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如何描述“占领华尔街”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cz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17日,美国民众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的活动,对他们而言,这个日子显得颇具讽刺意义。将近一个世纪前的1920年9月17日,《纽约时报》刊登了这样的大标题:“华尔街惊天爆炸,三十多人死亡,三百多人受伤;摩根大厦遭袭;发现炸弹碎片。”
  1920年9月16日,一辆载有数百磅炸药和炸弹的马车行驶到华尔街23号的石墙大厦,这里是摩根公司的总部,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几秒钟后巨大的爆炸声震动了曼哈顿城区,造成38人当场死亡,四百多人受伤。这次炸弹袭击导致了约二百万美元的损失,时至今日,华尔街23号大楼的墙面上依然可以看见爆炸的痕迹。
  这起爆炸案的嫌疑犯和今天占领华尔街的左翼抗议者群体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的嫌疑犯可能是激进分子、社会党员、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其中有本土的布尔什维克,也有意大利的加里尼派,还有美国共产党人。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华尔街,反对银行家,就像奥巴马总统说的那样,他们蔑视所有“不缴纳公平税收份额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在他们眼里,银行、放贷人、投资者、华尔街和富豪都是邪恶的力量。他们也曾放声高呼:“打倒资本主义!”
  J.P.摩根这样身家豪富的银行家和投资人严阵以待,准备抵挡那些反资本主义暴徒对自己宅第的袭击——纽约城区的爆炸案只是拉开了序幕。1920年9月17日,《纽约时报》刊登头版文章,标题是《爆炸案的红色阴谋》,指出不仅摩根家族宅邸戒备森严,美国许多城市都在金融区加强警戒,以“应对类似的灾难”。全国各地的市长都忧心忡忡,担忧华尔街骚乱会蔓延到自己的城市,这些情景听起来是否似曾相识?
  随着抗议者遍及全国,今天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愈演愈烈,充满暴力色彩。新闻中充斥着盗窃、毁坏财物、吸毒、性侵犯的报道,抗议者与警察爆发冲突,公然反犹太主义。从纽约到波士顿,从巴尔的摩到克利夫兰,从丹佛到奥克兰,全美各地都出现了骚乱动荡的抗议活动。
  民主党人对抗议活动的反应各不相同,南希•佩洛西对抗议者表示支持,希望“上帝保佑他们的奋起反抗”,奥巴马总统对他们的挫折遭遇深表同情。”副总统拜登认为抗议示威活动是茶党运动的左翼版本。
  但是,对于那些打算见机行事的政治家而言,“占领华尔街”运动具有警示作用:以阶级为基础来散布谣言、蛊惑民众,不仅贻害无穷,还会造成恶果。一旦愤怒群众涌向街头的情景蔓延到更多的城市,发生暴力冲突的几率就会成倍增长。阶级仇恨引发的愤怒造成极大的危害,这个令人绝望的时代加剧了这种危险。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抗议者都是流氓恶棍,也不能表明,所有关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政治家都在把我们推入险境。这只是个告诫,让人们停下来反思。
  还记得态度强硬的茶党成员引发的忧虑情绪吗?外界认为他们的活动差点引发冲突争执,还有国会就医改法案展开激烈辩论的场景?这样看来,愤怒并没有党派之分。
  我们现在处在美国政治的关键时刻,担忧焦虑和沮丧失望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领导国家的政治领袖做出表率,负起责任。1920年9月17日,美国人民亲眼见证了阶级斗争的可怕场景,让我们不要沿着那条老路走下去。(来源:《今日美国》2011年11月7日 作者:保罗•肯戈,格罗夫城市学院政治学教授,著有《受骗者:一个世纪来美国的敌人如何操纵进步人士》)
其他文献
“战乱之时,法律失语”,是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名言。即使到了近代,战时法律与公民权益之间的冲突,也屡见不鲜。这个时候,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机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高法院在“日裔公民拘留案”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942年2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授予军事指挥官重新安置日裔美国公民的权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就在几周前,日本轰炸了珍珠
期刊
1948年的冬天,北平裹在兵临城下的恐惧之中。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打响,北平周边省份的难民,投亲靠友挤进北平古老的城墙里头。    北平东直门内九道湾郑家也涌入了逃难的亲友,郑家的屋后成了国民党的养马场,10岁的郑希成看到挨着的邻居甲8号家“好像是姓卢”的房顶上已经朝东支起了两挺机关枪。他还听从东北四平逃来的乡亲说,四平是解放军四进四出打下来的,要是国共一开战,北平恐怕也要平了。    城门关闭,
期刊
民国作家梁实秋说,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不过要确切定义中年就不那么容易了。尽管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中年这个术语还是没有固定的时限,从40岁到变得老年痴呆之间的那段时间可以算入其中。在某种程度上,统计学上对中年的年龄定义对特定个人毫无意义。它的意义远远比不上你自己的个人生命旅途,你的孩子多大了,你的父母是否健在,你的事业发展如何。总之,中年更多的是个人体验
期刊
100年前,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统治中原近三百年之后,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最终选择了无奈而平静地接受。  对于清亡民兴的原因,时人及后人有诸多解释。而裕隆太后在下达退位诏书之后,曾自叹祸起于萧墙:“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隆裕此番感慨时,不知是否想起275年前祖先皇太极的训令。在率清军入关之前,这位大清帝业的创始人曾告诫同族:满人须“衣服语言、悉尊旧制、时
期刊
1978年间,您和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进行了深入的谈判,并宣布中美两国将在1979年的第一天全面恢复邦交正常化。对此您曾表示这是您在白宫生涯中作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 您觉得当时中美建交的最大阻碍是什么?而又是什么因素促使您在美国国会的阻力下依然极力推动中美邦交正常化?  A:当我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我就将中美邦交正常化视为总统任期内的优先议题之一。我很欣喜地看到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是位极具眼光和
期刊
张培刚先生与湖北息息相关。楚文化留下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这里产生了李先念先生等一批革命家,又出现了闻一多这样一批血性之人。张先生1913年7月10日出生在湖北红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参加农业劳动,感受到农民生活和农业的艰辛,决心要为改变农业和农民生活找到一条出路。青少年时代,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激发了他富国强兵的决心。这些思想影响了他一生的学术道路。  1929年春,
期刊
古人言“读经宜冬,读史宜夏”,读经需要专心,冬天寒冷,人都比较宅,自然也比较专心。读史容易入迷,夏天天光久,村儒秀才们也正好省下了灯油钱。不过对现代人来说,冬天挑灯读史,也是乐事一件。  末世景象总是不堪说。中国历代王朝末世,明末算最令人痛惜的,真是几十年乱象,万里烽烟瘴。西晋与宋虽然孱弱,但总还能力守半壁河山。八旗铁骑,一入山海关,没费什么力气就坐稳江山。李自成的大顺军何以只是行色匆匆地打了回酱
期刊
对于我们来说,民国是已经消逝的过去。短短六十年,关于民国我们就有很不一样的记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民国充满仇恨怀有愤怒,称民国为“旧社会”,称我们所处的时代为“新中国”。直到有一天,原本生活在大陆,后又从美国转至台湾地区的陈丹青,再到大陆告诉我们一个“民国范儿”,那种温馨,那种气度,那种风范,真的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从此,民国的记忆在我们心里就有了很不一样的建构——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历史
期刊
1967年10月21日,我身在美国华盛顿,发现自己被裹入一股宏大的人流,原因在当时简单明了。秋初回暖的阳光慷慨地洒在街道上,大批情绪激昂的群众为了越南的和平而游走街头。成千上万年轻人——不论性别、不论肤色,从四面八方聚拢,向五角大楼示威,要知道这可是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军事要塞。就在这一天,美国的年轻人们向他们的国家展示了最英俊的面孔。我疯狂地按动快门,傍晚时分胶卷已经用得精光。最后一张是最棒的。凝
期刊
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时期,也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  鼎革之际的北京,发生着目不暇接的变化。民国元年(1912)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周年,北京召开共和纪念大会。这一天,“大清门”(天安门正南方,已于1959年拆除,原址在毛主席纪念堂一带)牌匾改成了“中华门”牌匾。门前扎彩牌楼一座,前面恭悬隆裕太后的共和明诏,后面写“五族同庆”,中间安放黄亭子一座,内亦悬系明诏。前门楼子外,正中用松枝扎彩牌楼一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