼里统一操着普通话的新苏州人,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苏州人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外来人口的涌入,许多老苏州不得不跟着说起了普通话,但语言只是表现形式,刻在苏州人骨子里的苏式基因又岂是时间能够轻易抹去的呢?苏式生活情调,会不经意地流露在苏州人的小日子里。  喝茶听书自制大饼油条,苏式情调满分  “现在我每天都是在阵阵悠扬的评弹声中苏醒的。”林太打趣说,过
期刊
跟大部分宅在家里就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不同的是,有一群人,他们虽然宅在家里,但时刻心系企业,这群人就是企业主们。  疫情期间,网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再不复工,公司就会发现有我没我都一样了”“不,再不复工,公司就会发现没你会更好”“不,再不复工,公司就要没了,你也不用来了”……段子归段子,全民抗疫期间,最难的莫过于这些企业老板了。  但他们坚信,严寒不会太久,春暖花开终会到来。  Lesley :初
期刊
3月中旬以来,天气越来越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进入了更为积极的局面,人们压抑已久的身与心都开始蠢蠢欲动。苏州博物馆、苏州美术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园林等这些承载着苏州人日常精神寄托的场所,经过了多日“休整”也开始逐步开门纳客。  如今,回忆起那段宅在家中的日子,似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并未受太多影响。云逛展、云学习、云听书……苏州,这座越来越“互联”,越来越“智慧”的城市,用一波波线上操作,用精准、细致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先后向湖北派出2813名医务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湖北疫情防控第一线,为湖北和全国疫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典型模范。  日前,江苏省人社厅联合江苏省卫健委给予150名援湖北一线医务人员“记功”奖励,其中有127位来自武汉医疗队,23位来自黄石医疗队,苏州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陈庆会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一个月前,苏大附儿院派出12
期刊
从战“疫”一线采访宣传别人,到自己成为党员先锋突击队一份子亲历战“疫”,他从战“疫”一线到战“疫”另一线,书写出一名“逆行”退役军人的抗疫风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他主动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着一名普通党员的人生芳华,他就是苏州市吴中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宣传干事李俊锋。  相机是他的“武器”,文稿是他的“弹药”  2003年非典的时候,李俊锋还在部队服
期刊
美,是讲心得的。园林之于苏州,像是禅师的公案,说透无法,但参悟有方。  大美不言,领会是要靠心灵的灵巧和细腻。但在苏州呆久了,你会发现苏州人却原来不都是聪明的。拙政园主人捋不顺公门之脉络,只能回家灌园浇水,理顺假山的脉络。网师园主人躲在咫尺山水里做名渔夫,笨得只能回家打理素墙,回廊射鸭。可是这些个業余园丁们,不经意间却给后世留下了一座百园之城,别人用园子养着肉身,他们用心意养着园子,养成了苏州的书
期刊
如何让未来记住今天?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写下一本书,记录下战“疫”时光里那些背影与坚持。由现代苏州杂志社承担的《勇气与智慧——天堂战疫记》采编项目近日正式启动。  根据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通知要求,蘇州将围绕疫情防控工作策划出版纪实图书《勇气与智慧——天堂战疫记》,记录战“疫”一线的艰辛与付出,书写战“疫”各方的努力与担当,凸显战“疫”必胜的精准与作为,总结战“疫”行动的实践与经验。  全书分别从在党
期刊
从前,小桥流水的苏州,河道密布,小船在水中摇曳,载着人们悠悠地去到目的地。后来,轿子、马车、人力车、出租车、私家车,直到地铁、高铁、飞机,车、马变得越来越快,代步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代变迁,如今苏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正不断改写着时空的距离,而城市迅速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能在出行的路上预见与感知。  苏州因交通而变,也因交通而美,它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時代流动的血脉,也是时光的缩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