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工作方法单一,出现形式化的倾向;同时,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也缺乏执著信念的支撑。所以,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要想取得突破,应多从事现实生活中的实证性研究,注意区分人们社会生活的背景、地域、族群等方面的差异,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应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精神生命
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拥有意志和内心世界,并且不满足于自然生命的保存和延续,其意识性和目的性使人的生命超越了动物的本能性,能够独立支配自己的生活,成为自为的精神性存在。精神生命是人在主观意识形态中的目的和活动,是人所独有的自由,正是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具有了人文意义和生命价值,具有了理性的意蕴和诗性的光辉。精神生命超越了人的生理、感性和有限性,追求理性的无限存在——无限和永恒。而我们所说的生命价值是人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人类意识之后获得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在生活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寻找和探索的。
一、生命价值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精髓。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关于生命价值教育的哲学思想。但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生命价值教育有不同的阐述。儒家学派提倡中庸生命思想,其中孔子提出用“德”、“仁”规范自己;道家在生命价值教育思想上强调安命,认为人的生命承结应合乎自然规律,即使遇到挫折也要顺其自然,事物的变化发展,要注意阴阳平衡,既不要逞强也不能示弱,同时还要做到知足、无欲、回归自然,最终才能成就“仁义”;禅宗生命价值教育学说既有儒家的积极人世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情怀,也有道家超脱物质生命的出世哲学,其提倡人体生命都要有“佛性”,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要用宁静的心境感受生命,顿悟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生命理性,但缺乏理论性,往往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靠理解体悟,缺少知识理论的逻辑推理。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生命价值教育在现代学者们研究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
生命价值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丰富人生和发展生命的一种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生命价值教育以生命为主线,生命既包括物质生命,如人类、动物、植物的物质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如家庭、组织机构、社会、国家、民族等;第二,生命价值教育以人文意义为立足点,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的崇高和人格的健全完整,也就是要理解人的行为、关心人的内心世界的需要,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状况,使人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第三,生命价值教育以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物质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和适应的关系,即要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整体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生命智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三、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虽从各自的角度为我们正确认识生命价值提供了有价值的尝试,但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滞后
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命价值教育研究缺乏针对性。如对大学生心理生命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的欠缺、对大学生社会生命价值教育研究薄弱、对大学生物质生命价值教育理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哲学理论重视程度偏低等。另一方面,当前的生命价值教育研究缺乏时代性。研究工作者把珍惜和珍重他人及一切生物的生命当作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的核心,忽视了每个人自身的生命价值教育特点,因此所进行的生命价值教育不能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思想实际和心理年龄。这些脱离实际的内容在当代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难以收到实效,甚至会引发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
2.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多数是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和开展相关活动,工作手段和方式相对单一,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时代性、针对性。部分教育工作者习惯居高临下,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很少考虑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无视其生命价值观、生命态度的培养;更无视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过程教育;缺少对大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也没有针对个性、品格、意志等心理情感因素进行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而仅仅依靠简单说教、单纯灌输。而这种不分对象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势必引起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教育的反感、甚至抵触。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形式化倾向,直接影响了生命价值教育的效果。
3.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缺乏执著信念的支撑
信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确立的某种理论或思想,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它是包含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的一种认识与情感完全融合的精神状态。古往今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人都是得益于他们顽强的意志,果敢的判断,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对生命执著的热爱。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往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意志薄弱或没有执著的信念。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困惑或压力,没有良好的心态接受失败的痛苦。学业或情感的压力使他们不自觉地就选择了轻生,用这种方式寻求解脱。对于学生来说,多变的现实生活需要必要的理论修养和实践体验,有限的阅历往往使他们很难扮演生活中的角色,从而导致角色缺失,他们难以从容地把握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空间距离,对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艰难过程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四、我国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
我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多从事现实生活中的实证性研究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生命价值研究,大多还是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和作概括性表述的研究。笔者认为生命价值的研究应该跨度更广,任何生命从诞生到消失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变化。人类不是独立存在的,生命价值研究是建立在一定客观基础之上的,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经过磨练获得的东西,但其表现形式不应到过去中去寻找,而应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生命价值是一种动态的结构,随着人的变化发展呈现不同的形式。如果仅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去概括,当然也能研究出一些成果,但很容易流于空洞的理念和教条,将现实的生活剥离后,理念只会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标签。从以往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其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总是存在差异,这就更要求我们对生命价值的研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通过大学生的生活行为去认识和研究。既要有典型个案的分析、也要有区域性、层次性的量化分析研究。
2.注意区分社会阶层、地域、族群等方面的差异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着一个笼统性的问题,即往往把全部大学生视为一个完全同质的整体。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因民族、习俗、知识、家庭经济环境、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分属于不同阶层的事实。例如,“90后”的人与“80后”的人的思想就存在很大差异:“90后”往往很少注重自身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但“80后”则不同,他们的言行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循规蹈矩,谨言慎行,对社会有责任感,人生态度积极,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那么针对这两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研究就不能笼统地把他们归为一类,而应该区别对待。中国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因地理环境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各少数民族因其文化同化或异化的程度不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也肯定会有差异,因此对各个地区的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研究时必须注意区分社会阶层、地域、族群等方面的差异。
3.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要有具体的方法
其实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已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例如《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作者从中国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脉络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行为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其具体方法和步骤清晰明确。一是研究中国人性格形成;二是研究中国人性格的特征;三是研究中国人生活历程及变迁的状况。
相对而言,现在的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却只是抽象的空谈,没有确立具体的规范和模式。而所谓的生命价值教育更多的是把国家领导人的思想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理论以僵硬的形式灌输给大学生,根本没有考虑如何让年青的一代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念,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这恰恰是研究生命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要科学地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并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优秀人才,可谓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精神生命
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拥有意志和内心世界,并且不满足于自然生命的保存和延续,其意识性和目的性使人的生命超越了动物的本能性,能够独立支配自己的生活,成为自为的精神性存在。精神生命是人在主观意识形态中的目的和活动,是人所独有的自由,正是有了精神生命才使人的自然生命具有了人文意义和生命价值,具有了理性的意蕴和诗性的光辉。精神生命超越了人的生理、感性和有限性,追求理性的无限存在——无限和永恒。而我们所说的生命价值是人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人类意识之后获得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在生活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寻找和探索的。
一、生命价值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精髓。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关于生命价值教育的哲学思想。但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生命价值教育有不同的阐述。儒家学派提倡中庸生命思想,其中孔子提出用“德”、“仁”规范自己;道家在生命价值教育思想上强调安命,认为人的生命承结应合乎自然规律,即使遇到挫折也要顺其自然,事物的变化发展,要注意阴阳平衡,既不要逞强也不能示弱,同时还要做到知足、无欲、回归自然,最终才能成就“仁义”;禅宗生命价值教育学说既有儒家的积极人世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情怀,也有道家超脱物质生命的出世哲学,其提倡人体生命都要有“佛性”,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要用宁静的心境感受生命,顿悟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生命理性,但缺乏理论性,往往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靠理解体悟,缺少知识理论的逻辑推理。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生命价值教育在现代学者们研究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
生命价值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丰富人生和发展生命的一种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生命价值教育以生命为主线,生命既包括物质生命,如人类、动物、植物的物质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如家庭、组织机构、社会、国家、民族等;第二,生命价值教育以人文意义为立足点,强调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的崇高和人格的健全完整,也就是要理解人的行为、关心人的内心世界的需要,特别是关心人的精神状况,使人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第三,生命价值教育以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与客观物质世界保持相互平衡和适应的关系,即要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整体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生命智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三、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虽从各自的角度为我们正确认识生命价值提供了有价值的尝试,但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滞后
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命价值教育研究缺乏针对性。如对大学生心理生命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的欠缺、对大学生社会生命价值教育研究薄弱、对大学生物质生命价值教育理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哲学理论重视程度偏低等。另一方面,当前的生命价值教育研究缺乏时代性。研究工作者把珍惜和珍重他人及一切生物的生命当作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研究的核心,忽视了每个人自身的生命价值教育特点,因此所进行的生命价值教育不能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思想实际和心理年龄。这些脱离实际的内容在当代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难以收到实效,甚至会引发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
2.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多数是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和开展相关活动,工作手段和方式相对单一,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时代性、针对性。部分教育工作者习惯居高临下,从社会需要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很少考虑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无视其生命价值观、生命态度的培养;更无视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过程教育;缺少对大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也没有针对个性、品格、意志等心理情感因素进行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而仅仅依靠简单说教、单纯灌输。而这种不分对象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势必引起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教育的反感、甚至抵触。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形式化倾向,直接影响了生命价值教育的效果。
3.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缺乏执著信念的支撑
信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确立的某种理论或思想,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它是包含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的一种认识与情感完全融合的精神状态。古往今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人都是得益于他们顽强的意志,果敢的判断,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对生命执著的热爱。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往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意志薄弱或没有执著的信念。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困惑或压力,没有良好的心态接受失败的痛苦。学业或情感的压力使他们不自觉地就选择了轻生,用这种方式寻求解脱。对于学生来说,多变的现实生活需要必要的理论修养和实践体验,有限的阅历往往使他们很难扮演生活中的角色,从而导致角色缺失,他们难以从容地把握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的空间距离,对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艰难过程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四、我国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
我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多从事现实生活中的实证性研究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生命价值研究,大多还是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和作概括性表述的研究。笔者认为生命价值的研究应该跨度更广,任何生命从诞生到消失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变化。人类不是独立存在的,生命价值研究是建立在一定客观基础之上的,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经过磨练获得的东西,但其表现形式不应到过去中去寻找,而应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生命价值是一种动态的结构,随着人的变化发展呈现不同的形式。如果仅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去概括,当然也能研究出一些成果,但很容易流于空洞的理念和教条,将现实的生活剥离后,理念只会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标签。从以往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其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总是存在差异,这就更要求我们对生命价值的研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通过大学生的生活行为去认识和研究。既要有典型个案的分析、也要有区域性、层次性的量化分析研究。
2.注意区分社会阶层、地域、族群等方面的差异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存在着一个笼统性的问题,即往往把全部大学生视为一个完全同质的整体。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因民族、习俗、知识、家庭经济环境、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分属于不同阶层的事实。例如,“90后”的人与“80后”的人的思想就存在很大差异:“90后”往往很少注重自身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但“80后”则不同,他们的言行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循规蹈矩,谨言慎行,对社会有责任感,人生态度积极,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那么针对这两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研究就不能笼统地把他们归为一类,而应该区别对待。中国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因地理环境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各少数民族因其文化同化或异化的程度不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也肯定会有差异,因此对各个地区的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研究时必须注意区分社会阶层、地域、族群等方面的差异。
3.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要有具体的方法
其实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已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例如《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作者从中国人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脉络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行为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其具体方法和步骤清晰明确。一是研究中国人性格形成;二是研究中国人性格的特征;三是研究中国人生活历程及变迁的状况。
相对而言,现在的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却只是抽象的空谈,没有确立具体的规范和模式。而所谓的生命价值教育更多的是把国家领导人的思想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理论以僵硬的形式灌输给大学生,根本没有考虑如何让年青的一代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念,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这恰恰是研究生命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要科学地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并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优秀人才,可谓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