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格外引人注目。
6月底,随着“神舟十号”的顺利归来,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圆满收官。9月末,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世界航天精英汇聚一堂畅谈航天发展与未来规划,中国航天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有人说,中国是这次大会当之无愧的主角。
为了这一刻,中国航天人已经等待了很久。
电影《钱学森》中有一个片段,当钱学森历经坎坷获准回国,在美国向老师辞行时,老师劝道,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你回去能干什么!只能种苹果?钱学森的回答是,“在我的国家里,我可以做任何事情,我可以种苹果,只要我想。”
若干年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土房子里,深情地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即将冲天的“作品”时,不禁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
57年前,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航天工业从零开始起步,中国航天人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1970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序幕。
截至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连续成功发射了10艘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先后掌握了载人飞行、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月球探测工程成功实现了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的任务,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在获取了全月表、三维影像和红湾区高分辨率影像等既定任务以后又完成了拓展任务,包括对环绕探测、对小行星飞跃的探测,并继续飞向遥远的深空,现在已经距地球距离超过了5400万公里;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已正式建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并投入运营,系统由14颗卫星组成,能够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米,并可提供短报文通信、双向授时等服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已成功发射。该系统将进一步完成中国的天基、空基、临近空间等领域信息数据获取能力,提高空间数据地面接收处理分发综合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
不仅是这些成就,近年来,航天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此次国际宇航大会的主题: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所有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各类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研制、生产任务。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就中国航天的下一步发展、航天技术如何服务民生等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
17年前的“航天志”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曾在1996年举办第47届国际宇航大会,17年后大会再度来到中国举办,给中国航天带来什么?
许达哲:我国曾在1996年成功举办世界宇航大会。当时我国航天发展非常艰难,当年就面对两次失利的发射,使刚刚走上商业化的卫星发射跌入低谷。面对“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严峻挑战,我们航天人励精图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我国运载火箭可靠性大幅提升,发射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事实作答。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的航天发射数量在世界上已经数一数二,在轨卫星也在全球排名前三位。具体来看:
目前,长征系列火箭累计成功率达95%以上。从1970年4月到1996年8月的26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42次,成功35次,失败7次,成功率83.3%;而从1996年10月至2013年9月17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138次,成功136次,成功率高达98.6%。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长征火箭创造了连续75次发射成功的纪录。
载人航天工程十战十捷。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996年,长征二号F火箭、神舟飞船都正在研制,载人航天发射场正在建设,首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刚刚开始。而到了201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十战十捷,将10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也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月球探测从无到有。1996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尚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而17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两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绕月探测零的突破;嫦娥二号创造了深空探测纪录,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目前,卫星状态良好,正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
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17年前还是空白,而今天已经得到应用;在空间运行的各类应用卫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较17年前大大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这次大会您有什么感受?
许达哲:我有两个感受,一是这次大会来的代表有3000多名,人数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尤其是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地的注册代表比上次多得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中国航天人终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他们迫切地想来了解中国,与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交流;二是7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来参会,很多国家甚至没有航天工业,但他们看到了航天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看到空间资源对造福人类的非凡意义。可以预见的是,航天的国际化合作将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
中国航天下一步征程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航天事业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下一步目标是什么?
许达哲:中国的航天计划缜密而严谨。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圆满完成第一步,“神十”归来,标志着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在第二步,我国还将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发射空间实验室、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空间站建设进行技术准备。第三步是空间站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实质上目前第二步、第三步有些任务已在并行进行。 至于火箭,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10种型号的成熟产品,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我非常高兴的是,1996年的大会上我们就提出要搞无毒、无污染的大推力火箭,如今就要实现了。预计到2015年底左右,实现长征五号的首飞,届时将实现近地轨道近25吨,太阳同步轨道1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就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还在研制用于发射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新型快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神舟飞船在定型中也会不断完善。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年底前发射,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这次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实现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并进行直接探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顺利实现区域组网,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按照计划,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30余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同时,我们也在研究火星探测和推进空间科学发展,开展载人登月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发射规划论证,适时提出实施火星环绕巡视探测、太阳探测、火星取样返回等工程方案,为加速推进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广袤的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借助深空探测,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对地球的认识,同时通过航天技术发展,带动和提升我国的工业整体水平。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与世界航天强国的差距。不久前,美国宣布旅行者一号进入星际空间,而我们的深空探测才刚刚起步。在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中,一直有着探索未知领域的愿望。中国航天发展到今天,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赶上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好时机,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探索未知,脚踏实地推进航天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发展状况如何?建设航天强国,集团将如何作为?
许达哲:2013年,我国将实施16次宇航型号发射,计划将20颗左右的航天器送入太空。截至9月集团公司已圆满完成7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进一步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今年1-9月,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利润增长12.2% 。“十二五”至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济规模增长了1.49倍。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2年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净资产达到1000亿元。尤其是近年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发展前景广阔,正在迈着坚实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在宇航任务方面,到2020年,我们将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完成月球探测“绕、落、回”任务;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建设,建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航天装备体系。
航天技术应用方面,重点发展以卫星应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航天电子与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为代表的,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实现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空间基础设施的全球化应用。
航天资源要造福民生
《财经国家周刊》:民众总觉得,航天是管“上太空”的事,似乎有点遥不可及。航天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许达哲:这次宇航大会主题是“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探索太空,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作为航天人,我们致力于让航天资源为中国人、为全人类造福。如今,每个老百姓的生活都和航天密不可分。出门看天气,要靠气象卫星;开车找方向要用导航卫星;城市交通拥堵,航天技术还可以管理交通工具等等。
仅拿卫星应用产业来说,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射232颗卫星,目前拥有在轨运行卫星达到105颗,应用卫星已实现从实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目前,卫星在国家的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环境灾害监测、广播通信保障、科学试验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等抢险救灾中,利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有效提升了抢险救灾能力,降低了灾害损失。再比如,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卫星数字投递业务,建设“农家书屋”,丰富了广大偏远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要研制发射各类光学成像卫星、探测气象卫星、海洋雷达观测卫星、陆地资源观测卫星,继续完善通信、气象、海洋、资源等卫星系列,建设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空间基础设施。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要加大航天技术转化,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同时,航天技术作为综合性和集成化的尖端技术,其最重要的应用,还是体现在对我国基础研究和基础材料的拉动作用上。举个例子,火箭上几十万个零部件,各有标准和工艺要求,直接促进了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可以说,航天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我国相关工业体系,推动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便利。
愿与世界携手合作
《财经国家周刊》:通过这次大会,中国航天最想向世界传达什么声音?
许达哲:近年来中国航天放眼全球,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自1990年我们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实施首次商业发射服务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已经累计为国际用户提供了37次发射服务和8次搭载服务,发射了43颗卫星;完成了包括尼日利亚1R通信卫星等4颗整星出口。截至目前,与欧、美、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国际合作。
发展航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国家抱有偏见,对他国发展设置“门槛”。然而,航天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庞大,投入巨大,只有靠各国航天界的精诚合作,才能实现“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的目标与梦想。我们向世界坦诚告知,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携手和平利用太空,同时非常愿意和世界航天加强合作交流,共同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航天发展的成就是全人类的成就。我们欣赏加加林进入太空的第一次,我们也很高兴看到美国人将阿波罗送上月球。这些年,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很愿意看到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下一步,我们还将与世界各国在航天员选拔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当时机把其他国家的航天员送上太空。
这次大会,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都提出和中国航天合作的意愿。我们也愿意把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与世界各国分享,并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航天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帮助和服务发展中国家开展航天活动、发展航天科技。
6月底,随着“神舟十号”的顺利归来,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圆满收官。9月末,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世界航天精英汇聚一堂畅谈航天发展与未来规划,中国航天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有人说,中国是这次大会当之无愧的主角。
为了这一刻,中国航天人已经等待了很久。
电影《钱学森》中有一个片段,当钱学森历经坎坷获准回国,在美国向老师辞行时,老师劝道,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你回去能干什么!只能种苹果?钱学森的回答是,“在我的国家里,我可以做任何事情,我可以种苹果,只要我想。”
若干年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土房子里,深情地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即将冲天的“作品”时,不禁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
57年前,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航天工业从零开始起步,中国航天人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1970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序幕。
截至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连续成功发射了10艘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先后掌握了载人飞行、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月球探测工程成功实现了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的任务,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在获取了全月表、三维影像和红湾区高分辨率影像等既定任务以后又完成了拓展任务,包括对环绕探测、对小行星飞跃的探测,并继续飞向遥远的深空,现在已经距地球距离超过了5400万公里;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已正式建成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并投入运营,系统由14颗卫星组成,能够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米,并可提供短报文通信、双向授时等服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已成功发射。该系统将进一步完成中国的天基、空基、临近空间等领域信息数据获取能力,提高空间数据地面接收处理分发综合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高分辨率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
不仅是这些成就,近年来,航天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此次国际宇航大会的主题: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所有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各类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研制、生产任务。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就中国航天的下一步发展、航天技术如何服务民生等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
17年前的“航天志”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曾在1996年举办第47届国际宇航大会,17年后大会再度来到中国举办,给中国航天带来什么?
许达哲:我国曾在1996年成功举办世界宇航大会。当时我国航天发展非常艰难,当年就面对两次失利的发射,使刚刚走上商业化的卫星发射跌入低谷。面对“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严峻挑战,我们航天人励精图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我国运载火箭可靠性大幅提升,发射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事实作答。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的航天发射数量在世界上已经数一数二,在轨卫星也在全球排名前三位。具体来看:
目前,长征系列火箭累计成功率达95%以上。从1970年4月到1996年8月的26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42次,成功35次,失败7次,成功率83.3%;而从1996年10月至2013年9月17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138次,成功136次,成功率高达98.6%。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长征火箭创造了连续75次发射成功的纪录。
载人航天工程十战十捷。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996年,长征二号F火箭、神舟飞船都正在研制,载人航天发射场正在建设,首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刚刚开始。而到了201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十战十捷,将10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中国也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月球探测从无到有。1996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尚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而17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两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绕月探测零的突破;嫦娥二号创造了深空探测纪录,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目前,卫星状态良好,正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
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17年前还是空白,而今天已经得到应用;在空间运行的各类应用卫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较17年前大大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这次大会您有什么感受?
许达哲:我有两个感受,一是这次大会来的代表有3000多名,人数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尤其是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地的注册代表比上次多得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中国航天人终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他们迫切地想来了解中国,与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交流;二是7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来参会,很多国家甚至没有航天工业,但他们看到了航天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看到空间资源对造福人类的非凡意义。可以预见的是,航天的国际化合作将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
中国航天下一步征程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航天事业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下一步目标是什么?
许达哲:中国的航天计划缜密而严谨。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圆满完成第一步,“神十”归来,标志着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在第二步,我国还将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发射空间实验室、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及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空间站建设进行技术准备。第三步是空间站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实质上目前第二步、第三步有些任务已在并行进行。 至于火箭,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10种型号的成熟产品,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我非常高兴的是,1996年的大会上我们就提出要搞无毒、无污染的大推力火箭,如今就要实现了。预计到2015年底左右,实现长征五号的首飞,届时将实现近地轨道近25吨,太阳同步轨道1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就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还在研制用于发射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新型快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神舟飞船在定型中也会不断完善。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年底前发射,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这次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实现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并进行直接探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顺利实现区域组网,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按照计划,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30余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同时,我们也在研究火星探测和推进空间科学发展,开展载人登月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发射规划论证,适时提出实施火星环绕巡视探测、太阳探测、火星取样返回等工程方案,为加速推进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广袤的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借助深空探测,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对地球的认识,同时通过航天技术发展,带动和提升我国的工业整体水平。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与世界航天强国的差距。不久前,美国宣布旅行者一号进入星际空间,而我们的深空探测才刚刚起步。在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中,一直有着探索未知领域的愿望。中国航天发展到今天,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赶上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好时机,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探索未知,脚踏实地推进航天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发展状况如何?建设航天强国,集团将如何作为?
许达哲:2013年,我国将实施16次宇航型号发射,计划将20颗左右的航天器送入太空。截至9月集团公司已圆满完成7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进一步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今年1-9月,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利润增长12.2% 。“十二五”至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济规模增长了1.49倍。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2年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净资产达到1000亿元。尤其是近年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发展前景广阔,正在迈着坚实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在宇航任务方面,到2020年,我们将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完成月球探测“绕、落、回”任务;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建设,建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航天装备体系。
航天技术应用方面,重点发展以卫星应用、航天高端装备制造、航天电子与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为代表的,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实现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空间基础设施的全球化应用。
航天资源要造福民生
《财经国家周刊》:民众总觉得,航天是管“上太空”的事,似乎有点遥不可及。航天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许达哲:这次宇航大会主题是“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探索太空,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作为航天人,我们致力于让航天资源为中国人、为全人类造福。如今,每个老百姓的生活都和航天密不可分。出门看天气,要靠气象卫星;开车找方向要用导航卫星;城市交通拥堵,航天技术还可以管理交通工具等等。
仅拿卫星应用产业来说,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射232颗卫星,目前拥有在轨运行卫星达到105颗,应用卫星已实现从实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目前,卫星在国家的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环境灾害监测、广播通信保障、科学试验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等抢险救灾中,利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有效提升了抢险救灾能力,降低了灾害损失。再比如,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卫星数字投递业务,建设“农家书屋”,丰富了广大偏远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下一步我们要研制发射各类光学成像卫星、探测气象卫星、海洋雷达观测卫星、陆地资源观测卫星,继续完善通信、气象、海洋、资源等卫星系列,建设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空间基础设施。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要加大航天技术转化,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同时,航天技术作为综合性和集成化的尖端技术,其最重要的应用,还是体现在对我国基础研究和基础材料的拉动作用上。举个例子,火箭上几十万个零部件,各有标准和工艺要求,直接促进了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可以说,航天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我国相关工业体系,推动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便利。
愿与世界携手合作
《财经国家周刊》:通过这次大会,中国航天最想向世界传达什么声音?
许达哲:近年来中国航天放眼全球,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自1990年我们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实施首次商业发射服务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已经累计为国际用户提供了37次发射服务和8次搭载服务,发射了43颗卫星;完成了包括尼日利亚1R通信卫星等4颗整星出口。截至目前,与欧、美、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国际合作。
发展航天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国家抱有偏见,对他国发展设置“门槛”。然而,航天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庞大,投入巨大,只有靠各国航天界的精诚合作,才能实现“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的目标与梦想。我们向世界坦诚告知,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携手和平利用太空,同时非常愿意和世界航天加强合作交流,共同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航天发展的成就是全人类的成就。我们欣赏加加林进入太空的第一次,我们也很高兴看到美国人将阿波罗送上月球。这些年,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很愿意看到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下一步,我们还将与世界各国在航天员选拔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当时机把其他国家的航天员送上太空。
这次大会,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都提出和中国航天合作的意愿。我们也愿意把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与世界各国分享,并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航天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帮助和服务发展中国家开展航天活动、发展航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