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是东方的《哈姆雷特》吗?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6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近有些论者把冯小刚的《夜宴》称作是东方的《哈姆雷特》,虽然从表面上看《夜宴》的确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但事实上二者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哈姆雷特》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其所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夜宴》自始至终则充满阴谋、恐怖、仇视、仇杀、虚幻、荒诞和搞笑,缺乏任何可以称之为“崇高”的因素。
  [关键词]夜宴 哈姆雷特 人文主义
  
  据有关媒体报道,《夜宴》在2006年取得了不菲的票房,不少论者甚至把它称作是东方的《哈姆雷特》,客观地讲,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夜宴》确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绚丽典雅的画面、精美绝伦的服饰、宏大壮观的场面、惊险刺激的动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此外,《夜宴》的音画光彩与故事的背景也结合得比较完美,凄楚悲凉的音乐与黯淡阴郁的画面相互交融,很好地表现了争权、夺势、复仇的内容。尽管有人对影片过分追求豪华、唯美、技巧和离奇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如有的论者指出,由于影片过分追求画面美观,因此影响了剧情的正常推进,甚至许多地方为了镜头好看,常使情节处于停顿状态,甚至嘲讽地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这就像昔日的中国足球运动员,他们为突出“自我”,常常接了球后不肯传球给别人或射门,一味在自己脚下盘带、玩“特技”,个人球技是表演给观众看了,但球却射不进对方的球门《夜宴》尽管那些武打设计都较精心,武士们飞来飞去,想来导演都很得意,但这么一来,情节就拖沓了,节奏就慢了。有的论者还对影片的某些情节提出了批评,如豪华宴会中青女和太子的突然出现,如厉帝最后突然自己喝下毒酒等,都有点不合情理。但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夜宴》确有不少成功之处。但对于有的论者把《夜宴》称作是东方的《哈姆雷特》,笔者则甚不以为然。
  的确,从表面上看,《夜宴》确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它所叙述的也是王子复仇的故事:太子的叔父谋杀了哥哥,夺取了哥哥的皇位,霸占了哥哥的皇后,太子在得知父皇被谋杀之后,立即从外地回到京城,调查事实真相,准备为父复仇,最终同归于尽。甚至其中的某些细节都与《哈姆雷特》相似:在《哈姆雷特》中,国王声言,老国王是被毒蛇咬死的,在《夜宴》中,国王声言,老国王是被毒蝎子咬死的;在《哈姆雷特》中,国王篡夺哥哥皇位的时候,太子远在他乡求学,在《夜宴》中,国王篡夺哥哥皇位的时候,太子远在他乡学艺;在《哈姆雷特》中,国王谋杀太子的手段是毒酒、毒剑,在《夜宴》中,王后谋杀国王的手段也是毒酒、毒剑……有的论者以至于作出如下类比:无鸾显然就是哈姆雷特,青女则是他的恋人奥菲丽亚,殷隼是奥菲丽亚的哥哥雷欧提斯,厉帝和婉后则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和母亲。这也许不无没有道理。但仔细忖度,这两部作品的精神品格却相距甚远:《哈姆雷特》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其所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1]使《哈姆雷特》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每次观赏此剧,笔者都会产生一种情感的极度愉悦和灵魂的巨大震撼,心情只是久久不能平静。而《夜宴》自始至终则充满阴谋、恐怖、仇视、仇杀、虚幻、荒诞和搞笑,缺少任何可以称之为“崇高”的因素。难以令人置信的是,许多影院在放映这部悲剧的时候,竟不断地充满着笑声,这不能不说是对冯小刚的一个极大的讽刺。
  《哈姆雷特》作为一部经典悲剧,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王子,他对世界和人类抱有很多美好的看法和希望,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作为一个高贵的王子,他受到人民的信赖和爱戴,他的情人奥菲丽亚这样描述他:“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当他得知他崇拜和热爱的父王不幸死去尤其是被谋杀之后,他曾一度陷入忧郁、迷茫、困惑和失望:“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他很快就振作起来,他认识到,为父王复仇,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而且关乎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振兴、希望和未来。因为在他叔父的专制之下,整个丹麦一片混乱:国王昏庸无能、沉溺酒色;宫廷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社会上群情激愤、一触即发。他说: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面对这一混乱的局面,他尽管忧心重重,但他还是勇敢地承担了这一重任,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天下、满怀抱负、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重整乾坤的王子。由于时代、社会和人文主义者自身的原因,哈姆雷特最终失败了,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他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尽管如此,哈姆莱特却是以自己的死来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从而鼓舞着后继者的斗志。因而观众或读者的感受是悲壮而不是悲观。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杰出的悲剧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我们的原因。”[2]
  《夜宴》虽然讲述也是王子复仇的故事,但整个影片从头到尾充满的都是阴谋、恐怖、仇视、仇杀、虚幻、荒诞和搞笑。如果有人问我们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或者问这部作品主要是表现什么的,我们只能说,那就是欲望和仇恨。用影片中婉后的话说,就是:“欲望,多少人的生命被它吞噬”,“不要将面具作为面孔,而要将面孔作为面具。”的确,在影片中,很多人的毁灭都与欲望、阴谋和仇恨有关。婉后之所以毁灭,毁灭于她的仇恨和欲望:她恨先帝残杀了自己的父母,恨厉帝剥夺了自己的爱情,恨青女缠绵着自己心仪的太子,与此同时,对爱情的渴望、对权利的渴望,更加深了她对先帝、对厉帝、对青女的仇恨,机关算尽,最终毁灭;厉帝之所以毁灭,也是毁灭于他的仇恨和欲望:他恨先帝把持朝政,恨无鸾对他皇位的威胁,恨羽林侍卫不能剪除无鸾,恨裴洪以伦理说教弑帝篡权,恨殷太常口是心非不能为其所用,和婉后一样,这些恨再加上他对权利的渴望、对美色的渴望,最终让他谋杀哥哥、霸占皇嫂,六亲不认,残忍无情,机关算尽,结局也是毁灭;无鸾的毁灭,同样毁灭于他的仇恨和欲望:他恨叔父谋杀父亲,夺其所爱,恨婉儿背信弃义,贱嫁贼人,恨 殷隼见风使舵,负情忘义,对爱情的渴望、对复仇的渴望,使他对叔父、对皇权、对婉儿、对朝廷大臣充满仇恨,最终也是走向毁灭;其他如位列三公的殷太常、其子殷隼等无不充满着仇恨和欲望,也无不毁灭于他们的仇恨和欲望。如果说影片中还有一点爱,还有一点亮色的话,那就是殷太常的女儿青女,在她的身上,我们是看到了一丝光亮:她心中没有权力、没有富贵、没有淫恶的贪欲,她心中有的只是对太子真诚、纯洁的爱,但她对太子的这份情爱,在那个灰色和充满仇恨的世界中,显得是那样的单薄、苍白、微弱甚至可笑。总体而言,《夜宴》表现的是一个充满着阴谋、恐怖和仇恨的世界。
  什么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中指出:“只有在某种方面具有价值的人的死亡或重大灾难是悲的。”[4]死亡和痛苦的悲剧意义在于,它们以某种方式代表、体现和肯定了某种理想、某种价值。斯托洛维奇又说:“悲剧产生于矛盾和冲突中,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现象在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遭到毁灭或者经受巨大的灾难。同时,毁灭或灾难显示甚至加强这种价值。”[5]“如果缺少这种价值,就不可能产生怜悯感,而没有怜悯感就不可能有悲的审美体验。”[6]而在这部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看不出他们身上体现着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可以有种种离奇的出人意料的表现,但就是缺少任何能引起人们尊敬和钦佩的东西。虽然最终他们大都亡命,但是这样一些人的暴毙,并不能引起观众的任何悲剧感,不能唤起我们观看悲剧时才有的那种同情或者怜悯,也不能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净化和陶冶,因为在这些自私、自恋的、卑琐和充满仇恨的人物身上不具有任何可以称之为“崇高”的因素。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部为现代观众所拍摄的商业电影,其主要目的就是为饭后茶余的人们带来一些刺激、愉悦和享受,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在他的博客上所写的《欲望,只剩欲望了》一文中所说:“拿好莱坞出品的成熟商业电影来说,它们要能够吸引观众,除了用欲望进行暗中挑逗,同时还给观众披上一层文明的外衣,让欲望受阻,受到文明社会种种规则的限制,自始至终不忘记还给观众一个体面。这一方面体现在替欲望人物设置对立面,塑造一些比较正面乃至英雄的人物,让无法无天的欲望遇到一些强有力的挑战和遏制,进而因为它们的过失而得到应有的惩罚,并且这个惩罚不应像《夜宴》中章子怡的结局那样不知从何而来,而是紧扣叙事、‘冤有头、债有主’的那种;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让开始那些毫无顾忌的人们,在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之后多少受到良心的谴责,不同程度地有些反悔之意,为他们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像《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的那位花花公子也知道的,这同样是‘人性’的体现。”[7]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说到底,文艺作品除了娱乐、消遣和搞笑之外,还是应该有点形而上的东西,有点价值追求和人文理想,悲剧尤其应当如此。据有的媒体报道,许多影剧院在放映这部所谓的悲剧的时候,观众竟时不时地发出笑声,这在古今中外的文艺史上恐怕是很难找到先例的。悲剧竟然会出现这样的审美效果,我们真不知道应当为此感到可喜,还是为此感到可悲?
其他文献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套层结构影片,该影片以其高超的技巧,巧妙地安排了两个时空中的故事——一个是戏中的故事,一个是现实中演戏的男女主角之间发生的故事。两个故事中的两条线索交织前进,并行不悖,戏里戏外两个时空的镜头转切,巧妙而自然,影片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散落,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套层 转切 蒙太奇 女权主义    戏里戏外,相同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情节,
期刊
[摘要]电影《一一》是杨德昌的成熟之作,影片截取台北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作为社会人生的切片,讲述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生各个不同阶段的烦恼与困惑,导演以一种温婉的情怀传达了他对都市中现代人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表现出了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价值观的对抗。  [摘要]《一一》生命体验人生困境    《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2000年拍摄的一部电影,曾获第五十三届夏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期刊
[摘要]韩国导演奉俊浩在寓言电影《汉江怪物》中讲述了一个人性世界反抗黑暗的异化世界的悲壮故事,赞颂了普通人性的伟大力量,并对普通民众的觉醒寄予了希望,借此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  [关键词]异化世界 人性世界 抵抗    汉江上的怪物终于被消灭了,按照观看好莱坞式灾难片的习惯,我感到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但在结尾平静的音乐最后猛然又响起怪物的狂吼,顿时令人毛骨悚然,我忽然有所醒悟,看来导演并
期刊
[摘要]电影《查太莱夫人》是根据英国著名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改编的,描述查太莱夫人和守林人梅勒之间由性生爱的故事。当观众把焦点放在这对情人身上时,我们不妨用新的视角来看容易被忽略的查太莱先生——一位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男性。从心理批评的角度来看,查太莱先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用超人的、畸形的理性维护自己失衡的人格。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看,克利福象征着机械文明和理性,他的瘫
期刊
[摘要]刘恒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承继八十年代对生存困境的启蒙关注时,更主要的是在寻求困境的缓解与克服。精神力量、幽默,贫嘴、自嘲等成了刘恒克服困境的主要出路。从性质而言,九十年代的刘恒放弃了八十年代的启蒙叙事而转向了平民化写作,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刘恒化解自身“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冲突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也是世纪末语境的影响使然。  [关键词] 生存困境 平民化写作 理性自觉 世纪末语境  
期刊
[摘要]《弗里达》(Frida),是以墨西哥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女画家弗里达·卡洛的传奇一生为题材拍摄的传记式电影。弗里达的一生荡气回肠、跌宕起伏,饱受磨难、魅力四射、画风神秘、双性取向、共产主义者……成为其命运的关键词。  [关键词]弗里达 绘画 女性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以怪异而充满神秘感的画风,奠定了自己在西方现代
期刊
[摘要]学书法要贴、临帖、读帖、博涉、创新;文化素养决定书法成就;书品即人品,写字当作人。  [关键词]砚边偶得 字如人面 事半功倍 平淡无奇 勤奋朴实 书魂    “字如人面”,字即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侧面反映。一手好字,让人产生有文化、有内涵的感觉;而一手全无结构、毫无章法的字则让人有“文化瘪三”的印象。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在审阅成沓的个人简历时,大多把那些字迹恶劣的
期刊
2005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拍得很凄美的片子,引导着故事开展的自叙式旁白亦是一篇哀怨回肠的小女人散文,导演非常成功,一定赚取了无数女人的眼泪。  故事很简单,一个又傻又做作的女人痴痴爱着一个花心、并患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失忆症患者,只跟她玩一夜情的男人。而这个女人在一厢情愿的炽爱中禁锢了自己的一生,直至她与男人唯一纽带(儿子)的死去,她无意义的生命就绝望而无声的消亡了。她根本没有真正的
期刊
[摘要]影片以散文诗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三人的青春故事、理想追求和爱情悲剧。在叙述上,影片用美学风格上的一致性,使松散的题材凝聚为一个叙述整体。影片既融合了作者浓厚的人生体验,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悲剧性现代反思。  [关键词]孔雀 青春 悲剧 生命    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在沉寂三年之后,于2005年初“摄而优则导”推出自己导演处女作《孔雀》。对于自己的沉寂和转型,顾长卫说:
期刊
[摘要]由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长恨歌》,是一部彰显女性意识的电影,“沪上淑媛”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演绎了女性遭男性玩弄抛弃的坎坷历程,喻示了上海半个世纪的沧桑。影片肯定了女性的正常欲求与生命意识。  [关键词]《长恨歌》女性主义 关锦鹏    关锦鹏执导的《长恨歌》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是关于一个普通女人在多事之秋的坎坷,它探讨女性问题,关注女性命运,引起人们深思。“沪上淑媛”王琦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