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是指课堂效果的“事半功倍”,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它不以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依据,而是依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是否都获得了发展。然而,有些教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一、盲目效仿“高效课堂”;二、教师主宰课堂;三、课堂运用多媒体即是高效;四、合作学习既是高效。
关键词: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 课堂效益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要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很片面,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没有真正考虑要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更没有考虑到高效课堂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此次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一、盲目效仿“高效课堂”
有的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效课堂提出后,他们首先调整课堂上教、学的时间,由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改成“15+30”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时间为15分钟,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为30分钟。于是教师在备课时把需要讲的内容缩减又缩减,很多需要讲解的东西只好让学生自己去消化。教师通常采用印发“讲学稿”或“学案”等形式,在稍作点拨之后,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学习,讨论材料上的知识结构并完成相关习题。接下来,老师让每组选一名代表把习题答案读出来。众所周知,农村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很薄弱,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很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学懂“讲学稿”内容,习题部分边问边做,结果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老师提问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遍地开花,久而久之,那些被忽略的学生渐渐地对英语失去了兴趣,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
二、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
高效课堂要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习惯于“导演”角色的教师,在教改过程中仍保留着些许传统做法,把课堂结构分成固定的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规定好时间,每个时间段都为学生安排好了学习任务,学生只需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时间,整堂课都在教师无形的牵引下机械地学习。
三、课堂运用多媒体即是高效
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育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然而,由于当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所以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的误区。
1.课件取代板书。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媒体就被束之高阁,如粉笔、黑板、讲义、练习册等就几乎被打入冷宫了。
我认为,传统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无法代替的。首先,优秀的板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论的反应,具有概括性、持久性、完整性等特点。其次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增删。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因无法加到板书中而令人遗憾。另外,利用计算机虽然也能呈现板书,但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在黑板上可以整体呈现的板书,在此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呈现,这就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由于课件的画面要经常变动,用课件呈现的板书也就具有短暂性。因此,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板书的功能。
2.喧宾夺主——课件只是体现教师的“教”,而不是帮助学生“学”。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课件形式花样翻新,真可谓“有声有色”。于是,一些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无关的东西充斥于课件之中;课件制作精良,从配音到动画设计让学生赏心悦目……这种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淡化了课堂的主题,淹没了中心,主次不分,详略不当。这样的课件不仅违背了注意规律,也违背了使用教学媒体的初衷和本意。现代化媒体成了教师展示自己利用现代化媒体的高超技巧的“辅助”手段,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被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因为那些东西“有声有色”),而需要他们注意的内容由于没有“声音”与“色彩”强化,往往被忽视。结果是现代化媒体使用得精彩纷呈,而学生学到的知识却寥寥无几。
笔者认为,适当地引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在不失时机地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期,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使用。
3.“信源”滔滔不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有的教师课堂上呈现、传递信息的速度成倍提高,教学节奏加快,信息量增大,教学内容在屏幕上频繁地出没,把课堂教学变为“机器灌输”。这些教师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认为高效课堂就是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认为只要增大信息量、增加知识传授密度,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是,教师、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囫囵吞枣。
四、合作学习既是高效
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英语教学所必需的环节,而小组合作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语言交际,教师会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各组成员的具体任务,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达成共同的目标。在我校尝试和探索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教师们已经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一些现行的或潜在的误区:
1.小组合作形式化
(1)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热热闹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实效甚微,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优等生表现,众人旁观;(2)合作学习“变调”、“走味”,不管是什么内容和任务,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班级的课桌摆放成“方阵”状,部分学生背对老师,听课效果大打折扣;(3)小组编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基本上按自然座位安排,许多小组内缺乏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合作讨论得不到“启动”
2.合作效果甚微
第一,学生表面上都参与合作,参与面广,但是参与程度不一。讨论常常被一些好学生主宰,他们抢先说出自己的意见、看法,抢先表达出思想,使其他学习较差的同学失去了独立思考或发表意见的机会,无法参与合作学习。第二,教师布置任务不具体、不明确,造成学生学习任务不清,责任不明,教师辅导不周到,况且,学生不能做到用英语交流。第三,讨论时间把握不准。一种是时间不足,多数小组没有完成任务就被叫停,学生讨论不充分,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另一种是时间过长 ,任务少,部分学生已经失去了兴趣,无所事事或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造成纪律松散。第四,评价失当。受时间的影响,教师只能对部分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另一部分小组的讨论结果得不到展示和评价。
五、结束语
所谓“高效”是指课堂效果的“事半功倍”,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高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依据,而是依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是否都获得了发展。
一堂成功、高效的英语课,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精心的准备、设计,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感的激发和有丰富的生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层层诱导,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洪成 主编 《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2.陈波 关文信 主编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
3.陈静波 主编 《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 课堂效益
高效课堂,就是教师要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很片面,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没有真正考虑要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更没有考虑到高效课堂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此次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一、盲目效仿“高效课堂”
有的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效课堂提出后,他们首先调整课堂上教、学的时间,由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改成“15+30”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时间为15分钟,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为30分钟。于是教师在备课时把需要讲的内容缩减又缩减,很多需要讲解的东西只好让学生自己去消化。教师通常采用印发“讲学稿”或“学案”等形式,在稍作点拨之后,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学习,讨论材料上的知识结构并完成相关习题。接下来,老师让每组选一名代表把习题答案读出来。众所周知,农村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很薄弱,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很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学懂“讲学稿”内容,习题部分边问边做,结果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老师提问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遍地开花,久而久之,那些被忽略的学生渐渐地对英语失去了兴趣,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
二、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
高效课堂要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习惯于“导演”角色的教师,在教改过程中仍保留着些许传统做法,把课堂结构分成固定的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规定好时间,每个时间段都为学生安排好了学习任务,学生只需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时间,整堂课都在教师无形的牵引下机械地学习。
三、课堂运用多媒体即是高效
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育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然而,由于当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所以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的误区。
1.课件取代板书。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媒体就被束之高阁,如粉笔、黑板、讲义、练习册等就几乎被打入冷宫了。
我认为,传统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无法代替的。首先,优秀的板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论的反应,具有概括性、持久性、完整性等特点。其次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增删。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因无法加到板书中而令人遗憾。另外,利用计算机虽然也能呈现板书,但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在黑板上可以整体呈现的板书,在此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呈现,这就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由于课件的画面要经常变动,用课件呈现的板书也就具有短暂性。因此,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板书的功能。
2.喧宾夺主——课件只是体现教师的“教”,而不是帮助学生“学”。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课件形式花样翻新,真可谓“有声有色”。于是,一些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无关的东西充斥于课件之中;课件制作精良,从配音到动画设计让学生赏心悦目……这种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淡化了课堂的主题,淹没了中心,主次不分,详略不当。这样的课件不仅违背了注意规律,也违背了使用教学媒体的初衷和本意。现代化媒体成了教师展示自己利用现代化媒体的高超技巧的“辅助”手段,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被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因为那些东西“有声有色”),而需要他们注意的内容由于没有“声音”与“色彩”强化,往往被忽视。结果是现代化媒体使用得精彩纷呈,而学生学到的知识却寥寥无几。
笔者认为,适当地引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在不失时机地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期,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使用。
3.“信源”滔滔不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有的教师课堂上呈现、传递信息的速度成倍提高,教学节奏加快,信息量增大,教学内容在屏幕上频繁地出没,把课堂教学变为“机器灌输”。这些教师缺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认为高效课堂就是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认为只要增大信息量、增加知识传授密度,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是,教师、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囫囵吞枣。
四、合作学习既是高效
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英语教学所必需的环节,而小组合作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语言交际,教师会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各组成员的具体任务,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达成共同的目标。在我校尝试和探索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教师们已经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一些现行的或潜在的误区:
1.小组合作形式化
(1)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热热闹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实效甚微,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优等生表现,众人旁观;(2)合作学习“变调”、“走味”,不管是什么内容和任务,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班级的课桌摆放成“方阵”状,部分学生背对老师,听课效果大打折扣;(3)小组编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基本上按自然座位安排,许多小组内缺乏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合作讨论得不到“启动”
2.合作效果甚微
第一,学生表面上都参与合作,参与面广,但是参与程度不一。讨论常常被一些好学生主宰,他们抢先说出自己的意见、看法,抢先表达出思想,使其他学习较差的同学失去了独立思考或发表意见的机会,无法参与合作学习。第二,教师布置任务不具体、不明确,造成学生学习任务不清,责任不明,教师辅导不周到,况且,学生不能做到用英语交流。第三,讨论时间把握不准。一种是时间不足,多数小组没有完成任务就被叫停,学生讨论不充分,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另一种是时间过长 ,任务少,部分学生已经失去了兴趣,无所事事或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造成纪律松散。第四,评价失当。受时间的影响,教师只能对部分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另一部分小组的讨论结果得不到展示和评价。
五、结束语
所谓“高效”是指课堂效果的“事半功倍”,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高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依据,而是依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是否都获得了发展。
一堂成功、高效的英语课,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精心的准备、设计,才能在课堂上有灵感的激发和有丰富的生成。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层层诱导,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洪成 主编 《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2.陈波 关文信 主编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
3.陈静波 主编 《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