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西方文化愈加快速地浸入了中国青少年的思想之中。长此以往,中国虽然在现代技术上强大了,可中国的软实力将无法发挥,其身后的文化传承将无法延续。因此我认为从孩童启蒙教育开始,必须更加重视历史和经学的学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改善教学内容和传授方法是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小学教育中的探索加以阐述说明。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传承;延续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西方文化愈加快速地浸入了中国青少年的思想之中。速食快餐、快销品牌、娱乐节目的风行等,这些无疑正在潜移默化的动摇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构筑着官能文化当道,浮躁的社会价值观。孩子们只识ipad、喜羊羊,却不识秦皇汉武、四书五经,长此以往中国虽然在现代技术上强大了,可中国的软实力将无法发挥,其身后的文化传承将无法延续。文化认同和历史根源是我们的根,是中国可以向世界输出的核心武器。因此我认为从孩童启蒙教育开始,必须更加重视历史和经学的学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改善教学内容和传授方法是重中之重。本文将阐述一些在相关方面的探索研究。
一、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多是偏于一隅一角[1],尤其是小学教育中这样的问题更为严重。大多数人认为,小孩子并不能理解历史、文化那样庞大和厚重的概念,因而选择水滴石穿的方式,比如让孩子们背几首古诗,给他们讲讲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从理解每个故事开始一点一点再进行知识架构的组合。虽然这是一种普遍实施并得到认可的方式,然而我认为这无异于盲人摸象,只识局部而不见整体,很多人中途会失去兴趣而掉队,因此我认为在教育的初始阶段,首先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和规模,让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传承的重要性,相信会更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增长其见识。
当然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这是个很困难的课题。我们需要把晦涩难懂的概念以具象化的容易理解的方式来传达给孩子们。比如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们说中华历史五千年,但其实他们对五千年的概念并不清楚,这时候我们可以附以国内外与其自身的对比,将中华文化比喻为一个大水缸,而其他国家的文化分别是水桶,水壶等等,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广博和源远流长。另外中华文化不仅有时间的长度,更有地域的广度,拿出世界地图来进行最直观的教育应该很合适。总之,宗旨就是让其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文化是特殊的,是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是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的,并且这种传承本身就是中华儿女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从而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灌输,并加以言传身教的引导。
有了宏觀的理解之后,接下来就是碎片化又系统化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青少年时期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这时候记住的知识往往一辈子都忘不了,更是会成为构筑他们价值观的基石。
针对文学和历史经典部分,目前低年级小学课本中只有入门级古诗《鹅鹅鹅》《静夜思》等,这样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辅助以《三字经》《弟子规》等常规国学教材,另外介绍地理、神话等知识的《山海经》、介绍简单的历史知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这类书籍也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比如诵读,它是最传统又有效的方式,老师们要领着学生们进行诵读,并在自身完全理解和消化吸收的前提下给学生们浅显地解释其中的含义。这方面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于丹,易中天等教授对传统名著经典的通俗解读,通过现代通俗语言和影像的搭配,让观众可以无障碍的感知古代经典的美。
此外针对传统礼仪部分,比如孝道、谦和,老师们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在教学和平时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如孝敬自己的父母、与同事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等。相信小时候我们都是最听老师的话而不是父母的话[2],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所起到的带头模范作用不容小觑,相信老师们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升华。
三、寓教于乐,促进理解和吸收。
一直以来都有电视节目将一些成语故事或经典历史事件通过情景喜剧等形式体现出来,可以让孩子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吸收到这些知识并领悟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作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自己排演这样的小节目,使其在充分理解并能表演出来的形式下,自然而然地吸收。当然,老师们也要亲自参与进来,增加跟学生的互动,既能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也方便引导学生们理解经典并重现经典。
另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名胜古迹、传统节日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学校的春游等组织到相关的历史古迹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白帝城等,带着一段历史文化知识去探访这些古迹,无论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和对古迹的认识上都会更深一层。同时,在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重阳到来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们组织相关的传统民俗活动,祭奠先祖、采艾蒿等,使得传统民俗习惯得以延续和发扬,继续其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达到传统文化的“形”与“神”互相扶持,愈加增益的效果。
四、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一线教育提供软硬件的支持。
想要实现上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善,除了学校、老师的自发组织和家长、学生的配合之外,更需要来自国家在教育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
首先,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做出全面规划,明确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才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其次,針对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教学重点,配备相应的软硬件支持。如:在高校增加相关学科,以增加国学、历史、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人才储备,保证各个学校都有专业的人员授课或指导,在制定政策和教育体系的时候也应有相关专家的参与;提供教学活动中需要的相关资金支持,比如定期拨付一定经费以支持参观古迹、购买排演节目的道具、设置国学经典图书角等。
相信通过上述,从上至下,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具体实践的探索和实施,会打开一条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教学传承的新路子,假以时日,孩子们长成大人,我们的文化传承将后继有人,国人将以自己的文化积淀为骄傲,带动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中华文明重新输出向世界各地,使其成为中国除了廉价劳动力和巨大消费市场之外的另一个有力武器。
注释:
[1]李丰楙.山海经[Z].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3:4.
[2]姚海蓉.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之中[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1):153.
参考文献:
[1]李丰楙.山海经[Z].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 2013:4.
[2]姚海蓉.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之中[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1):153.
[3]李振兰.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5(25):127.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传承;延续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西方文化愈加快速地浸入了中国青少年的思想之中。速食快餐、快销品牌、娱乐节目的风行等,这些无疑正在潜移默化的动摇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构筑着官能文化当道,浮躁的社会价值观。孩子们只识ipad、喜羊羊,却不识秦皇汉武、四书五经,长此以往中国虽然在现代技术上强大了,可中国的软实力将无法发挥,其身后的文化传承将无法延续。文化认同和历史根源是我们的根,是中国可以向世界输出的核心武器。因此我认为从孩童启蒙教育开始,必须更加重视历史和经学的学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改善教学内容和传授方法是重中之重。本文将阐述一些在相关方面的探索研究。
一、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多是偏于一隅一角[1],尤其是小学教育中这样的问题更为严重。大多数人认为,小孩子并不能理解历史、文化那样庞大和厚重的概念,因而选择水滴石穿的方式,比如让孩子们背几首古诗,给他们讲讲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从理解每个故事开始一点一点再进行知识架构的组合。虽然这是一种普遍实施并得到认可的方式,然而我认为这无异于盲人摸象,只识局部而不见整体,很多人中途会失去兴趣而掉队,因此我认为在教育的初始阶段,首先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和规模,让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传承的重要性,相信会更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增长其见识。
当然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这是个很困难的课题。我们需要把晦涩难懂的概念以具象化的容易理解的方式来传达给孩子们。比如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们说中华历史五千年,但其实他们对五千年的概念并不清楚,这时候我们可以附以国内外与其自身的对比,将中华文化比喻为一个大水缸,而其他国家的文化分别是水桶,水壶等等,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广博和源远流长。另外中华文化不仅有时间的长度,更有地域的广度,拿出世界地图来进行最直观的教育应该很合适。总之,宗旨就是让其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文化是特殊的,是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是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的,并且这种传承本身就是中华儿女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从而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灌输,并加以言传身教的引导。
有了宏觀的理解之后,接下来就是碎片化又系统化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青少年时期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这时候记住的知识往往一辈子都忘不了,更是会成为构筑他们价值观的基石。
针对文学和历史经典部分,目前低年级小学课本中只有入门级古诗《鹅鹅鹅》《静夜思》等,这样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辅助以《三字经》《弟子规》等常规国学教材,另外介绍地理、神话等知识的《山海经》、介绍简单的历史知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这类书籍也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比如诵读,它是最传统又有效的方式,老师们要领着学生们进行诵读,并在自身完全理解和消化吸收的前提下给学生们浅显地解释其中的含义。这方面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于丹,易中天等教授对传统名著经典的通俗解读,通过现代通俗语言和影像的搭配,让观众可以无障碍的感知古代经典的美。
此外针对传统礼仪部分,比如孝道、谦和,老师们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在教学和平时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如孝敬自己的父母、与同事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等。相信小时候我们都是最听老师的话而不是父母的话[2],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所起到的带头模范作用不容小觑,相信老师们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升华。
三、寓教于乐,促进理解和吸收。
一直以来都有电视节目将一些成语故事或经典历史事件通过情景喜剧等形式体现出来,可以让孩子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吸收到这些知识并领悟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作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自己排演这样的小节目,使其在充分理解并能表演出来的形式下,自然而然地吸收。当然,老师们也要亲自参与进来,增加跟学生的互动,既能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也方便引导学生们理解经典并重现经典。
另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名胜古迹、传统节日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学校的春游等组织到相关的历史古迹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白帝城等,带着一段历史文化知识去探访这些古迹,无论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和对古迹的认识上都会更深一层。同时,在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重阳到来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们组织相关的传统民俗活动,祭奠先祖、采艾蒿等,使得传统民俗习惯得以延续和发扬,继续其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达到传统文化的“形”与“神”互相扶持,愈加增益的效果。
四、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一线教育提供软硬件的支持。
想要实现上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善,除了学校、老师的自发组织和家长、学生的配合之外,更需要来自国家在教育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是重中之重,
首先,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做出全面规划,明确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才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其次,針对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教学重点,配备相应的软硬件支持。如:在高校增加相关学科,以增加国学、历史、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人才储备,保证各个学校都有专业的人员授课或指导,在制定政策和教育体系的时候也应有相关专家的参与;提供教学活动中需要的相关资金支持,比如定期拨付一定经费以支持参观古迹、购买排演节目的道具、设置国学经典图书角等。
相信通过上述,从上至下,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具体实践的探索和实施,会打开一条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教学传承的新路子,假以时日,孩子们长成大人,我们的文化传承将后继有人,国人将以自己的文化积淀为骄傲,带动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中华文明重新输出向世界各地,使其成为中国除了廉价劳动力和巨大消费市场之外的另一个有力武器。
注释:
[1]李丰楙.山海经[Z].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3:4.
[2]姚海蓉.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之中[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1):153.
参考文献:
[1]李丰楙.山海经[Z].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 , 2013:4.
[2]姚海蓉.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之中[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11):153.
[3]李振兰.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5(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