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创新训练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zy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规范学生的语言、词汇、篇章结构外,最要紧的就是一个“新”字。创新是文章的灵魂。现就“创新”,谈点几点粗浅认识。
  一、观点鲜明,就事论事
  正确观点的形成是在学生所有的阅读体验中,在对问题全面理解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一个鲜明的观点或者新颖的立意,是学生认识问题、感知问题的升华。认识升华了,就能达到观点鲜明、立意深刻。学习作文要的就是“新”。“新”,就是学生疑难问题的独到见解,是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是对问题创造性的认识,这是宝贵的思维品质。
  二、材料新颖,不牵强附会
  这是我校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有关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如有些学生碰到“奉献”的题目,就只好举出雷锋等人的例子。说来说去,味同嚼吃过的饭菜。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好多身边的人或事,当学生留意观察时,也会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可写的东西。只要学生对周围的事了解具体,照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就取决于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以及观察生活的方法问题,是否善于创新的问题。
  三、思路清晰,不因循守旧
  怎样寻找最好的形式来表现内容,也是作文强化训练的主要任务之一。对材料内部关系和对材料的取舍完成之后,就有开头、过度照应、段落以及结尾等问题。但作为文章,应是创造性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所突破。这种突破不是猎奇,也不是做作,而是针对作文内容的需要而进行的构思。
  四、立意新奇,不生硬搬套
  立意新,并不意味就是创造一种新的方法。当学生写人记事有感而发时,理当设悬念,峰回路转,虚实相生,相应成趣;或高屋建瓴,一语破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停留于模仿,定势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定势每一篇文章。表达方式上的灵活多样,创造性的安排都会给人以新鲜感,这种表达方法上的大胆创新,也会使其文章内容更加生动。
  五、读写结合,提高感性认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再现,相辅相成。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后,应在写作方法上对其进行指导,让学生自觉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反映生活。如;教学完《少年闰土》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熟悉的人。一开始,学生习作中出现了城市化的人物形象。于是,我让学生细读文本,了解闰土的生活背景,学习作者抓住闰土主要特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再让学生看看他们作文中的原型,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啼笑皆非,都说笔下的人不像平时生活中所熟悉的人。于是我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少年闰土”的作者抓住人物特征,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人物照相式的专项训练。以后习作中,服饰破旧,言行朴实的农村人物跃然纸上。如有的学生习作中写道:“他穿着新棉袄,新棉裤,套一身中山制服,戴顶深蓝色的帽子,帽子里还衬了纸,身材又瘦又小,衣服大,显得松松垮垮……”。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段精辟的论述强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作文的工具性,叶老从侧面说明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六、善于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创作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创作。成功与失败的喜悦会激励人更加勤奋的创造。小学生作文写的好不好,与有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很重视对学生思维创作激情的引发。农村学生对城市事物见得较少,对于熟视无睹的事物已丧失了激情,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走向大自然,捕捉真实的生活镜头,让学生以浓郁的乡土风情去创作,根据已有的生活空间去拓展创作空间。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一起去感受农村,写一写家乡的景色:春天,观赏“燕子河”里肥美自由的鱼;田野里,麦苗绿油油,油菜花金灿灿。夏季,酣睡在土里,如孩童脸蛋的马铃薯;秋天,如躺在母亲育婴袋中允吸的豌豆夹;刚出锅的洋芋、玉米棒,叫人口水欲滴。冬天,孩子们在雪窝窝里抓野鸡,纷纷扬雪花,在欢笑中飘落。静静屹立的各种奇石,默默地注视着家乡的变化。其中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满怀喜悦写着:真没想到,我的家乡竟是这么美,以前怎么没发现呢?“激情荡漾中,《燕河水,我的家乡》”终于出炉了。学生有了创作激情,才会有宣泄内心情感的欲望。激情需要教师激励,用心引导学生去感受现实生活,要点燃学生的激情火花,让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物充满激情。言为心声,不吐不快。其实,不论是城区学生,还是农村学生,他们各有优势,各有创作风格。作为教师,要善于点化和引导,尤其是农村作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朴实的乡土气息中,放手写自己的作文。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感和愉悦感日渐消失,甚至变得厌恶和害怕或干脆放弃学英语,这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教师提问缺乏有效性。有些教师经常提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导致学生无从入手,时间一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二是课堂活动追求“形式”忽视“质量”,场面热闹非凡,忽视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三是课堂教学节奏过
期刊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
期刊
分层次教学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个性化基础教育模式。分层次教学包括差异分层、异步分层、分类分层、班内分层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的研究实践有利于教师提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加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研究对象与试验设计  1.研究对象。以八年级体育课的分层次教学
期刊
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从认识层面看,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个别学校对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国家课程方案在一些学校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发展
期刊
学生的沼泽地,即学生有意无意创造的骗人把戏。学生是纯洁的、可爱的,但未必是完全理性的、完美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比成人更容易犯错误,更容易幻想,更想一蹴而就。老师的责任就是让他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复杂。老师如果不注意沼泽地现象,最后只能是劳而无功,事与愿违。  一、沼泽地现象  学生沼泽地现象大体有:一是上课时随声附和。老师上课,提出较难的问题,经常是万马齐喑。当一个同学叫
期刊
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不断改革。随之而来,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日益增多。尤其对于我们藏汉杂居的民族地区来说,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交际心理健康。因此,做好藏族地区学生交际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针对甘南州小学教育中硬件条件不足的实际情况,多渠道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可利用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广
期刊
元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许多文人雅士不愿去追名逐利,而均隐逸山林,潜心书画,使绘画在当时成为一种纯属自娱性质的文化行为,画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取题材和表现手法,如钱选所说的“无求于世,不以毁誉扰怀或是像倪瓒所标榜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但创造上的自由,并没有导致艺术质量上的滑坡,元代绘画仍旧依循着艺术的发展规律而发展。  一、“不求形似”在元代
期刊
当前素质教育已进入关健时刻,必须不断转变更新观念,着力探索化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并付诸于实践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跟上教育形势,和时代同步。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结构,更主要的是化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
期刊
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他们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是,他们的能力和体力却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  在活动中他们不能自己调节活动量,在感到不舒服时不是哭就是什么也不说,走楼梯时喜欢顺扶手往下滑或是还剩两格就往下跳等。
期刊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笔者所在地区的许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