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山里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上半年,我上小学六年级,7月就要考初中了。
  5月下旬是铲头遍地的时候。星期天,父亲因事不能和我一块儿去山里,问我自己能不能去,我说能去。我随摆渡社员的船过了辉发河,走了一段路,就来到了山里。
  玉米苗都长一拃多高了,田垄上长出了一些小草,真的该铲了。我把装干粮的兜子挂在树上,站了一会儿就铲了起来。没有别人,一个人干活没意思,不一会儿就觉得有点累了。但我没休息,把锄头杵在地上稍微站了一会儿就又铲起来。铲到第四条垄时,我累了,真的累了。于是我就休息。
  我来到地头的树林边,把锄头放下,坐在锄把上。虽然锄把硌屁股我也那样坐着。我的眼睛四下逡巡。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是玉米苗。它们多可爱啊,好像快要长大的孩子;一阵小风吹过,它们仿佛学校下课后在操场上玩耍的一、二年级的孩子摇晃着小手。看着它们,我在心里说,你们快快长大长壮,结出金黄金黄大大的棒子。想着用那玉米磨出的玉米面做成的大饼子,暄腾腾的,咬上一口,该多香啊!
  我的目光离开玉米苗,看见不远处的草丛上有一只不大的黄色的蝴蝶悠闲自在地飞。它的身体那么轻,一点声息都没有。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有时候停留在草尖上。这时我想,可能它也像我一样累了在休息。我又想,蝴蝶吃什么?它一定不会像我一样饿肚子吧?
  我把目光从草丛上移开,看那边的山。远望,那山连绵不绝,高高低低,仿佛在电影上看到涨潮时海中的波涛。近看,我高兴了。那边的山坡上有一个人,也像我一样在为庄稼锄草。看那个头,是个大人。他手握锄头,用力地铲着。他还没累,或者是刚刚休息过。我在心里说,在这寂静的大山之中,像我和他一样为庄稼锄草的人肯定不少。人们为了吃饱肚子,都在这样苦累啊!
  我抬起头看天,天空是那样辽阔旷远,没有边际。在离我不远的天上飘浮着两朵白云,它们真白,白得像两团棉花。它们那样亲密,像两个亲兄弟,又像两个亲姐妹。手牵着手,轻轻地漫步,徜徉在蔚蓝的苍穹。我想,它们那样多好啊,没有饥饿,没有忧愁,悠然自得。
  我正在看云,忽然,有咕咕、咕咕的声音敲击我的耳鼓。我循声望去,那声音是从那边的树林里传来的。常来山里,我当然知道这是布谷鸟在叫。每年的春天和初夏,只要来到山里都会听到它这样好听的叫声。我要感谢布谷鸟,在我孤单又劳累的时候,它的叫声仿佛一首旋律优美的歌谣,让我暂时忘却了饥饿,忘却了烦恼。
  布谷鸟叫了几声之后就不叫了,歇息了。这时,我隐约听见了又一种声音,很轻很轻,很细很细,哗哗、哗哗。侧耳细听,原来是山坡下那条小溪潺潺的流水声。这山里太寂静了,寂静得让我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声音也像布谷鸟的叫声一样,那么好听,仿佛又一首好听的歌谣。
  看到听到这些,我高兴了,忽然想起上学期寒假里读过的战士作家高玉宝写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我真的恨地主周扒皮。长工们那样不辞劳苦地为他干活,他还残酷地剥削他们。为了使长工们早下地,不等拂晓他就去装鸡叫。我还想起也是那时读过的吴运铎写的长篇小说《把一切献给党》。那也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写的。他为了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早日打败敌人,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试制武器,导致身体多处伤残。但他身残志坚,仍然忘我地工作,被人们称为“中国的保尔”。
  这两部小说写得多么好啊!我真的佩服和羡慕两位作家。两部小说的阅读,使我爱上了文学。以我的学习成绩,我觉得自己肯定能考上初中。以后再考高中考大学,将来也当作家,也能写出像他们那样的好作品。
  想起了高玉宝,想起了吴运铎,我也想我自己。父母生养了我们七个子女,本来生活就困难,偏偏又来了自然灾害,让我们忍饥挨饿。人生真的不容易。可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坎坷吧。进而我还想,共产党和毛主席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打败貌似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也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克服眼下的困难,战胜饥饿,迎来美好的明天。
  鋤把太硌屁股了,休息有一会儿了,该铲地了,我站了起来。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火车上,她睡着了,我把衣服轻轻地盖在她身上。看着她慈祥安静的面容,皱纹未深,青丝未白,我忽然想把她搂在怀里,像疼爱我的孩子一样疼爱她,带她买好吃的,陪她看电影,哄她开心,她样样都肯听我的安排。忽然,她就睁开了眼睛,示意我不要脱下衣服,她不冷。  醒来的妈妈,又变成我的王,她再不需要我的照顾,就连我去售票点取票时,她也要紧跟着我。她接过我手里提着的所有东西,往我跟前挤,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屏幕。她说要
期刊
年前母亲生了一场病。  母亲从没有住过院,这一次住了半个多月。头一个星期,母亲基本上糊糊涂涂,搞不清东西南北,身在何处。急性肠胃炎引发高烧,侄儿背着母亲半夜看急诊。母亲一直坚信她是穿着皮鞋到医院的,怪我们弄丢了她那双非常合脚的皮鞋,为此,父亲专门从家里拿来皮鞋让她看到,才放下心来。母亲舍不得扔东西,不管是旧物还是剩饭菜。  前年父亲生病,从濮阳转到郑州,做了两个大手术。我陪护的时候上街买东西,一个
期刊
母亲生于上世纪初,母亲说她只上过一天学,没学过“老”字,不会写“老”字,更不用说知道“老”字的含义。  不知道是啥原因,母亲一生说话用得最多的偏偏是这个“老”字,用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在喊叫人名字时。我在姊妹六个中排行老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在第一次记忆中,我和村里孩子出去玩,母亲饭做好了,看我没回来,就到村子找我,边找边拉着长长的话腔喊:“老——生!在哪里?快回来吃饭!”  当时我还小,也不在
期刊
父亲是个老兵,随大部队转业后扎根新疆兵团,对执行上级的命令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决。可是为了我,这个家里的“老幺”,父亲却有几次违背了自己的原则。  记得,1979年的秋天,我们刚从南台子煤矿整体搬迁回到团里的第一年,勤劳的军垦战士(当然也有尚未平反的“劳改犯”)很快就在一片戈壁滩上站稳了脚跟,把个曾经遍地风沙的荒芜之地侍弄得风生水起,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秋天到了,我跟着父亲去看场。说是晒场,其实就是在
期刊
2002年,我在西安渭水河畔的一所小型国际学校给韩国学生教汉语。当时有两个汉语班,而元章焄就是我负责的汉语班里的韩国学生。  我们第一次的见面并不美丽。我初到班里时,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其他学生都在看,在听,有的还在笑,在闹,可他却一直埋头趴在桌子上,以“海拔”最低的姿态宣告着不一样的 “存在”,仿佛周围的世界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课间,我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走到他跟前。我试图叫醒他,用关切的话语,用
期刊
十二生肖轮来狗年了!  我想起了大巴山乡村一带关于狗的俗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喂好一头猪容易,养好一条看家狗难……  在家乡一带,百姓谈到自己的儿女时,相互夸奖自己儿女们的口头禅: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作为互相表扬鼓励教育子女的谚语。孩子们和狗并列称呼,说明在乡村狗和孩子都十分重要。乡村的人们特别呵护孩子,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养儿防老,日后孩子们会孝敬报恩。
期刊
在我生活的江汉平原,腊嘎菜的确不是什么稀奇物,可能是因为它的贱生贱长,但我要说,腊嘎菜,是最具乡土意味的一种野菜。  野菜自有野菜的野法。你瞧,腊嘎菜的叶子虽然不大,却疏密有致地长满了毛亮亮的刺,叶子的两边皆为巨齿,好像要防着什么似的。关键是那个绿,绿得有深度,绿得有质感,那种娴静,那种淡定,往往在第一时间抓住你注视的目光。嘎菜,还有一长串的别名,什么芥、大芥、皱叶芥、黄芥、雪里蕻、冲菜、霜不老,
期刊
今年秋末的一个黄昏,夕阳斜照,秋蝉幽鸣。我抛却一切繁事,在公园里漫步,想解一解闷感。忽然一片枫叶在我眼前飘落,我双目一愣,拾起那片枫叶,久久不愿丢下,这不就是那片枫叶吗?  24年前,张家界风景区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时期,我受县政府的委派,出任索溪开发小组组长。索溪,是张家界的腹地,它像一个巨大盆景,将整个奇山异水都浓缩在一起集中展现出来。当考察初告一段时,湖南画报社计划拍摄一本索溪山水画册,可是摄
期刊
我七岁那年,村子里发生了一桩大事,麻叔家的大门被摘。我说的是摘,而非砸。像摘辣椒摘茄子一样,被摘了去。  摘大门的是邻村的四疯子,他有备而来,拉了架子车,麻叔蹴在一边,由着四疯子摘门。麻婶疯了样阻挡,没用。四疯子把灰泡泡的两扇门扔在架子车上,头也不回地拉走。车胎吃上了劲,瘪了一半,门扇有分量。  麻叔推牌九,把大门输了。抢天呼地的哭闹声,从黑洞洞的门豁里冲出,麻婶尖锐,麻叔沉闷,倒像是没有伴奏的二
期刊
邻居姓屈,名金玉。四十八岁,比我小几岁,我称他老屈。老屈一米七五的个子,脑门秃光,背微驼,脸色红润,不论和谁说话,脸上总带一丝笑意。认识他是在2006年冬季。那一年,我在县城金牛家园买了一套房子,是顶层六楼,老屈住一楼。因为我天天从他一楼门前经过,很快我们就相识了。真正和他打交道是我刚上楼时,花了十多万元,费心尽力装修好房子,人还未搬进去。结果那天晚上一点多钟,有人打电话告知我,说我家新楼暖气管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