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智力品质的发展。它作为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也逐渐走入了课堂教学中,并扮演着不寻常的角色。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有80%以上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只是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存在,使其失去了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强大功能,甚至于走入了合作学习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误区及思考
一、合作学习的误区分析
(一)为合作而合作,让合作失去了本质
合作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让不同的人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当前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徒有其形,完全偏离了合作的本质。如有位教师为了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合作环节费尽了心思。在试教环节,一位老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这堂课中为什么要组织小组合作?不合作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该教师是这样回答的:“现在不管什么级别的公开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如果我没有这个环节,别人会不会说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不到位呢?”这个回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在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吗?这种为了合作而开展的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收集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有90%以上的课堂教学中都有合作学习。但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他们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本身就适合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而反观我们的研讨课,基本上没有合作的必要,我们的合作只是一种目的,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机械操作性合作,让合作失去意义
有了上述经验,我们对莲都区的一些公开课进行了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分析,结果也不容乐观。在这些公开课上,上课教师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与名师相比,这些合作有很大一部分都比较牵强。比如,在“圆锥的体积”这堂公开课上,教师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北师大教材配套学具),一杯水。合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合作”在教师故作惊讶的表情中很快就结束了,并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组只有一人动手在操作,另外三个人只是合格的观众(因为有很多教师在听课)。在这次合作学习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单一,缺乏选择性,整个合作过程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中进行,学生的合作只是一个纯粹的操作过程,使合作失去了意义。
二、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创立了“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动态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有意识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单一、学习小组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弊端,拓宽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基本操作程序如下:“动态分组,合作学习”,首先,建立在合作是学生自身的需求,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其次,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合作更具创造性;最后,在学习兴趣的支撑下寻找新的“学习需求”,主动进入新一轮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凸显合作学习的价值优势,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培养合作的能力,让合作成为习惯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小组组长为核心、小组成员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小学生受知识水平、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呈现“动态分组”交互自如的自主学习状态。合作初期,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首先,我们不仅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看待,更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其次,要长期坚持,逐步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动态分组、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助、如何交流反馈等“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策略。
(二)挖掘合作的需求,让合作更有价值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无序泛滥,首先,教师要读懂教材,选择的内容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精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起点安排合作;再次,问题设计不能过细,只有开放性的大问题,才能激起学生合作的欲望;最后,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只有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价值。
(三)明确合作的目标,让合作富有创造
教学目标是动态分组的指针,也是对整节课评价的标准。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小的团队,小组内部个人利益和小组的集体利益高度统一,只要目标定位准确,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达成这一共同目标,学生在合作中就能自觉地尊重他人,养成倾听的习惯;欣赏他人,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学会分享,在互助互学中提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特别强调人际交往技能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所谓合作技能目标,是指组内交流与组外沟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组内成员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等形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依赖关系。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合作促进兴趣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把个体的竞争转化为团队之间的竞争,以小组合作的成果作为给予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精诚合作,公开竞争”的新格局。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取得共同的成功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探究学习的行列,共同感受成功的满足、胜利的喜悦。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以动态分组的形式做到学习资源的优势互补。以问题解决引起合作的需求,以团队目标引导有效合作,以成功体验激起合作的兴趣,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造激情,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引领师生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彰显“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误区及思考
一、合作学习的误区分析
(一)为合作而合作,让合作失去了本质
合作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让不同的人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当前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徒有其形,完全偏离了合作的本质。如有位教师为了在课堂中设计一个合作环节费尽了心思。在试教环节,一位老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这堂课中为什么要组织小组合作?不合作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该教师是这样回答的:“现在不管什么级别的公开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如果我没有这个环节,别人会不会说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不到位呢?”这个回答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在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吗?这种为了合作而开展的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收集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有90%以上的课堂教学中都有合作学习。但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他们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本身就适合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而反观我们的研讨课,基本上没有合作的必要,我们的合作只是一种目的,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机械操作性合作,让合作失去意义
有了上述经验,我们对莲都区的一些公开课进行了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分析,结果也不容乐观。在这些公开课上,上课教师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与名师相比,这些合作有很大一部分都比较牵强。比如,在“圆锥的体积”这堂公开课上,教师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北师大教材配套学具),一杯水。合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合作”在教师故作惊讶的表情中很快就结束了,并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组只有一人动手在操作,另外三个人只是合格的观众(因为有很多教师在听课)。在这次合作学习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单一,缺乏选择性,整个合作过程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中进行,学生的合作只是一个纯粹的操作过程,使合作失去了意义。
二、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创立了“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动态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有意识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单一、学习小组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弊端,拓宽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基本操作程序如下:“动态分组,合作学习”,首先,建立在合作是学生自身的需求,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其次,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合作更具创造性;最后,在学习兴趣的支撑下寻找新的“学习需求”,主动进入新一轮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凸显合作学习的价值优势,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培养合作的能力,让合作成为习惯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小组组长为核心、小组成员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小学生受知识水平、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呈现“动态分组”交互自如的自主学习状态。合作初期,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首先,我们不仅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看待,更要将合作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其次,要长期坚持,逐步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动态分组、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助、如何交流反馈等“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及策略。
(二)挖掘合作的需求,让合作更有价值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无序泛滥,首先,教师要读懂教材,选择的内容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起点,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精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起点安排合作;再次,问题设计不能过细,只有开放性的大问题,才能激起学生合作的欲望;最后,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只有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价值。
(三)明确合作的目标,让合作富有创造
教学目标是动态分组的指针,也是对整节课评价的标准。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小的团队,小组内部个人利益和小组的集体利益高度统一,只要目标定位准确,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达成这一共同目标,学生在合作中就能自觉地尊重他人,养成倾听的习惯;欣赏他人,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学会分享,在互助互学中提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特别强调人际交往技能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所谓合作技能目标,是指组内交流与组外沟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组内成员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等形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依赖关系。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合作促进兴趣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把个体的竞争转化为团队之间的竞争,以小组合作的成果作为给予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精诚合作,公开竞争”的新格局。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取得共同的成功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探究学习的行列,共同感受成功的满足、胜利的喜悦。
“动态分组,合作学习”以动态分组的形式做到学习资源的优势互补。以问题解决引起合作的需求,以团队目标引导有效合作,以成功体验激起合作的兴趣,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造激情,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引领师生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彰显“动态分组,合作学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