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家的出新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本期的焦点,是有关于一个国画家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展开的。其实有关这样一个话题的,相关的论讨已经很多,且为时已久。但本期的不同在于:1.这个问题被放在2008这样一个新的时空维度上来谈;2.在90年代后半期国画论讨风波渐趋平息的时候,再度提起这样一个话题,除了少了些许的硝烟味,我想更多的是遵从了一个事实生发的本事基础上的再谈;3.社教与艺文环境的大不同,以及基于本土的经济生发,催生了有关国画的重新审视。如上,大体即是这话题的来由。我们的编选,只是一个小小的只言片语,算不得大的栏目遐想,但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我想是蝼蚁或是大象,业已不重要。“变”与“不变”,也即是一个与时下流行的“创新”相关的话题,但也正如我如上的铺叙,这不同却是正在于各执己见的坚守与突破之间,如此,变化与否,似乎倒也在其次了。
  
  现在的绘画蛮讲究风格。我本来的观念认为(因为我本来也不是专业绘画单位,也不是专门研究绘画的),我总觉得就照我原有的面貌画下去,保持原来的风格,以不变应万变,让人家去变,我在原来的基础上一点点修正,我一直这样想。但这几年我也冷静思考过,有句话叫做“不进则退”,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以前忽略了这个道理。你看随便哪个画家,到时候他守住自己的那块东西不再发展,就必然被淘汰,就如他是多么伟大的大师,也是如此。我看见过的情况,如果达到了一定的成就,就守住,不再往前走了,这实际上就是在倒退。除非你这个画家画到人生结束了,划句号了,别人评价你就看这个句号,只要你还在画,那么情况必然像上面所说的,不进则退。
  我一直认为,变是不能硬变的,要从长处来变,要从自己的长处出发,要往前发展。比如说像现在这个社会背景,比如说你传统很扎实,你在这个基础上再加深,再去向宋人、向明清讨生活,那么弄到后来会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你说以后的小青年,他肯定不会接受老气横秋的东西。那么你的长处在这里就不能称之为长处了。我认为相对于古人来说,现在所有画画的人共同的长处是生活在信息时代,世界像个地球村,接受各个方向,各种各样的资讯很方便,这才是现代人的长处,我们要变,主要是在这个前提上。
  现在的变,是接受新的讯息后观念上的改变。用“观念”这个词很正确。在绘画里,“观念”主要是针对“技法”来讲的。我认为作为画院的画师,你还一直在考虑技法方面的问题,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不是主要的方面。如果老是一门心思在技法里兜圈子,终归是有限的,其实你并没有打破固有的模式。但是观念更新这个东西,有它一定的冒险性。这像改革,这个大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搞改革,但不是所有国家的改革都是成功的,也可能一个国家改革成功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圆满成功的,过一段时间矛盾又会出来。画画也是一样,不是说我今天想变革,就一定变得成功,有时候变着变着会比原来还要糟糕,我目睹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变与不变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观念需要不断地更新,不能用中国传统绘画中老一套的眼光去看问题。
  说到变革,则相应的还一个有关“发展”方面的问题。比如有关我从事的写意画所面临的问题。当年我看了李小山写的那篇关于中国画穷途末路的文章(注:即指李小山先生发表于《江苏画刊》1985年第7期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我也觉得蛮反感,大家不是都好好地在画吗?怎么会穷途末路呢?但经过这些年,我觉得他讲这些话,客观上对中国画是有促进作用的。就是在观念上,在思考的层面上,有了大的改观。原先我们就在传统这个范围内作比较,跟这个,跟那个(陆俨少所谓的与古人血战),给他这么一来,就有很多人开始考虑一些以前没有想过的前提性的问题,这是真正的思考,比如中国画到底能不能再发展?要发展的话,怎么走下去,怎么发展?我认为这个观点很能启发别人思考,实质上是给了一些很得意的人当头一棒,让他不要轻易地下结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种性质的观点自有其积极的意义。我不同意写意画不能发展,但这样的提法对整个中国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事实上,就拿李小山发表那篇文章来说,之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画的面貌确实有了改观,有许多前所未见的风格出来了,不像以前,只有石涛、四王、海派那么固定的几种。
  原先的价值判断是比较固定的,对中国画的认识是模式化的。正因为有穷途末路说这样的观点,使大家对原有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动摇,这等于是在水里投进了一块石头。面向传统的人认为应该更加坚持传统,而西化派或是比较激进的人就认为原先的价值判断意义不大了,于是就将其抛到主流文化之外了,从积极的方面说,这是多元化的表现,从消极的方面说,又给人以无从价值判断的感觉。老实说,我感到很困惑,大概现在也没有几个人不困惑。这种现象的出现我觉得是由于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特定的时期。现在尽管大家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其中不乏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况,但不能排除以后在这其中会有比较好的画家冒出来。处在这种特殊时段,我们对新事物只能抱一种信念,一句话,“新的不一定是好的,好的却一定是新的。”
其他文献
王吉田  祖籍河南南阳。197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后从事行政工作。1992年转调教育系专心从事中国画写意花鸟教学至今。
期刊
韩长生  1957年生。198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199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安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      大写意强调一个“写”字。中国古代画家大多书画兼长,当他想要“解衣盘礴”地抒写胸臆时,选择了书法的途径“写”,而不是“存形莫善于画”的画。“写”首先强调的是“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要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骨”是形
期刊
李荣伟  1964年生,祖籍山东青岛。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      生于山东,长于海西,作为一位女性,李荣伟似乎从小就比别人多了一些不凡的经历:幼赴千里之外,壮结一画之缘。作为一位女画家,李荣伟似也不免要在遥遥古道中寻觅文化真谛了。  也许就因为如此吧,我从李荣伟的画里怎么也看不出流行的所谓女性意识。话又说回来,性别是一个标准吗?我以为不是
期刊
吉武昌  1962年出生于陕西华县。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现为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美术事业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昌盛的时期。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国画在整个美术发展大格局中,其创作的主流形态和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在社会发展及自身对本体结构的调整变化中正呈现出
期刊
王非  1959年生,陕西合阳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非先生是我们在中等师范学校读书时的美术老师。印象中,那时的王非老师,虽然个头不高,身形清瘦,但额头宽阔,目光淡然而有神,所以给人以神清气朗的感觉。那时他经常穿着干净的灰色青年装,颇有些儒雅温和之风,
期刊
[摘要]  针对99篇舞蹈创作方面的学术论文,笔者通过分类后反复读解,细致研究,从百花齐放再现编导家们独特而卓见的创作观念;把握浓郁风格张扬作品个性是民间舞创作的生命;舞蹈作品结构、构图、主题动作深层思索个性见解;作品的舞台调度功能阐释各抒己见;古典舞创作中语言的“转化”必将衍生出新的审美内涵;中国舞蹈分类产生的利与弊需要理性认知等这六个方面,综述了作者们28个舞蹈创作研究精彩观点,它的呈现有利于
期刊
[摘要]本世纪初才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称“无形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已成为当下社会热点之一。2011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我国非遗保护进入历史新阶段。但“非遗”概念易误解,且易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割裂隔绝。我们认为,即便最典型的无形的音乐类“非遗”,也与其物质基础(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之间存在不可须臾分离的紧密联系。借鉴我国古代“形而上”、“形而
期刊
石迦  1972年生于陕西西安,四川仁寿县人。199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石鲁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长安佛教》执行主编,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在西安当代青年画家中,石迦无疑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实力派的后起之秀。在当下无数画家纷纷陶醉于肌理制作附庸时尚或从它类艺术中去寻找新奇、或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去刻求图式、急功近利求风格的时候,石迦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点”
期刊
陈子林  1927年生,陕西乾县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1949年参军;1954年转业后考入西北人民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被下放到陕西县文化馆,从事基层美术工作;1980年调回西安美术学院院师范系任教;1993年离休。  br>    先生自幼爱画,十四五岁时入省立兴国中学读书,于冯友石先生门下学习书画。三年寒窗苦苦求索,深得冯先生垂爱,曾任兴国中学
期刊
张岩  1965年生于山东单县。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访问学者。       结识张岩,始于共同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的因缘,师门出入,一来二往中,渐知其人其学其艺,继而与之游,蒙其不弃,成为切之友。  张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从事古代书画研究和教学工作。旋又考取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深入对中国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