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个案为例探讨案例教学的有性问题。要使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精选案例,让学生有话可说;必须精心组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将案例上升到理论高度,说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有热性
案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将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能使深奥枯燥的原理变得简单,容易为学生理解,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教学效果。以下从案例教学的个案出发,探讨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从2004年5月起,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电子邮件有了书信往来。这则案例来自于龙应台与其儿子安德烈的一次对话。
有一天,他对母亲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龙应台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我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位,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讨论:(1)你有没有像龙应台儿子安德烈一样,认为自己是平庸的?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平庸?
一、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现将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1.我不平庸
平庸就是无能,平庸意味着对社会没有贡献,我是成功的,我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加成功。
2.我想平庸但不能平庸
我是个男生,我也想做一个平庸的人,过平平常常的生活,但是将来我有女朋友了要我买房,要我养家,家庭压力与社会压力不允许我做一个平庸的人。
3.安于平庸
每个人要正视自己,确定符合自身的目标。一个平庸的人追求成功必然得不偿失。龟兔赛跑的乌龟的做法不值得肯定。乌龟很卖力地向塔顶这一最高目标爬去,当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上到塔顶时,它是成功了但由于精疲力竭不幸牺牲了。
4.什么叫平庸?什么叫成功
讨论成功与平庸首先必须回答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平庸。而对于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我为自己设定了每个阶段的目标,如一场考试、一场面试等,如果我达到了这些阶段性目标,我就应该是成功的,而不是平庸的。只要努力去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就是成功,那就谈不上平庸。
二、教师总结,两种取向
概括起来,这场讨论涉及以下问题:什么是平庸与成功?我们如何看待平庸?不成功是否意味着平庸?或平庸意味着不成功?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成功与平庸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这里仅概括成就取向与安适取向及其选择。
1.必须明确自身的目标
平庸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感觉,一种不成功甚至失败的感觉,平庸与成功相对。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如果你在意的是心灵的安适,就谈不上平庸。
龙应台举例说,设想在一个跑道上,6-A正在跑5000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5000米的人不会因为看见跑百米的人而全身紧张、满面通红,不会心里颤抖,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5000米的。而那散步的人,不会因为跑5000米的人气喘吁吁跑过来而感到恐惧,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如果你做那个散步的人,不必与那个跑百米和5000米的人比,也就不会有平庸的问题,甚至你还具有他们所不具有的人格特征呢,如气定神闲、温和内敛、沉静谦逊等。
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平庸与否主要看你把目标设在哪个轨道上。只有明确了目标,即使平庸,也会快乐。而一味跟别人比,只能产生不成功感,失落痛苦。
2.如果做自己喜欢做的,平庸也是有意义的
龙应台在答读者问中指出:“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也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她还写信告诉儿子:“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而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却是‘平庸’的。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3.成就取向与安适取向并不能互相取代
在现实中,成就取向占绝对优势,压得你忘了内心的追求,或不敢有内心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成就取向就是合理的,安适取向就是不合理的。同样,内心的安适取向并不意味着不要努力,努力未必能达到成就取向,但可以增加选择的权利,正如龙应台对儿子的告诫:“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三、上升到理论高度
案例讨论必须上升到理论高度,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述案例讨论并不是一个简单讨论平庸与否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理论。做一个类比,就好比那英《雾里看花》中的“那双慧眼”,通过这双慧眼,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通过这双慧眼,期望把这个世界看得明白,把人生看得清楚,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与目标。这种“自由发展”要求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地发展”,人的个性丰富的差异性对于人具有重要意义,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应该满足这些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允许差异,尊重差异,使我们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这既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也是我们一步步地趋向的实践过程。
1.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
人的一切取决于人的生存,也就是说人必须活着,但是当我们接受外在评判标准的评判时,如果我们不能满足这样的标准(如对男生有房有车无房贷的标准),我们就会有挫折感、不成功感甚至失败感。如果这一标准成为评判我们的唯一标准,我们就会产生无意义感、无价值感,这样的感觉往往会使人们放弃存在。我们都知道,大学生自杀有很多原因,但是极端的自卑感、无用感、无意义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至关重要,思政课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袁贵仁语)。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比较了中西高等教育后指出,“专业知识没有什么了不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将越来越快,也许到学生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了,学生在一个学校里感受到、 经受到的气氛,那才是会让他终身受益的东西。教了他怎么做人,教了他怎么思考问题,将来他就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这才是学生需要从大学学到的。”
四、案例教学的效果
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让他们不只了解结论,而是了解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加深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把握与理解。案例讨论的教学途径起到以下作用。
1.有助于学生认清问题,理清思路,了解他人想法
对学生们来说,通过案例讨论可以倾听内心、了解自身,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周围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与共鸣。一位学生说:“我本人比较欣赏老师的这种讲课方式,能够把知识贯穿于实际的种种事例、现象中,通过对其分析引发我们自身的思考。”还有一位学生总结说:“在上课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收获颇多,对于某一现象和观点,可以听到学生们很多的不同看法,可以拓展T自己的思维。有时发现自己的看法是很片面的,希望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融人课堂讨论。”
在笔者于2009年1月展开的一项调查中,。认为通过课堂讨论能认清一些问题的有262人次,占34%;认为能理清自己思路的219人次,占28%;了解他人想法的291人次,占38%(见图1)。
对于“是否需要增加课堂讨论”的问题,认为需要增加的109人,占25%,适中的325人,占74%,需要减少的5人,占1%(见图2)。
2.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据校教务处网上测评显示,2008年、2009年学生测评平均分在90分以上,7个教学班中有6个班都在90分以上。
在调查中认为收获较大的有255人,占58%,认为有一些收获的189人,占42%,认为没有收获的2人(见图3)。在调查中认为通过马克思主义概论课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的有317人次,占37%。有学生说:“您的课程对我的身心健康成长很有帮助,给了我不少人生的启迪。”还有学生说:“我觉得您一些对人生的见解、感悟对我很有帮助,每次都能让我更有自信地面对人生,使我变得比以前更为积极。”
五、结论
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以下因素。
(1)精选案例。案例要让学生有话可讲,能够讨论,有思考的深度。从案例引出理论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有69%的学生认为案例能说明问题,但还有30%的学生认为有些能说明问题,有些则不能。所以选择案例一定要精心,不光要生动有趣,还要能佐证理论。
(2)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是受学生们欢迎的一个教学环节,但从设置问题到展开讨论的整个过程都必须精心组织,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据笔者的观察,通常参与课堂讨论多的学生往往上课出勤和听课认真程度都比较高,所以如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也是提高课堂出勤率与听课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分析总结。对于学生们的发言必须进行归纳总结,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适当的引导。
(4)上升到理论高度,说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意义。必须能够证明理论,不能为案例而案例,否则就失去案例讨论本身的意义了。
(5)言传身教。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不仅要向学生传输理论,还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的困惑,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一位学生说:“……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收获最大的是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您的为人很随和,而且感觉您每天的心情都很好。很多时候我认为老师每天都重复上着相同的课,很乏味,但我觉得您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很羡慕您。一个老师的品质和态度能影响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07-208.
[2]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N],学习时报,2008-0617.
[3]刘华蓉,火把·钢琴·大观园——听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谈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05-13.
关键词:案例教学;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有热性
案例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将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能使深奥枯燥的原理变得简单,容易为学生理解,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教学效果。以下从案例教学的个案出发,探讨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从2004年5月起,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电子邮件有了书信往来。这则案例来自于龙应台与其儿子安德烈的一次对话。
有一天,他对母亲说:“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龙应台说:“‘平庸’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们俩都有博士学位。我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位,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
讨论:(1)你有没有像龙应台儿子安德烈一样,认为自己是平庸的?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平庸?
一、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现将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1.我不平庸
平庸就是无能,平庸意味着对社会没有贡献,我是成功的,我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加成功。
2.我想平庸但不能平庸
我是个男生,我也想做一个平庸的人,过平平常常的生活,但是将来我有女朋友了要我买房,要我养家,家庭压力与社会压力不允许我做一个平庸的人。
3.安于平庸
每个人要正视自己,确定符合自身的目标。一个平庸的人追求成功必然得不偿失。龟兔赛跑的乌龟的做法不值得肯定。乌龟很卖力地向塔顶这一最高目标爬去,当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上到塔顶时,它是成功了但由于精疲力竭不幸牺牲了。
4.什么叫平庸?什么叫成功
讨论成功与平庸首先必须回答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平庸。而对于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我为自己设定了每个阶段的目标,如一场考试、一场面试等,如果我达到了这些阶段性目标,我就应该是成功的,而不是平庸的。只要努力去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就是成功,那就谈不上平庸。
二、教师总结,两种取向
概括起来,这场讨论涉及以下问题:什么是平庸与成功?我们如何看待平庸?不成功是否意味着平庸?或平庸意味着不成功?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成功与平庸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这里仅概括成就取向与安适取向及其选择。
1.必须明确自身的目标
平庸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感觉,一种不成功甚至失败的感觉,平庸与成功相对。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如果你在意的是心灵的安适,就谈不上平庸。
龙应台举例说,设想在一个跑道上,6-A正在跑5000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5000米的人不会因为看见跑百米的人而全身紧张、满面通红,不会心里颤抖,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5000米的。而那散步的人,不会因为跑5000米的人气喘吁吁跑过来而感到恐惧,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如果你做那个散步的人,不必与那个跑百米和5000米的人比,也就不会有平庸的问题,甚至你还具有他们所不具有的人格特征呢,如气定神闲、温和内敛、沉静谦逊等。
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平庸与否主要看你把目标设在哪个轨道上。只有明确了目标,即使平庸,也会快乐。而一味跟别人比,只能产生不成功感,失落痛苦。
2.如果做自己喜欢做的,平庸也是有意义的
龙应台在答读者问中指出:“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也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她还写信告诉儿子:“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而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却是‘平庸’的。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3.成就取向与安适取向并不能互相取代
在现实中,成就取向占绝对优势,压得你忘了内心的追求,或不敢有内心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成就取向就是合理的,安适取向就是不合理的。同样,内心的安适取向并不意味着不要努力,努力未必能达到成就取向,但可以增加选择的权利,正如龙应台对儿子的告诫:“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三、上升到理论高度
案例讨论必须上升到理论高度,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述案例讨论并不是一个简单讨论平庸与否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理论。做一个类比,就好比那英《雾里看花》中的“那双慧眼”,通过这双慧眼,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通过这双慧眼,期望把这个世界看得明白,把人生看得清楚,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与目标。这种“自由发展”要求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地发展”,人的个性丰富的差异性对于人具有重要意义,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应该满足这些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允许差异,尊重差异,使我们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这既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也是我们一步步地趋向的实践过程。
1.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
人的一切取决于人的生存,也就是说人必须活着,但是当我们接受外在评判标准的评判时,如果我们不能满足这样的标准(如对男生有房有车无房贷的标准),我们就会有挫折感、不成功感甚至失败感。如果这一标准成为评判我们的唯一标准,我们就会产生无意义感、无价值感,这样的感觉往往会使人们放弃存在。我们都知道,大学生自杀有很多原因,但是极端的自卑感、无用感、无意义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至关重要,思政课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袁贵仁语)。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比较了中西高等教育后指出,“专业知识没有什么了不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将越来越快,也许到学生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了,学生在一个学校里感受到、 经受到的气氛,那才是会让他终身受益的东西。教了他怎么做人,教了他怎么思考问题,将来他就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这才是学生需要从大学学到的。”
四、案例教学的效果
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让他们不只了解结论,而是了解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加深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把握与理解。案例讨论的教学途径起到以下作用。
1.有助于学生认清问题,理清思路,了解他人想法
对学生们来说,通过案例讨论可以倾听内心、了解自身,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周围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与共鸣。一位学生说:“我本人比较欣赏老师的这种讲课方式,能够把知识贯穿于实际的种种事例、现象中,通过对其分析引发我们自身的思考。”还有一位学生总结说:“在上课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收获颇多,对于某一现象和观点,可以听到学生们很多的不同看法,可以拓展T自己的思维。有时发现自己的看法是很片面的,希望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融人课堂讨论。”
在笔者于2009年1月展开的一项调查中,。认为通过课堂讨论能认清一些问题的有262人次,占34%;认为能理清自己思路的219人次,占28%;了解他人想法的291人次,占38%(见图1)。
对于“是否需要增加课堂讨论”的问题,认为需要增加的109人,占25%,适中的325人,占74%,需要减少的5人,占1%(见图2)。
2.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据校教务处网上测评显示,2008年、2009年学生测评平均分在90分以上,7个教学班中有6个班都在90分以上。
在调查中认为收获较大的有255人,占58%,认为有一些收获的189人,占42%,认为没有收获的2人(见图3)。在调查中认为通过马克思主义概论课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的有317人次,占37%。有学生说:“您的课程对我的身心健康成长很有帮助,给了我不少人生的启迪。”还有学生说:“我觉得您一些对人生的见解、感悟对我很有帮助,每次都能让我更有自信地面对人生,使我变得比以前更为积极。”
五、结论
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以下因素。
(1)精选案例。案例要让学生有话可讲,能够讨论,有思考的深度。从案例引出理论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有69%的学生认为案例能说明问题,但还有30%的学生认为有些能说明问题,有些则不能。所以选择案例一定要精心,不光要生动有趣,还要能佐证理论。
(2)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是受学生们欢迎的一个教学环节,但从设置问题到展开讨论的整个过程都必须精心组织,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据笔者的观察,通常参与课堂讨论多的学生往往上课出勤和听课认真程度都比较高,所以如何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也是提高课堂出勤率与听课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分析总结。对于学生们的发言必须进行归纳总结,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适当的引导。
(4)上升到理论高度,说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意义。必须能够证明理论,不能为案例而案例,否则就失去案例讨论本身的意义了。
(5)言传身教。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不仅要向学生传输理论,还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的困惑,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一位学生说:“……在整个学期的学习中,我收获最大的是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您的为人很随和,而且感觉您每天的心情都很好。很多时候我认为老师每天都重复上着相同的课,很乏味,但我觉得您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很羡慕您。一个老师的品质和态度能影响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龙应台,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07-208.
[2]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N],学习时报,2008-0617.
[3]刘华蓉,火把·钢琴·大观园——听中科院院士杨福家谈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