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作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ongxu2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是讲心得的。园林之于苏州,像是禅师的公案,说透无法,但参悟有方。
  大美不言,领会是要靠心灵的灵巧和细腻。但在苏州呆久了,你会发现苏州人却原来不都是聪明的。拙政园主人捋不顺公门之脉络,只能回家灌园浇水,理顺假山的脉络。网师园主人躲在咫尺山水里做名渔夫,笨得只能回家打理素墙,回廊射鸭。可是这些个業余园丁们,不经意间却给后世留下了一座百园之城,别人用园子养着肉身,他们用心意养着园子,养成了苏州的书卷气。这种苏州骨子里的笨,让世人觉得苏州人可爱。
  凡事就怕业余。业余不是靠这吃饭,而是没有什么功名的想法,就是喜欢,就是初心。和大多数人理解的吴地风雅不同,苏州人的业余爱好,就是喜欢劳作。这种对于劳作的长期坚持,让苏州人的笨拙适得其所。苏州人成天瞎爬爬,一天不爬就浑身的骨头痒得要命。爬园子、爬宅子、爬格子、爬手艺、爬吃食。只要苏州人的眼睛里有一隙空地,他们就有心思把这块空地变成菜圃或菊园,有点闲工夫的时间,他们还能在角角落落里绣出花来。在苏州人看来,眼、耳、鼻、身、舌,必须要劳驾动起来。不动则已,动还要动得自然而然,平心静气。甚至有些笨,有点死脑筋,苏州人也无所谓,苏州人自有无中生有,有中体会无的才气。
  有和无的意思,大约是灵巧里养成笨拙的意思,自然这话也能倒着说。巧和拙,或许可以用运动和劳作来打比方。运动,总是想练着骨肉均停,蛮腰猿臂。但劳动,没有这么多想法,就是做事而已。运动,是锻炼强身,内筋外骨,而劳动,是搬东搬西,割草炊饭。运动,是激情澎湃,心率加快;劳动,是单纯平淡,采菊南山。运动和劳动,像中国人的口传心授。口传,可以通过言语得到,心授,没法通过学习获得,只能通过行为,态度,让求学者自我感受,自通关节。这种感悟的起伏兜转其实更接近与一种劳作。口传没有心授自然,心授,是修身修心,教授和修习都是对身心而言的。身心一致,是劳动的状态,没有想法,不存名利,该下雨下雨,该打雷打雷,听见敲钟就吃饭。故而苏州园子里的亭台楼阁,大多都指向一个虚静的目标。网师园有集虚斋,拙政园有远香堂,都是若有若无的事界。有时候,在表象看来,劳动这事会让人觉得有点拙,有点笨。所以耐不住寂寞的世人往往把劳动,变异成了种种运动。
  好在如今苏州人的日常,仍然充满着劳作的姿态。而苏州人这种劳作的意思,就是让见识能够回归生活。见识不能回归生活,是见识的悲哀,也是生活的悲哀。回到生活的见识,化身为智慧,回不到生活,便成了障碍。而这正是苏州的文脉里的潜意识。文脉是本,生活是这根藤蔓上生发出的枝叶。顺着枝叶究竟其藤蔓,是要追求一个自然平常的天地。平常里有着不平常,不平常里又见着平常,要理解这些或许有些难,但体会下苏州评弹昆曲里的节奏和气息,或许能让人慢慢琢磨出点滋味。
  苏州人是笨的,有些东西死也不会改。但这正是苏州的好。
其他文献
因为疫情而慢下来的时光,大家宅在家都在做些什么?慢下来的城市,变得更优雅。品茶、读书、作画……那些在忙碌时光里来不及做的事情,这次他们要做个够。  谁还不是个tony老师呢  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正在经历人生中最长的不能出门理发的日子,特别是男士,眼看着就要集体变身《流星花园》男主发型了。这不,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不少人在家开启了自助理发模式。  “自理”这个网络新名词就是来自于这里,寓意为宅在家里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是覆盖面、影响面巨大的文化,是独树一帜并拥有巨大影响与声誉的东方文化。它历经曲折,回应了严峻的挑战,走出了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阴影,如今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它更是一个能够与世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相交流、相对话、互补互通、与时俱进的活的文化。  中华文化有三性:  此岸性、积极性和经世致用性  此岸性相对于“彼岸”。有些热衷于神学、专门讨论这个世俗的人生之外的另一个世
期刊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宅经济”在2020年的春节前后迎来前所未有的“拐点”。虽然宅在家,但生活依然要继续。在那些笃悠悠宅在家中为国做贡献的时候,生鲜外卖平台、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快递配送等行业快速“补位”,成为了宅家时期的日常生活组成,也成为了战“疫”中的一抹亮色,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此,“宅”出的新业态也备受人们关注。“宅”家推动了不少行业的逆势上涨。百度数据显示,自1月18
期刊
这里装的下四季更迭,也装得下人生欢喜.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过自己对于悠闲生活的想象——“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  疫情期间,若有一个园子,便能装得下我们所有的诗意和梦想。在独享的空间里,在自然的环抱里,安安稳稳地度过疫情这段紧张的日子。  逃脱水泥森林的院落之趣  冬去春来夏至,不紧不慢岁月。  一个院子,推门见湖,房前屋后一亩两分田,可以种着
期刊
2020农历正月,所有人的心都被这场疫情牵动着。“被迫”宅家,朋友圈有人被“逼”成了厨神,也有人用闲暇时光激发了自己体内无限的艺术细胞——特别是一幅幅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画作,让我们的朋友圈都变得文艺了起来。  普通人“变身”成了业余艺术家,那么,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们,疫情期间是怎么度过的呢?如何做到“宅”在家里却不虚度时光?如何让生活变得更艺术化呢?本期杂志,我们就来窥视下三位艺术大咖的生活空间,
期刊
从弄堂里说着吴侬软语的老苏州人,到高楼里统一操着普通话的新苏州人,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苏州人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外来人口的涌入,许多老苏州不得不跟着说起了普通话,但语言只是表现形式,刻在苏州人骨子里的苏式基因又岂是时间能够轻易抹去的呢?苏式生活情调,会不经意地流露在苏州人的小日子里。  喝茶听书自制大饼油条,苏式情调满分  “现在我每天都是在阵阵悠扬的评弹声中苏醒的。”林太打趣说,过
期刊
跟大部分宅在家里就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不同的是,有一群人,他们虽然宅在家里,但时刻心系企业,这群人就是企业主们。  疫情期间,网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再不复工,公司就会发现有我没我都一样了”“不,再不复工,公司就会发现没你会更好”“不,再不复工,公司就要没了,你也不用来了”……段子归段子,全民抗疫期间,最难的莫过于这些企业老板了。  但他们坚信,严寒不会太久,春暖花开终会到来。  Lesley :初
期刊
3月中旬以来,天气越来越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进入了更为积极的局面,人们压抑已久的身与心都开始蠢蠢欲动。苏州博物馆、苏州美术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园林等这些承载着苏州人日常精神寄托的场所,经过了多日“休整”也开始逐步开门纳客。  如今,回忆起那段宅在家中的日子,似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并未受太多影响。云逛展、云学习、云听书……苏州,这座越来越“互联”,越来越“智慧”的城市,用一波波线上操作,用精准、细致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先后向湖北派出2813名医务人员,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湖北疫情防控第一线,为湖北和全国疫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典型模范。  日前,江苏省人社厅联合江苏省卫健委给予150名援湖北一线医务人员“记功”奖励,其中有127位来自武汉医疗队,23位来自黄石医疗队,苏州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陈庆会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一个月前,苏大附儿院派出12
期刊
从战“疫”一线采访宣传别人,到自己成为党员先锋突击队一份子亲历战“疫”,他从战“疫”一线到战“疫”另一线,书写出一名“逆行”退役军人的抗疫风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他主动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着一名普通党员的人生芳华,他就是苏州市吴中区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宣传干事李俊锋。  相机是他的“武器”,文稿是他的“弹药”  2003年非典的时候,李俊锋还在部队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