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与“合作”是当前税收工作的时代主题。随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等相继推出和全面实施,国税局、地税局共同建立制度机制,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征管互助和信息共享,努力实现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国地税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国地税合作工作的开展,如何做好“后营改增”时期国地税全面深度融合工作,进一步破解国地税合作的难题,持续推进国地税合作纵深化发展是当前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税收征管 国地税合作 人工智能 信息共享
一、“后营改增”时期国地税合作的背景
1.“营改增”背景下地税收入现状。西湖区是南昌市的主城区,更是中心区,在中心经济引擎快速驱动的背景下,地税收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从2006年的46501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201452万元,年均增长33.3%。特别是2014、2015年,随着主城区的快速发展,地税收入总量连续突破20亿元大关,增速迅猛。11年来,累计组织地税收入132.61亿元,为南昌市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中部崛起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2016年,在政策性减收因素和“营改增”试点全面推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组织收入强劲增长的势头遭遇压制,组织收入大幅下滑,实现地方税收201452万元,同比下降12.4%,后期税收任务繁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016年各税种占比情况是:营业税25.25%,企业所得税19.49%,土地增值税12.87%,契税19.45%,个人所得税11.76%,其他小税种11.18%,由此数据可见,营业税占据组织收入的半壁江山,“营改增”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给地税部门征收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2.全面推进国地税深度合作的现实意义。
2.1国地税合作是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政治要求。中央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最为宏大的一场税收征管改革,为国地税合作指明了方向。总局围绕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持续升级《国税、地税合作工作规范》,列明51项合作内容,将合作事项固化到税收征管业务信息系统——金税三期工程之中,编制《国税地税合作业务指南》,推动国地税合作形成“1+1>2”的增值效应,国税、地税“明确职责、深度合作、一体建设”的生动格局正加速形成。
2.2国地税合作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必要举措。王军局长在全国税务系统基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结合营商环境评价标准,持续改进和升级纳税服务工作,深化国地税联合办税,努力打造以“一网通办、一表集成、国地联办、一次办结”为主要内容的便捷式服务体系。广大纳税人对国地税加强合作呼声很高,如何解决纳税人办税中的一些“堵点”“痛点”和“难点”,防止出现办税“多头跑”、资料“多头报”、执法“多头查”、政策“多口径”等问题,倒逼我们深化合作,提高办税效率。
2.3国地税合作是提升国地税征管质效的现实选择。随着“营改增”税制顺利转换,税收管理和服务发生深刻变化,国税部门因服务对象变化和数量增长带来服务压力,地税部门因缺少“以票控税”手段带来管理瓶颈,这需要我们发挥各自优势,勇于攻坚解难题,探索创新求突破,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国地税加强征管合作,使双方的管理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和合理调配,逐步实现管理协同、征管互助和信息共享,能够降低征收成本,堵塞税收漏洞,提高征管质效。
二、“后营改增”时期国地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内容深度不够。一是重点不突出。部分合作单位没有理清国地税合作思路,结合本地实际不够,具体合作事项不明确,而是仅依靠《合作规范》进行合作方案制定,属于“摸着规范过河”、“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科学有效的统筹机制。二是合作内容虚化。有的单位在合作内容上存在虚化、弱化,缺乏有效的合作手段,没有实招,呈现为了合作而合作,对整体合作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合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挖掘工作深度和广度。三是合作深度不够。由于两个部门是独立的执法主体,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受技术手段、机构设置等因素影响,对具体合作项目无法进行深度合作,只停留于表面,呈现浅层次合作。
2.制度保障有待完善。国地税融合是对涉及两部门在征管流程和合作方式的深度整合和优化。在《国家税务局 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3.0版)》上不断升级和优化的同时,更需要制定完善的操作制度来支撑,如联合注销登记、联合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及联合代开发票等工作事项,如果只是简单的将两家的管理业务进行叠加,会无形中在工作中出现重复现象,造成纳税人“两头跑”,进一步增加纳税人办税时间,这与为纳税人减负担的初衷相悖。
3.长效管理保障不足。一是技术支撑不足。国地税合作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支撑,才能发挥出合作的效能和优势,而目前信息化技术支撑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工作的进度。二是制度支撑保障不足。目前,《国家税务局 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3.0版)》规定了具体的合作事项,但具体落实部门和岗责体系并不明确,缺乏其他操作性较强的相关制度文件来保障合作的有序开展,多数事项以临时会议或者次数有限的联席会议来讨论解决。三是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由于地税部门干部平均年龄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受机构编制限制等因素,精通国地税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基层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整體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推动国地税深度合作的实践与成效
西湖区地税局从2015年11月起,与区国税局开启了联合办税的初步合作。2016年5月由单一的申报业务延伸为导税咨询、纳税申报、税务登记及变更等综合业务。2017年集中编写国地税联合业务范本及办税服务厅联合制度,加快推进国地税合作步伐,全面实现了“一厅一窗一人一机双系统”,推动国地税合作纵深化联合。
1.主要做法。 1.1推进国地税业务一体化。联合制定落实《国地税合作业务标准》,推行“一厅通办”、“一窗全能”,国地税征管信息档案“一次采集”,同步共享,实现“一厅一窗一人一机双系统”,实现纳税人“进一个厅,办两家事”。
(1)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设施、统一印象,以同一个形象对外。受理国地税业务,按照统一的规范办理。统一规范办税、宣传、查询、便民服务设施等标准,统一着装、仪容举止、文明礼仪等,统筹宣传辅导、首问责任和导税服务等服务标准。
(2)征管业务深度合作。一是联合开展定期定额户的税款核定。公平税负,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国地税共享个体工商户涉税信息、定额核定信息,联合开展税款核定和调整工作。做到联合调查、联合民主评定、联合下发核定通知书。二是联合开展纳税风险评估。按照总局纳税评估工作要求,明确联合纳税评估程序,定期开展疑点户交流,对共同确认的重大疑点纳税人,联合下发通知书、联合约谈、实地检查、联合下发评估决定书,联合开展税务约谈与实地核查。三是联合制定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减少税务机关行政处罚的随意性,促进行政处罚公开、公平、公正,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国地税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在事实、情节、性质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执行相同的处罚标准。依法共同制定、发布、执行统一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联合通报执行落实情况。四是联合开展税收分析。国地税联合开展税收分析,每半年(或每季度)向区政府和市地税局上报1次税收分析报告。联合组建工作团队,共享数据,共同选题,联合调研,共同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或区域开展定期分析或专题分析。
1.2推进国地税行政管理一体化。
(1)联合开展干部培训。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降低培训成本,通过国地税共享培训师资、教学课件、培训场地等资源,不定期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培训,全面提升纳税人和税务干部综合素质。
(2)联合开展监督执纪。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紧紧围绕国地税合作工作,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心任务及群众反映突出问题,重点监督联合征收、联合评估、联合定税等环节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正确运用“四种形态”管好“大多数”,盯紧“关键少数”,深度联合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为西湖区国地税合作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3)联合开展党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南昌市国家税务局和南昌市地方税务局党建工作部署要求,延伸和拓展国地税党建共建形式,紧紧围绕服务税收中心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西湖区国家税务局和西湖区地方税务局联合办税服务厅成立为契机,积极探索国地税联动共建新形式,在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成立联合党支部或党小组,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协同推进党建工作。
1.3推进国地税智能融合一体化。以国地税深度融合为载体,创新引进AR+VR智能办税系统、智能导税机器人、智能排队叫号系统、网上自主办税服务平台、“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办税系统以及智能发票自取系统,深入推进“互联网+税务”,运用大数据、手机APP、人工智能+税务、微信二维码、税银贷、微信公众号、微服务等智能化联合办税机制,用科技引领服务升级,全力构建线上线下的优质服务体系。
2.主要成效。
2.1征管质效显著提升。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建设以来,截止至8月,国税代征地税税款1015.58万元,地税代征国税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2317.52万元,同城通办共征收税款322.32万元,联合办税大厅共开具增值税发票4959份,其中国税代开发票4223份,地税代开发票736份,发售专票142746份、普票297289份,发售手工佰元5804份,卷筒397卷,定额4367本,发票验旧7539328份。同时,国地税信息共享切实提高了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有力破解了全面“营改增”后国税人力不足和地税手段弱化的双重难题。
2.2纳税人获得感显著增强。联合办税服务厅运转以来,删减交叉业务流程3个,“一机双系统”使工作效率提高了2.5倍,纳税人办税等候时间总体缩短约63%,纳税人每月接收税收风险提醒3000次以上,联合办税受到纳税人频频点赞。
2.3地税形象显著提升。联合办税服务厅以智能化办税为基点,大力推行前后台双向驱动服务的新模式,充分实现联合办税一体化、智能化、便民化、集约化,按下了“智能办税”的快捷键,有效打通了便民办税的“最后一公里”,得到了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局的充分肯定和中央、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2014—2015年區局先后获得纳税人满意度调查被抽检县(区)局全国第一名、第二名;2016年,获得“全国税务系统法治基地”等国家级荣誉,匠心打造了富有西湖特色的地税品牌。
四、深入推进国地税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要破解国地税合作难题,持续推进国地税合作无缝衔接,必须提升站位,明确定位,切实提高对国地税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进国地税前后台双向驱动的新模式,全面实现国地税联合办税一体化、智能化、便民化、集约化。
1.抓定位强支撑,推动联合办税借力增效。一是借政府高位推动之力。督导成立由政府、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组成的国地税合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政府领导、税务主导、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合作格局,形成联合治税的强大合力,充分实现国地税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二是借放管服推动之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推动实现税收现代化。同时,创新纳税服务方式,丰富纳税服务举措,开展针对性纳税辅导,提供权威专业纳税咨询,提高纳税人自主办税能力,引导纳税人依法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三是借国地税合作推动之力。严格按照合作标准要求,推行“一厅通办”、“一窗全能”,国地税征管信息档案“一次采集”,同步共享,充分实现“一厅一窗一人一机双系统”,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切实做到一岗全能,纳税人足不出厅即可在一个窗口快捷办理国地税各类涉税事项,减少了办税环节,减轻了办税负担。 2.抓融合促纵深,推动合作事项制度化、规范化。一是细化操作细则。从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降低征纳成本角度出发,以制度的方式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程序、合作负责部门以及问题解决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操作标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办税效率,助力国地税融合纵深化发展。二是建立岗责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充分結合工作实际,对各层级合作的具体事项进行目标考核,建立监督及时、督导有力、岗位问责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合作事项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税收维权。引导纳税人合理、合法表达诉求,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缓解征纳矛盾。对纳税服务投诉涉及双方事项的,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工作通知》,只要一方接到投诉后,及时告知另一方,双方协商、联合办理,建立同一平台处理,处理处处留痕的长效机制。
3.抓共享聚合力,推动征管系统统一规范。一是国地税互设岗位。通过与国税深度合作,建立互设岗位查询机制,进一步促进国地税双方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目标,让有限的税收资源在共享协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二是定期开展信息比对。加强征管数据管理,抓实数据比对,阻塞征管漏洞,通过信息比对及时发展存在问题的管户,并进行详细核查。三是实行联合税源管控。充分利用社会综合治税平台,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机制,充分发挥街办、职能部门协税护税作用,摸清税源,加强控管,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破解只申报国税,不申报地税的难题。四是完善国地税合作的模块与功能。规范国地税数据采集方式、口径和标准,逐步建立总局、省局的两级征管数据应用大集中模式,进一步解决国地税信息系统独立,征管数据互不关联,数据分离等问题,为后期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五是建立联合数据分析处理机制。在市级县区级建立通畅、固定、规范的信息交换渠道,提升合作深度,防范执法风险,凝聚征管合力。六是共建“12366”服务热线。统一服务标准和口径,从省级的层面出发,通过国地税共同培训12366服务人员,共建纳税服务网站和相关平台,共同打造网上纳税人培训学校,设置相应网络课堂,全力打造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新品牌。
4.抓改革重管理,推动征管体制规范有序。一是建立征管职能配套机制。充分考虑国地税资源配置,建立相应的征管职能配套机制,保证业务增减和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以增加两个部门征管互助的动力。二是建立规范互通的完善网络体系。依托网络技术支撑,打通国地税申报征收的壁垒,搭建信息技术前后台高度融合的共享体系,实现国地税信息共享、互通,堵塞征管漏洞。三是建立国地税联合纳税风险评估的制度。明确联合纳税评估程序,定期开展疑点户交流,对共同确认的重大疑点纳税人,联合下发通知书、联合约谈、实地检查、联合下发评估决定书,联合开展税务约谈与实地核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切实为纳税人减负。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国税、地税办税服务厅合作共建的指导意见》 税总发[2016]42号.
[2]《国家税务局 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3.0版)》 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6月印发.
[3]《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12月印发.
[4]《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优化纳税服务的研究》出版源《南京大学》,2016.
[5]《深化江西省国税、地税合作研究》出版源《江西财经大学》,2016.
关键词:税收征管 国地税合作 人工智能 信息共享
一、“后营改增”时期国地税合作的背景
1.“营改增”背景下地税收入现状。西湖区是南昌市的主城区,更是中心区,在中心经济引擎快速驱动的背景下,地税收入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从2006年的46501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201452万元,年均增长33.3%。特别是2014、2015年,随着主城区的快速发展,地税收入总量连续突破20亿元大关,增速迅猛。11年来,累计组织地税收入132.61亿元,为南昌市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中部崛起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2016年,在政策性减收因素和“营改增”试点全面推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组织收入强劲增长的势头遭遇压制,组织收入大幅下滑,实现地方税收201452万元,同比下降12.4%,后期税收任务繁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016年各税种占比情况是:营业税25.25%,企业所得税19.49%,土地增值税12.87%,契税19.45%,个人所得税11.76%,其他小税种11.18%,由此数据可见,营业税占据组织收入的半壁江山,“营改增”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给地税部门征收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2.全面推进国地税深度合作的现实意义。
2.1国地税合作是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政治要求。中央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最为宏大的一场税收征管改革,为国地税合作指明了方向。总局围绕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持续升级《国税、地税合作工作规范》,列明51项合作内容,将合作事项固化到税收征管业务信息系统——金税三期工程之中,编制《国税地税合作业务指南》,推动国地税合作形成“1+1>2”的增值效应,国税、地税“明确职责、深度合作、一体建设”的生动格局正加速形成。
2.2国地税合作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必要举措。王军局长在全国税务系统基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结合营商环境评价标准,持续改进和升级纳税服务工作,深化国地税联合办税,努力打造以“一网通办、一表集成、国地联办、一次办结”为主要内容的便捷式服务体系。广大纳税人对国地税加强合作呼声很高,如何解决纳税人办税中的一些“堵点”“痛点”和“难点”,防止出现办税“多头跑”、资料“多头报”、执法“多头查”、政策“多口径”等问题,倒逼我们深化合作,提高办税效率。
2.3国地税合作是提升国地税征管质效的现实选择。随着“营改增”税制顺利转换,税收管理和服务发生深刻变化,国税部门因服务对象变化和数量增长带来服务压力,地税部门因缺少“以票控税”手段带来管理瓶颈,这需要我们发挥各自优势,勇于攻坚解难题,探索创新求突破,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国地税加强征管合作,使双方的管理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和合理调配,逐步实现管理协同、征管互助和信息共享,能够降低征收成本,堵塞税收漏洞,提高征管质效。
二、“后营改增”时期国地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内容深度不够。一是重点不突出。部分合作单位没有理清国地税合作思路,结合本地实际不够,具体合作事项不明确,而是仅依靠《合作规范》进行合作方案制定,属于“摸着规范过河”、“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科学有效的统筹机制。二是合作内容虚化。有的单位在合作内容上存在虚化、弱化,缺乏有效的合作手段,没有实招,呈现为了合作而合作,对整体合作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合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挖掘工作深度和广度。三是合作深度不够。由于两个部门是独立的执法主体,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受技术手段、机构设置等因素影响,对具体合作项目无法进行深度合作,只停留于表面,呈现浅层次合作。
2.制度保障有待完善。国地税融合是对涉及两部门在征管流程和合作方式的深度整合和优化。在《国家税务局 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3.0版)》上不断升级和优化的同时,更需要制定完善的操作制度来支撑,如联合注销登记、联合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及联合代开发票等工作事项,如果只是简单的将两家的管理业务进行叠加,会无形中在工作中出现重复现象,造成纳税人“两头跑”,进一步增加纳税人办税时间,这与为纳税人减负担的初衷相悖。
3.长效管理保障不足。一是技术支撑不足。国地税合作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支撑,才能发挥出合作的效能和优势,而目前信息化技术支撑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工作的进度。二是制度支撑保障不足。目前,《国家税务局 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3.0版)》规定了具体的合作事项,但具体落实部门和岗责体系并不明确,缺乏其他操作性较强的相关制度文件来保障合作的有序开展,多数事项以临时会议或者次数有限的联席会议来讨论解决。三是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由于地税部门干部平均年龄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受机构编制限制等因素,精通国地税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基层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整體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推动国地税深度合作的实践与成效
西湖区地税局从2015年11月起,与区国税局开启了联合办税的初步合作。2016年5月由单一的申报业务延伸为导税咨询、纳税申报、税务登记及变更等综合业务。2017年集中编写国地税联合业务范本及办税服务厅联合制度,加快推进国地税合作步伐,全面实现了“一厅一窗一人一机双系统”,推动国地税合作纵深化联合。
1.主要做法。 1.1推进国地税业务一体化。联合制定落实《国地税合作业务标准》,推行“一厅通办”、“一窗全能”,国地税征管信息档案“一次采集”,同步共享,实现“一厅一窗一人一机双系统”,实现纳税人“进一个厅,办两家事”。
(1)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设施、统一印象,以同一个形象对外。受理国地税业务,按照统一的规范办理。统一规范办税、宣传、查询、便民服务设施等标准,统一着装、仪容举止、文明礼仪等,统筹宣传辅导、首问责任和导税服务等服务标准。
(2)征管业务深度合作。一是联合开展定期定额户的税款核定。公平税负,保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国地税共享个体工商户涉税信息、定额核定信息,联合开展税款核定和调整工作。做到联合调查、联合民主评定、联合下发核定通知书。二是联合开展纳税风险评估。按照总局纳税评估工作要求,明确联合纳税评估程序,定期开展疑点户交流,对共同确认的重大疑点纳税人,联合下发通知书、联合约谈、实地检查、联合下发评估决定书,联合开展税务约谈与实地核查。三是联合制定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减少税务机关行政处罚的随意性,促进行政处罚公开、公平、公正,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国地税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在事实、情节、性质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执行相同的处罚标准。依法共同制定、发布、执行统一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联合通报执行落实情况。四是联合开展税收分析。国地税联合开展税收分析,每半年(或每季度)向区政府和市地税局上报1次税收分析报告。联合组建工作团队,共享数据,共同选题,联合调研,共同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或区域开展定期分析或专题分析。
1.2推进国地税行政管理一体化。
(1)联合开展干部培训。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降低培训成本,通过国地税共享培训师资、教学课件、培训场地等资源,不定期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培训,全面提升纳税人和税务干部综合素质。
(2)联合开展监督执纪。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紧紧围绕国地税合作工作,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心任务及群众反映突出问题,重点监督联合征收、联合评估、联合定税等环节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正确运用“四种形态”管好“大多数”,盯紧“关键少数”,深度联合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为西湖区国地税合作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3)联合开展党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南昌市国家税务局和南昌市地方税务局党建工作部署要求,延伸和拓展国地税党建共建形式,紧紧围绕服务税收中心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西湖区国家税务局和西湖区地方税务局联合办税服务厅成立为契机,积极探索国地税联动共建新形式,在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成立联合党支部或党小组,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协同推进党建工作。
1.3推进国地税智能融合一体化。以国地税深度融合为载体,创新引进AR+VR智能办税系统、智能导税机器人、智能排队叫号系统、网上自主办税服务平台、“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办税系统以及智能发票自取系统,深入推进“互联网+税务”,运用大数据、手机APP、人工智能+税务、微信二维码、税银贷、微信公众号、微服务等智能化联合办税机制,用科技引领服务升级,全力构建线上线下的优质服务体系。
2.主要成效。
2.1征管质效显著提升。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建设以来,截止至8月,国税代征地税税款1015.58万元,地税代征国税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2317.52万元,同城通办共征收税款322.32万元,联合办税大厅共开具增值税发票4959份,其中国税代开发票4223份,地税代开发票736份,发售专票142746份、普票297289份,发售手工佰元5804份,卷筒397卷,定额4367本,发票验旧7539328份。同时,国地税信息共享切实提高了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有力破解了全面“营改增”后国税人力不足和地税手段弱化的双重难题。
2.2纳税人获得感显著增强。联合办税服务厅运转以来,删减交叉业务流程3个,“一机双系统”使工作效率提高了2.5倍,纳税人办税等候时间总体缩短约63%,纳税人每月接收税收风险提醒3000次以上,联合办税受到纳税人频频点赞。
2.3地税形象显著提升。联合办税服务厅以智能化办税为基点,大力推行前后台双向驱动服务的新模式,充分实现联合办税一体化、智能化、便民化、集约化,按下了“智能办税”的快捷键,有效打通了便民办税的“最后一公里”,得到了国家税务总局、省、市局的充分肯定和中央、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2014—2015年區局先后获得纳税人满意度调查被抽检县(区)局全国第一名、第二名;2016年,获得“全国税务系统法治基地”等国家级荣誉,匠心打造了富有西湖特色的地税品牌。
四、深入推进国地税合作的探索与思考
要破解国地税合作难题,持续推进国地税合作无缝衔接,必须提升站位,明确定位,切实提高对国地税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进国地税前后台双向驱动的新模式,全面实现国地税联合办税一体化、智能化、便民化、集约化。
1.抓定位强支撑,推动联合办税借力增效。一是借政府高位推动之力。督导成立由政府、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组成的国地税合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政府领导、税务主导、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合作格局,形成联合治税的强大合力,充分实现国地税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二是借放管服推动之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推动实现税收现代化。同时,创新纳税服务方式,丰富纳税服务举措,开展针对性纳税辅导,提供权威专业纳税咨询,提高纳税人自主办税能力,引导纳税人依法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三是借国地税合作推动之力。严格按照合作标准要求,推行“一厅通办”、“一窗全能”,国地税征管信息档案“一次采集”,同步共享,充分实现“一厅一窗一人一机双系统”,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切实做到一岗全能,纳税人足不出厅即可在一个窗口快捷办理国地税各类涉税事项,减少了办税环节,减轻了办税负担。 2.抓融合促纵深,推动合作事项制度化、规范化。一是细化操作细则。从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降低征纳成本角度出发,以制度的方式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合作程序、合作负责部门以及问题解决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操作标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办税效率,助力国地税融合纵深化发展。二是建立岗责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充分結合工作实际,对各层级合作的具体事项进行目标考核,建立监督及时、督导有力、岗位问责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合作事项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税收维权。引导纳税人合理、合法表达诉求,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缓解征纳矛盾。对纳税服务投诉涉及双方事项的,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工作通知》,只要一方接到投诉后,及时告知另一方,双方协商、联合办理,建立同一平台处理,处理处处留痕的长效机制。
3.抓共享聚合力,推动征管系统统一规范。一是国地税互设岗位。通过与国税深度合作,建立互设岗位查询机制,进一步促进国地税双方信息共享、资源共用的目标,让有限的税收资源在共享协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二是定期开展信息比对。加强征管数据管理,抓实数据比对,阻塞征管漏洞,通过信息比对及时发展存在问题的管户,并进行详细核查。三是实行联合税源管控。充分利用社会综合治税平台,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机制,充分发挥街办、职能部门协税护税作用,摸清税源,加强控管,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破解只申报国税,不申报地税的难题。四是完善国地税合作的模块与功能。规范国地税数据采集方式、口径和标准,逐步建立总局、省局的两级征管数据应用大集中模式,进一步解决国地税信息系统独立,征管数据互不关联,数据分离等问题,为后期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五是建立联合数据分析处理机制。在市级县区级建立通畅、固定、规范的信息交换渠道,提升合作深度,防范执法风险,凝聚征管合力。六是共建“12366”服务热线。统一服务标准和口径,从省级的层面出发,通过国地税共同培训12366服务人员,共建纳税服务网站和相关平台,共同打造网上纳税人培训学校,设置相应网络课堂,全力打造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新品牌。
4.抓改革重管理,推动征管体制规范有序。一是建立征管职能配套机制。充分考虑国地税资源配置,建立相应的征管职能配套机制,保证业务增减和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以增加两个部门征管互助的动力。二是建立规范互通的完善网络体系。依托网络技术支撑,打通国地税申报征收的壁垒,搭建信息技术前后台高度融合的共享体系,实现国地税信息共享、互通,堵塞征管漏洞。三是建立国地税联合纳税风险评估的制度。明确联合纳税评估程序,定期开展疑点户交流,对共同确认的重大疑点纳税人,联合下发通知书、联合约谈、实地检查、联合下发评估决定书,联合开展税务约谈与实地核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切实为纳税人减负。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国税、地税办税服务厅合作共建的指导意见》 税总发[2016]42号.
[2]《国家税务局 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3.0版)》 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6月印发.
[3]《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12月印发.
[4]《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优化纳税服务的研究》出版源《南京大学》,2016.
[5]《深化江西省国税、地税合作研究》出版源《江西财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