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早知《爱的教育》是一本世界名著,但一直对其并不“感冒”。一是在这个功利、浮华的世间,“爱”字却被过度地消费着,所以对所谓的“爱”,不自觉地有一种排斥的心理。更加上书中的大量“劝诫”式的语言和近乎完美的真情,总让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愿深入其中。二是其自言自语式的语言风格显得过于单调,对我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三是作为一部小说,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平实无奇,似乎人物的特点都不太明显,再加上外国人名的复杂难记,以至于很多人物都记不住。
但这毕竟是一部世界名著:1929年,本书被评为“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之一”;1994年,本书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2001年,被我国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之一。此书的世界影响力如此之大,但我却不“感冒”,那肯定是我的阅读视角出了问题。那就开始重新阅读吧!
(二)
“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这是《译者序》中夏丏尊老先生的一段话。原来老先生也看出了书中的情感过于完美,是“近于理想的世界”。老先生既然知道这是“幻影”,但为何仍然“不觉就感激了流泪”呢?那是因为此书所写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正是他内心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情味”。人世间还是要有这样的浓浓情爱才好啊!所以他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何止是教育呢?这地球若没有了爱,那也只不过是一颗冰冷的行星。
但理想和现实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现实中,当你付出了真爱,却遇上了别人的冷漠;当你怀着一颗高尚之心,却发现别人是那样卑鄙;当你热忱地献出自己的爱心,却不知别人是在欺骗。那这时你还会相信“爱”吗?
那我们就要去问问“爱”究竟是什么?“爱”就是孔子所说的“仁”,“攀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矣。”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并且这种仁爱之心,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求,而不是外在要求。就像孔子自己一样,处身于一个动乱的社会中,却竭尽全力去推行自己的“仁义”,去追求天下的“大同”。虽然没有明显效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在孟子看来,仁爱是人的本性,是人区别于野兽之所在,人只有发展仁爱之心,才能真正成为人。
康德也说:“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
这些先哲们都认为仁爱之心是人的根本,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是上帝在我们心中种下的一颗美丽种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这颗美丽种子如花般绽放。
心结一解,豁然开朗。原来,《爱的教育》就是要为我们讲述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理想世界,就是要为我们寻找一片能让爱的种子不断萌发、盛开的沃土。无怪乎夏丏尊先生是翻译了三天三夜,也哭了三天三夜。他说:“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它所慰藉和激荡的情愫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现在重新细读之,眼睛也悄悄地湿润了。
(三)
正如弗洛姆所说的“爱是一种艺术”,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爱是需要能力的。“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而《爱的教育》就是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阐述着什么是爱,展现出爱的艺术和魅力。其中最感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一个个关于爱的细节描写。如:
——这时候,老师走到一位同学面前站住了,这位同学的额头上长了一个包,上面还有一点脓水冒出来,老师低下头,脸颊往他的额头上贴了贴,看有没有发烧。老师真细心。最后,老师说:“同学们,我没有亲人,我会把你们当成我的亲人,因为我爱你们。”老师说完,教室里一片寂静,谁也没想到老师会这么说,过了好久,大家好像约好了似的,同声回答:“老师,我们也爱你。”
因为老师的“一低头”,学生们对老师的观点改变了。有的学生心里虽然不大喜欢老师,可是还是会悄悄地观察老师,当老师往学生的额头贴了一下,学生开始觉得老师真细心,开始觉得老师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师。
——“小石匠”来我家玩,他上衣粘着的白粉粘在椅背上了,我就想伸手去擦,可爸爸按住了我的手……爸爸拍拍我的头,说:“你不知道吗?如果在朋友面前擦,那就好像在说他:‘你为什么弄脏了椅子?’其实他并不是有意的,并且他衣服上所粘着的东西,是他爸爸工作时粘来的,你应该爱‘小石匠’,不仅他是你的同学,更因为他是个劳动者的儿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从事的行当,只要这个行当是正当的,就无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无贵贱之分,任何人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应该得到别人的礼遇。爱别人,请记得维护别人的尊严,不要莽撞地伤了别人的自尊,细节上的尊重就是最好的维护剂。
……
爱并不一定就是要轰轰烈烈的,爱更需要真挚和细腻,爱也更体现在那细微的一言一行中。爱也只有真爱和假爱之别,而无需去区分“大爱”“小爱”。在《爱的教育》中,无论是所谓的对国家、民族的“大爱”,还是和亲人、同学之间的“小爱”,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赋予人性的真、善、美。
正是因为认识到爱应是平实的、真切的,所以亚米契修斯并没有去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刻意塑造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但却把每件平凡小事叙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善于发现和挖掘那些潜藏于平凡事件中、平凡人物身上的美,并融汇自己的感情,敞开那扇微妙的心灵之门,细腻委婉地表现出来,因此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
(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如果作为一个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不能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如果爱的明灯照亮了这颗心,它也必然会照亮那颗心。”《爱的教育》就是这样一部能唤醒爱心、能照亮人心的经典作品。
虽然我知道这是“理想世界”的幻影,也知道现实的世界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但仍爱着这世界,愿意相信有这样一个充满着爱的理想世界,因为这是我们的存在需要!没有爱,人类将无法生存!
早知《爱的教育》是一本世界名著,但一直对其并不“感冒”。一是在这个功利、浮华的世间,“爱”字却被过度地消费着,所以对所谓的“爱”,不自觉地有一种排斥的心理。更加上书中的大量“劝诫”式的语言和近乎完美的真情,总让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愿深入其中。二是其自言自语式的语言风格显得过于单调,对我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三是作为一部小说,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平实无奇,似乎人物的特点都不太明显,再加上外国人名的复杂难记,以至于很多人物都记不住。
但这毕竟是一部世界名著:1929年,本书被评为“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之一”;1994年,本书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2001年,被我国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之一。此书的世界影响力如此之大,但我却不“感冒”,那肯定是我的阅读视角出了问题。那就开始重新阅读吧!
(二)
“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这是《译者序》中夏丏尊老先生的一段话。原来老先生也看出了书中的情感过于完美,是“近于理想的世界”。老先生既然知道这是“幻影”,但为何仍然“不觉就感激了流泪”呢?那是因为此书所写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正是他内心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情味”。人世间还是要有这样的浓浓情爱才好啊!所以他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何止是教育呢?这地球若没有了爱,那也只不过是一颗冰冷的行星。
但理想和现实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现实中,当你付出了真爱,却遇上了别人的冷漠;当你怀着一颗高尚之心,却发现别人是那样卑鄙;当你热忱地献出自己的爱心,却不知别人是在欺骗。那这时你还会相信“爱”吗?
那我们就要去问问“爱”究竟是什么?“爱”就是孔子所说的“仁”,“攀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矣。”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并且这种仁爱之心,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求,而不是外在要求。就像孔子自己一样,处身于一个动乱的社会中,却竭尽全力去推行自己的“仁义”,去追求天下的“大同”。虽然没有明显效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在孟子看来,仁爱是人的本性,是人区别于野兽之所在,人只有发展仁爱之心,才能真正成为人。
康德也说:“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
这些先哲们都认为仁爱之心是人的根本,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是上帝在我们心中种下的一颗美丽种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这颗美丽种子如花般绽放。
心结一解,豁然开朗。原来,《爱的教育》就是要为我们讲述一个充满着浓浓爱意的理想世界,就是要为我们寻找一片能让爱的种子不断萌发、盛开的沃土。无怪乎夏丏尊先生是翻译了三天三夜,也哭了三天三夜。他说:“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它所慰藉和激荡的情愫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现在重新细读之,眼睛也悄悄地湿润了。
(三)
正如弗洛姆所说的“爱是一种艺术”,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爱是需要能力的。“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而《爱的教育》就是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阐述着什么是爱,展现出爱的艺术和魅力。其中最感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一个个关于爱的细节描写。如:
——这时候,老师走到一位同学面前站住了,这位同学的额头上长了一个包,上面还有一点脓水冒出来,老师低下头,脸颊往他的额头上贴了贴,看有没有发烧。老师真细心。最后,老师说:“同学们,我没有亲人,我会把你们当成我的亲人,因为我爱你们。”老师说完,教室里一片寂静,谁也没想到老师会这么说,过了好久,大家好像约好了似的,同声回答:“老师,我们也爱你。”
因为老师的“一低头”,学生们对老师的观点改变了。有的学生心里虽然不大喜欢老师,可是还是会悄悄地观察老师,当老师往学生的额头贴了一下,学生开始觉得老师真细心,开始觉得老师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师。
——“小石匠”来我家玩,他上衣粘着的白粉粘在椅背上了,我就想伸手去擦,可爸爸按住了我的手……爸爸拍拍我的头,说:“你不知道吗?如果在朋友面前擦,那就好像在说他:‘你为什么弄脏了椅子?’其实他并不是有意的,并且他衣服上所粘着的东西,是他爸爸工作时粘来的,你应该爱‘小石匠’,不仅他是你的同学,更因为他是个劳动者的儿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从事的行当,只要这个行当是正当的,就无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无贵贱之分,任何人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应该得到别人的礼遇。爱别人,请记得维护别人的尊严,不要莽撞地伤了别人的自尊,细节上的尊重就是最好的维护剂。
……
爱并不一定就是要轰轰烈烈的,爱更需要真挚和细腻,爱也更体现在那细微的一言一行中。爱也只有真爱和假爱之别,而无需去区分“大爱”“小爱”。在《爱的教育》中,无论是所谓的对国家、民族的“大爱”,还是和亲人、同学之间的“小爱”,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赋予人性的真、善、美。
正是因为认识到爱应是平实的、真切的,所以亚米契修斯并没有去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刻意塑造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但却把每件平凡小事叙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善于发现和挖掘那些潜藏于平凡事件中、平凡人物身上的美,并融汇自己的感情,敞开那扇微妙的心灵之门,细腻委婉地表现出来,因此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
(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如果作为一个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不能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如果爱的明灯照亮了这颗心,它也必然会照亮那颗心。”《爱的教育》就是这样一部能唤醒爱心、能照亮人心的经典作品。
虽然我知道这是“理想世界”的幻影,也知道现实的世界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但仍爱着这世界,愿意相信有这样一个充满着爱的理想世界,因为这是我们的存在需要!没有爱,人类将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