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syysy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级别要求及如何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从而强化危险意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疾控中心 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 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9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33-0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同时保证实验活动的科学性及被试因子免受污染。作为基层疾控实验室,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认为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知的危险因子越来越多,要求我们实验室必须强化危险意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和控制。
  1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1.1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其中第四类危害程度最低,第一类危害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将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程度分Ⅳ级,由Ⅳ级向Ⅰ级递减,即Ⅳ级危险程度最高,Ⅰ级危害程度最低。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1.2 基层疾控实验室的微生物:根据卫生部组织制订的《人间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内容,基层疾控实验室主要是病毒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和细菌的样本检测均须在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内操作。也就是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基层疾控所必须配建的。
  2 目前基层生物安全实验室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由于部分实验室修建时期较早,近年来所开展的检测项目又不断增加,导致各类实验共用一间实验室或者实验室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分等生物安全隐患的产生。
  2.2 实验室内的硬件设施的缺乏,部分实验室没有配备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和一些基本的消防设备。
  2.3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各项制度规范缺失。
  2.4 基层实验室人员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对实验室生物危害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生物安全上岗培训或者安全培训仅限于理论,缺乏实践技能的操作考核。少数实验室人员不会正规操作仪器设备。实验室人员没有按照实验室的管理条例执行。没有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5 缺乏安全管理小组的有效监督管理。
  3 要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从2003年的SARS疫情到现在的甲型HINl流感,国内从专家到学者乃至百姓都认识到了我国疾控系统建设在生物安全领域的不足,特别是基层疾控机构病源微生物实验室的建立上,一定要按照统一的标准与相应的硬件设备要求,建立一个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这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必备条件。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条例等,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按照这些标准谈一下建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关键要点和注意事项。
  3.1 从资金上争取。由于基层疾控中心经费非常紧张,同时也不具备在P3实验室内进行操作的实验技术与业务内容,因此应以建设合理的P2和P1实验室为主。
  3.2 实验区域要按生物安全的要求设计。实验室的地点应选择离开建筑物内的行走区,禁止能够随便进入实验室,进入通道后要经过两道门才能进入实验室,门可自动关闭,有发光标志。进入第一道门后为一个更衣室,有条件的可设一个喷淋室。工作人员可以在此更换防护服、戴手套,必要时要戴呼吸和面部保护措施,然后通过第二道门进入缓冲间(半污染区)。
  3.3 实验区域按生物安全要求分区。按要求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在此区域要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前处理、实验准备、实验消毒后废弃物的打包处理等工作,在此区域内应安装全自动洗手池,理化板实验台,高压消毒器和冰箱等。进入污染区后,在此区内将进行具有生物污染的实验操作,因此比较重要,最主要的是做好空气消毒与配备生物安全柜,低温冰箱、自动洗手池、排风管道等。此区内的常用实验用品不可以拿出此区与其它实验混合使用。
  3.4 实验室装修及用品严格按生物安全要求执行。所有实验室内的墙面、地面、天花板表面应光滑防水,接缝密封完好无硬角、死角,材料耐各种化学试剂和消毒剂腐蚀且易于清洗消毒。实验台稳重,表面要用实心理化板。整体空间布局合理便于工作与清扫。污染区要设有物流窗口,而物流窗口所对应外面的物流通道与进入实验室的人流通道分开,实验标本取送可通过物流窗口进行。实验室设备要齐全符合P2级实验室的设备配备要求,主要包括生物安全柜,离心机、高压灭菌锅、低温冰箱、自动洗手池与感应水龙头,眼睛冲洗装置和一些常用的实验用品等都要齐全。
  3.5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3.5.1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目的是对所有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环节进行有效连续的控制。使所有人员在生物安全体系下明确责任,规范工作,防止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   3.5.2 实验室消毒及废弃物处置是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内仪器要定期清洁,在维护或修理实验设备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工作台和仪器表面用75%乙醇擦拭消毒。高危险的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运送至医疗垃圾存放点,一次性手套、工作服经紫外线照射1小时后装入废弃物塑料袋中,运送至医疗垃圾存放点。实验室污水要经无害处理以后排放,实验室运送出的废弃物塑料袋外要有安全警示标志,废物转运、交接记录要保存三年。废物运送人员要有防护用品。
  3.6 实验人员要具备熟练的安全操作技术。实验人员要经过严格的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所有工作人员要熟悉工作环境,熟悉所处理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实验中的主要危害来自感染性物质经气溶胶途径传播和皮肤黏膜沾染感染物质,所以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实验人员要了解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相关处理程序。要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并且定期进行演习,开展定期培训。人为意外事故或违规操作而造成的实验室感染事件,可以通过生物安全知识的掌握、防护技术的加强、安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标准的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且对于防止基层实验室感染的发生十分有效。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制度保障
  加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可以保障实验室的合理布局和硬件设施的齐全。但只有硬件设施是不够的,严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熟练的实验室安全操作技术同等重要。结合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内部管理,全体员工都要关注操作中的细微环节,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而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5 加强业务人员生物安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有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的工作人员都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做到真正了解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的生长传染特性,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等,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与业务分工分组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安全培训,以争取主动防御,使工作过程中有效防止病原体的扩散与自身感染。
  5.1 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培训过程中,要加强生物安全理念的培养与灌输,引起上下的共同重视而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而在工作中始终将生物安全放在首位。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国家颁布的条例法规为主线,结合各种专业规范和安全手册,有计划的进行培训。
  5.2 通过业务培训加强生物安全意识。通过加强业务学习,让专业人员更多的了解实验室内菌(毒)种的暴露对自己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科班技术人员,工作作风严谨,事业心强,高级职称的老专家要经常培养年轻的、经验少的技术人员,新进人员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方可独立工作。
  5.2.1 对于意外事故要能够提供包括紧急救助或专业性保健治疗的措施,足以应付紧急情况。
  5.2.2 实验室事故处理: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具体措施必须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有关专家和领导汇报,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度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册WHO2004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要求,GB19489-2008
  [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第2版
  [3] 王庆梅.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装备[J].中国医学装备,2010,7(2):37—3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受血清分离胶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50例健康体检者,将其随机平分两组,观察组应用分离胶真空管抽血,对照组应用常规抽血法,对两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经过检验,两组血液标本Cr等常规27项生化指标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学发光项目如TSH、CA-199、CpS等的检验结果跟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临床药学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学的工作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医院临床药学工作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临床药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以及考核形式等,从而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提高医院临床药学的工作效率,促进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医院临床药学 工作模式 方法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93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针对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尿液检验方式,并对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尿液检验 结果 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83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21-02  尿液检查是临床中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室检验项目,而准确的尿液检验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血尿酸水平的关系,为脂肪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体检B超检出的213例脂肪肝患者及10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进行血脂、血尿酸测定,并采用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脂肪肝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420μmol/L为血尿酸升高。 
期刊
摘要:现阶段,卫生事业单位能否得到充分发展与两个方面密切相关,一是科学技术,而是综合能力竞争力,卫生事业若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不得不重视对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本研究针对这一点,对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展开研究。  关键词:卫生事业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策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0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
期刊
摘要: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中心,将企业管理分为财务、客户、学习发展和内部流程四个部分,通过分别对这四个部分的绩效管理,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对于实现企业的远景目标具有很大作用。本文对平衡计分卡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还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在医院绩效管理中的作用与实现条件,最后根据现阶段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医院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的实现步骤。  关键词:绩效管理 医院管理
期刊
摘要:临床用药电子监察系统是一种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建立的临床用药监督、评价体系。它可以通过对用药数据的统计、公示,实现对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的追踪监控及前瞻性干预。医院通过建立该系统,可实现对医生用药的规范化管理,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行为及时进行干预,进而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  关键词:临床用药 监察系统 不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671-8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操作中护士洗手的效果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操作中护士快速手消毒液使用率为活动主题。对病区护士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工作中手消毒液使用率低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经过品管圈6个月的良性干预,医护对快速手消毒液的使用率有显著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规范临床护理工作,规范洗手,从而有
期刊
摘要:外科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都是医院易感染的科室,特别是外科手术室,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可明显降低手术感染率,提高手术室质量,保证手术安全。多年来,我们通过严格的环节管理和感染控制,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和无菌切口感染率。现浅谈如下。  关键词:手术室 医院感染 控制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0
期刊
摘要:目的:随着口腔私人诊所的普及、牙科正畸技术的广泛应用,口腔科诊疗后器械的规范化管理当成为预防疾病感染的重要举措。方法:通过对口腔科错综复杂的诊疗器械进行分类、精细化处理,确保清洗、消毒效果。结论:保障灭菌质量,防止因器械处理不当造成疾病感染。  关键词:清洗 消毒 交叉感染 灭菌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03  【中图分类号】R-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