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高效”课堂,完成预设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品味、感悟时,越俎代庖,“屏蔽”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课堂主体性难以体现。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学会等待,把握等待的时机,掌握等待的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翅,在知识的时空里自由放飞,在课堂教学中铸就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等待;应用;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笔者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为了按照课前的预设完成教学进度,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把学生引导到自己预设的问题中来,急急忙忙地往前赶。在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总是频繁“积极”地给予解释、暗示、强调和引导等“帮助”,教学节奏非常快,一个教学环节紧接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上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语文课堂看上去很热闹,学生似乎也有较大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问答的频率很高,却很少有学生凝神思考的时间。语文课热闹有余,而沉思不足。
其实很多课堂提问是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可我们老师却经常操之过急。郭元祥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对于教育的“慢”作过这样精辟的解释:“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课堂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我们呼唤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因此也要求教师教学时学会等待。
二、语文课堂中“等待”的应用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妨在这些环节上“等一等”。
1.上课铃响“等一等”:营造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前“等一等”,可在课前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的视频,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而且可以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例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上课前播放《虞美人》的乐曲;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之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乐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同时又可以缓解课前学生的疲劳,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2.课堂探究“等一等”:展开思维翅膀,独自体会感受。课堂教学固然需要“轰轰烈烈”的合作探究,也需要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深思过程,这时教师要有等待的意识,等待学生的恍然大悟,等待学生的会意颔首。
例如,在必修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起来比较的抽象,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本归纳两者的区别。
10分钟的等待使课堂看似了无生趣,但细观学生,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在书上圈圈点点,有的嘴巴里念念有词……看似没有生机的课堂,实质上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低吟浅唱,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保证了学生真实有效地读书、感悟文本的时间。果然,10分钟之后,“精彩”不断。
3.下课之前“等一等”:提纲挈领,构建和谐课堂。课堂结束“等一等”,要求学生将分散的一节课作一个梳理、总结,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复习,也是一种反思。课堂结束“等一等”,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解决课堂上所没解决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途径。
例如,下课前,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从这堂语文课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迪呢?”……学生在教师下课前的短暂等待中让思维的翅膀再次展开,但不是对刚才课堂的简单回顾,而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深化和提升。
三、语文课堂中“等待”的意义
1.等待——提供学生勤于思考的时间保障
回顾我们的课堂,我们常有这种“赶火车”的现象:如果学生思考、体验的时间稍长一些,教师常常唯恐课上不完,就急不可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学生刚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又担心学生偏离了主题,就匆忙把预设的答案“提示”给学生。其实,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盲目浇灭了那些还未点亮的思想火花,没有给学生证明自己价值的时间,扼杀了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日复一日,学生变得懒惰、麻木了,失却了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美国学者罗威做了一个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教师等待学生时间延长1—5秒,会发现以下可喜的变化:当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提高了,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少了,通过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增加了。实践证明,学生自主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绝不能牺牲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回答问题不是优生的专利,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语文课堂将上演别样的精彩。等待是提供学生勤于思考的时间保障。
2.等待——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助推器
课堂等待作为师生课堂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它不但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态度,还影响到课堂氛围、教学节奏等诸多方面。教师对课堂等待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尤其是我们在课堂上探究一些开放性的思维含量又比较高的问题时,一方面,学生对于开放性的话题往往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欲望;但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又会因教师的不等待而遭到“封杀”。我们不要投以学生急切的目光,更不要用失望乃至责备的眼神来增加学生心中的恐慌和失败感。我们要做的,是用耐心、期许和鼓励去等待。我们应该抚之以鼓励的目光,会心的微笑,期待的眼神……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的紧张感会完全消除;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拓宽变广,从而维护学生的自尊,树立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打开学生心中那扇洒满阳光的天窗。
四、结语
学会教学等待,教师会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欣喜,学生也能享受到成长的从容和学习的愉悦;学会教学等待,课堂将成为师生共享精神财富的生命历程。正如一首美妙的音乐需要有“休止符”,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乍看,“等待”中风平浪静;细品,一朵朵智慧的浪花正在这无声的等待之中悄然绽放。等待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智慧。等待,是课堂教学中隐形的翅膀;等待,铸就精彩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春晖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等待;应用;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笔者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为了按照课前的预设完成教学进度,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把学生引导到自己预设的问题中来,急急忙忙地往前赶。在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总是频繁“积极”地给予解释、暗示、强调和引导等“帮助”,教学节奏非常快,一个教学环节紧接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上没有消化知识的时间。语文课堂看上去很热闹,学生似乎也有较大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问答的频率很高,却很少有学生凝神思考的时间。语文课热闹有余,而沉思不足。
其实很多课堂提问是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可我们老师却经常操之过急。郭元祥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对于教育的“慢”作过这样精辟的解释:“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课堂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我们呼唤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因此也要求教师教学时学会等待。
二、语文课堂中“等待”的应用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妨在这些环节上“等一等”。
1.上课铃响“等一等”:营造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前“等一等”,可在课前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的视频,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而且可以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例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上课前播放《虞美人》的乐曲;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之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乐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同时又可以缓解课前学生的疲劳,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
2.课堂探究“等一等”:展开思维翅膀,独自体会感受。课堂教学固然需要“轰轰烈烈”的合作探究,也需要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深思过程,这时教师要有等待的意识,等待学生的恍然大悟,等待学生的会意颔首。
例如,在必修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起来比较的抽象,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本归纳两者的区别。
10分钟的等待使课堂看似了无生趣,但细观学生,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在书上圈圈点点,有的嘴巴里念念有词……看似没有生机的课堂,实质上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低吟浅唱,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保证了学生真实有效地读书、感悟文本的时间。果然,10分钟之后,“精彩”不断。
3.下课之前“等一等”:提纲挈领,构建和谐课堂。课堂结束“等一等”,要求学生将分散的一节课作一个梳理、总结,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复习,也是一种反思。课堂结束“等一等”,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题,解决课堂上所没解决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途径。
例如,下课前,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从这堂语文课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迪呢?”……学生在教师下课前的短暂等待中让思维的翅膀再次展开,但不是对刚才课堂的简单回顾,而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深化和提升。
三、语文课堂中“等待”的意义
1.等待——提供学生勤于思考的时间保障
回顾我们的课堂,我们常有这种“赶火车”的现象:如果学生思考、体验的时间稍长一些,教师常常唯恐课上不完,就急不可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学生刚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又担心学生偏离了主题,就匆忙把预设的答案“提示”给学生。其实,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盲目浇灭了那些还未点亮的思想火花,没有给学生证明自己价值的时间,扼杀了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日复一日,学生变得懒惰、麻木了,失却了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美国学者罗威做了一个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教师等待学生时间延长1—5秒,会发现以下可喜的变化:当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提高了,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少了,通过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增加了。实践证明,学生自主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绝不能牺牲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回答问题不是优生的专利,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语文课堂将上演别样的精彩。等待是提供学生勤于思考的时间保障。
2.等待——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助推器
课堂等待作为师生课堂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它不但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态度,还影响到课堂氛围、教学节奏等诸多方面。教师对课堂等待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尤其是我们在课堂上探究一些开放性的思维含量又比较高的问题时,一方面,学生对于开放性的话题往往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欲望;但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又会因教师的不等待而遭到“封杀”。我们不要投以学生急切的目光,更不要用失望乃至责备的眼神来增加学生心中的恐慌和失败感。我们要做的,是用耐心、期许和鼓励去等待。我们应该抚之以鼓励的目光,会心的微笑,期待的眼神……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的紧张感会完全消除;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拓宽变广,从而维护学生的自尊,树立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打开学生心中那扇洒满阳光的天窗。
四、结语
学会教学等待,教师会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欣喜,学生也能享受到成长的从容和学习的愉悦;学会教学等待,课堂将成为师生共享精神财富的生命历程。正如一首美妙的音乐需要有“休止符”,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乍看,“等待”中风平浪静;细品,一朵朵智慧的浪花正在这无声的等待之中悄然绽放。等待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智慧。等待,是课堂教学中隐形的翅膀;等待,铸就精彩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春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