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不断加剧。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相对容易获得较好工作,反之将变得更加困难。
关键词:社会资本;就业;农村青年
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影响不断加剧,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反之将更难。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进行系统性阐述。他( 1985)认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美国经济学家科尔曼( 1990)在其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对社会资本进入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他认为“社会資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而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林南在2001年发表的《社会资本一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社会资本》中,将社会资定义为“投资在社会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流动的资源。”
(二)社会资本的特征
1.功能性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以及兴起,与社会资本具有功能性有关。波茨认为对于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就是有关功能性研究。缺乏功能性的社会资本是无法成为社会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具有功能性特征。
2.工具性
布迪厄、科尔曼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观点都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工具性效应,也就意味着社会成员可以通过社会资本获得一定的回报。这表明社会资本具有工具性特点。
二、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
(一)农村青年社会资本整体相对较弱
农村青年社会资本偏弱。对于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先天不足。农村大学毕业生如果选择创业,不仅缺少家里资金支持,也缺乏人脉资源,更加无法承受创业失败的后果:如果选择就业,在人力资源存量同等条件下,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招聘社会资本更多的毕业生。大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最终往往就职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这类企业很难解决户口问题,导致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无法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和城镇居民福利,成为知识民工。正因如此,农村青年通过考取大学获得社会地位提升的难度较大。
(二)社会资本影响加剧
大学扩招后,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影响加剧。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意味着大学毕业生之问的就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由此社会资本在就业中发挥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剧,因为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社会资本运作空问的大小,当社会竞争加剧的时候,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空问会加剧。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初衷是要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大学生各方面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身份剥离”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是知识特权阶层,难以通过知识实现充分就业。对于拥有不同社会资本的家庭来说,就业结果存在明显不同,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家庭选择在企业就业,对薪酬具有较高的期待,在求职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但落实单位的可能性反而增加。就业过程中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和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的不断完善,缺乏社会资本的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进入到体制内,因为在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中,人力资本的影响力大于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因此,制度设计依然保留了知识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这也成为农村大学毕业生虽然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但家庭仍然支持他们攻读大学的原因之一。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有利于弥补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影响力大小与人力资本高低呈现相反的对应关系。当人力资本存量上升时,社会资本影响力变小;当人力资本存量下降时,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增大。如果人力资本存量在本科以下,由于拥有该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数整体较大,就业竞争程度相对比较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空间较大,发挥的影响力变大,甚至超过了人力资本发挥的影响力。反之,如果人力资本存量在本科以上,由于拥有该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数相对较小且专业性较强,就业竞争程度相对缓和,社会资本动作空问较小,发挥的影响力变小。对于社会资本较少的农村青年来说,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弥补社会资本的先天不足。没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农村青年提高社会地位可供选择的机会变小。这也就意味着,在目前情况下,读书考取大学虽然不能直接提升社会地位,但可以在提升人力资本后增加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全面推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徐晓军.论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2]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作者简介:
郭韵奇,中共益阳市委党校,湖南益阳。
关键词:社会资本;就业;农村青年
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影响不断加剧,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反之将更难。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进行系统性阐述。他( 1985)认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美国经济学家科尔曼( 1990)在其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对社会资本进入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他认为“社会資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而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林南在2001年发表的《社会资本一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社会资本》中,将社会资定义为“投资在社会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流动的资源。”
(二)社会资本的特征
1.功能性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以及兴起,与社会资本具有功能性有关。波茨认为对于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就是有关功能性研究。缺乏功能性的社会资本是无法成为社会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具有功能性特征。
2.工具性
布迪厄、科尔曼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观点都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工具性效应,也就意味着社会成员可以通过社会资本获得一定的回报。这表明社会资本具有工具性特点。
二、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
(一)农村青年社会资本整体相对较弱
农村青年社会资本偏弱。对于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家庭社会资本存量先天不足。农村大学毕业生如果选择创业,不仅缺少家里资金支持,也缺乏人脉资源,更加无法承受创业失败的后果:如果选择就业,在人力资源存量同等条件下,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招聘社会资本更多的毕业生。大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最终往往就职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这类企业很难解决户口问题,导致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无法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和城镇居民福利,成为知识民工。正因如此,农村青年通过考取大学获得社会地位提升的难度较大。
(二)社会资本影响加剧
大学扩招后,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影响加剧。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意味着大学毕业生之问的就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由此社会资本在就业中发挥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剧,因为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社会资本运作空问的大小,当社会竞争加剧的时候,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空问会加剧。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初衷是要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大学生各方面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身份剥离”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是知识特权阶层,难以通过知识实现充分就业。对于拥有不同社会资本的家庭来说,就业结果存在明显不同,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家庭选择在企业就业,对薪酬具有较高的期待,在求职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但落实单位的可能性反而增加。就业过程中家庭社会资本的影响越来越大。
然而,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和事业单位招聘制度的不断完善,缺乏社会资本的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进入到体制内,因为在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中,人力资本的影响力大于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因此,制度设计依然保留了知识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这也成为农村大学毕业生虽然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但家庭仍然支持他们攻读大学的原因之一。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有利于弥补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影响力大小与人力资本高低呈现相反的对应关系。当人力资本存量上升时,社会资本影响力变小;当人力资本存量下降时,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增大。如果人力资本存量在本科以下,由于拥有该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数整体较大,就业竞争程度相对比较激烈,社会资本运作空间较大,发挥的影响力变大,甚至超过了人力资本发挥的影响力。反之,如果人力资本存量在本科以上,由于拥有该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数相对较小且专业性较强,就业竞争程度相对缓和,社会资本动作空问较小,发挥的影响力变小。对于社会资本较少的农村青年来说,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弥补社会资本的先天不足。没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农村青年提高社会地位可供选择的机会变小。这也就意味着,在目前情况下,读书考取大学虽然不能直接提升社会地位,但可以在提升人力资本后增加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全面推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徐晓军.论社会资本的运作空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2]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作者简介:
郭韵奇,中共益阳市委党校,湖南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