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常新中国画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81868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子林
  1927年生,陕西乾县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1949年参军;1954年转业后考入西北人民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被下放到陕西 县文化馆,从事基层美术工作;1980年调回西安美术学院院师范系任教;1993年离休。
   br>  


  先生自幼爱画,十四五岁时入省立兴国中学读书,于冯友石先生门下学习书画。三年寒窗苦苦求索,深得冯先生垂爱,曾任兴国中学美术研究会会长。中学毕业正值共和国成立之前,先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军旅之中发挥书画之功用,部队报纸聘其为记者、美编。五十年代初,先生又着军装考入西北艺专,再次投在冯友石先生门下。毕业后随其师冯友石先生一起组建并执教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共和国的历次运动,先生也饱受磨难,劫后余生于1980年重新回到国画讲坛。与二十世纪所有的中国画家一样,先生也受欧美画风和俄罗斯画派之影响,在知天命之年方悟中国画之道,进入笔墨探索的纯正之路。由新罗、南田而青藤、雪个,由图真摹形到点画自然,由观花寻态到从心所欲。三十年花前月下,寒灯中磨墨,酷暑里挥毫,画风由古而新,由工而写,渐渐养就了绵里裹铁,亦古亦今,直抒胸臆,生机无限的独立画魂。
  中国画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可以全面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化行为,她与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西洋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画的发展经过近千年的努力才从言事说理为政治所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宋元开始,进入了以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汇和绘画方式直接表述文化的高级状态,彻底摆脱了外物形色对绘画的桎梏,以点画自身的逻辑体系完成了“胸有成竹”、“写胸中逸气”等直指人心的绘画创作之路。真正达到了书画同源、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人品、学问、才情、性貌合于一身的崇高境界。人品即画品,诗情即画意,书法即画法,这种幽雅自在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创作和品评的重要标准。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动荡、礼崩乐毁,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工业文明也随之引入。中国的革新派人物,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宗法制度的同时,也以西方并不先进的古典写实主义绘画取代了中国故有的正统绘画,以政治功用之标准取代了中国画原有的文化品格,使中国画坠入了状物摹形、言事说理的低格,以被改造的劣势身份委曲于中国的画坛,山水画、花鸟画尤其如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各行各业走上了正规,国画家们也得以循艺术自身的规律进行绘画的研究和创作,有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使中国画这棵老树真正地有了新生的环境和可能。陈子林先生的绘画道路和成就与近百年中国画的发展正好形成了一个对应。
  


  陈子林先生的画之所以点画精到、气格清新,与其数十年刻苦用功和坚定的信念分不开。学生时代,先生从山水、花鸟入手,受黄鹤山樵、石涛、八大、新罗山人影响较多。虽然后来也受西风俄雨的影响而画一些应景之作,但是先生在内心深处对中国画已往大师及经典作品的至高境界的追求却从未放松,书法和笔墨语汇的锤炼数十年来一直是先生的日课。先生对中国古代书画经典作品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体会也是深刻的,先生确信中国画笔墨语汇的优良品性是永远不会过时、不会落后的。坚定的意志、宽容的胸怀、遇事不争的个性,使先生得以数十年潜心于自己热爱的书画创作之中,日日耕耘,铸就了先生沉稳、精练、散淡、典雅的画格。80年代以后,先生基本以花鸟画为创作的主要题材,画风样式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80年代初,先生从粗笔放纵的写意花鸟转入了酣畅淋漓的泼墨泼彩探索,将纸、笔、墨、彩、水等中国画材料工具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数年的挥洒也不乏佳作累累。继而,先生又不满足于随意而来的彩迹墨韵,遂又改之为点画严谨、笔精墨妙、以一当十更高境界的追求。十多年下来,废笔成冢,废纸如山,先生的手下:笔笔如铁,点点珠玑。荷塘清气袭人,梅枝疏朗散淡,竹影横斜随意,兰花幽雅自然。先生画牡丹,端庄富贵,笔法沉稳而毫不俗艳。画梅兰竹菊,疏枝稀叶而绝不寒酸。先生笔下的老树,让我们看到了古老文明的勃勃生机。画梅、兰、竹、菊、鸡、鸭、虫、鱼,又非梅、兰、竹、菊、鸡、鸭、虫、鱼,而是中国画笔墨精神的绝妙展现,是中国画新的生命契机。先生的画使人看到的是铁骨文心,使人感到的是清丽自然。书法即画法,人品即画品,在先生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先生的艺术历程和成就可以使我们相信,优秀的中国画是常老常新的,只要坚定信念,用符合中国画规律的方法去学习、创作中国画,就一定能在古老的中国画这棵大树上开出新花。
  
  延伸阅读·评论
  陈子林画风由古漫今,由工化写。长期的打磨练就了绵里裹铁,亦古亦今,工写兼备,直抒胸意,生机无限的独立画魂。最为可贵的是,他的魂魄是黄土高原的大气深沉,而语言却没有任何浑浊粗糙的西北画派的因子,特立独行,孤芳自赏。陈子林的花鸟画有如是今天普遍浮躁的画坛的清凉山泉,潺潺流淌,与世无争,但是,它会汇入江河,生命永在! (巩志明)
  
  


  陈子林先生性喜书画,无有师授。闻兴国中学冯友石先生为西安画家,毅然投考,为冯先生门生。
  先生耿介,生性不喜奉迎,1962年被下放,回乡务农,后又下放到县文化馆。适“文革”时期,因有人失手打碎石膏做的毛主席像而使先生遭到不白之冤。拷问游斗时,只因不肯低头,备受非人折磨,他想到必死无疑,然而头终于还是没有低下!剧团门卫张老汉,私下里挑起拇指道:“老陈,好样的!”1980年调回美院,重操已经荒废了20余年的旧业。1981年被派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收获颇丰,临品赴日本展出。一年回校,专门从事大写意花鸟画的研究探索。1988年秋,以八年所积数百幅画中选50余幅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举办个人画展。某时国画界浮躁骚动,彷徨无所适从,先生的画,大气磅礴,沉郁雄奇,笔势纵横,水墨淋漓,如倾如诉,骇目惊心,得到有识之士推重,反响强烈。然而事后,先生于八大山人之画独有会心,对我说“八大国破家亡,有铭心刻骨之痛,这口气他都咽下了,所以八大的画浑涵,不露,耐看。”此后,我看到他的画就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检讨了以前画中的毛病,对自己的画越来越严格了,读古画越来越细心了,习字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但他练字的方法是很特别的,并不临帖(因早年已有根),对于古文诗词,他以年轻时下工夫不够,于是他用画废的纸,大提斗笔,蘸上洗笔的退墨,高悬臂肘,一笔一画,以严谨不苟碗口般大的楷书抄写《唐诗名句荟萃》、《菜根谭》。在师范系的进修室里,日以继夜,寒暑不辍。“读诗使人渊雅,字习使技法精纯。”随着岁月推移,他的画便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画虽是他那一贯的作风,放笔挥写,大气盘旋,不事雕琢,但较之前多了一份内敛、含蓄,笔墨日趋挺健,势如龙蛇,用水有所节制,涨墨越来越少,掌法布局、枝杆穿插推敲得越来越细了。题材范围主要集中在荷花、梅花、牡丹上,皆能消化前人,自成家数。偶画鸡鸭之类,颇有天趣。
  


  陈先生为人颇风趣、平易,有古风。不喜应酬,喜与年轻人交往。他自以为是个平凡的人,于是画室取名“一草堂”,画上闲章只有一枚,曰“平常心”。他始终过着简朴节约的生活,热天家里的饭做的多了,他担心过夜会坏,太可惜,硬撑着吃完。第二天见了我,照例又替肠胃诉说委屈;画坏了的纸,洗笔的退墨,用来练字,一遍又一遍,一盆又一盆。天热墨汁水变味了,画室、写过的纸上都是,也舍不得倒掉,并且嘲曰“三臭”——臭墨、臭人、臭字。不过读者诸君不用担心,画画时绝对用的是新鲜的“一得阁”、“曹素功”之类。他又很大方的,交往十多年中,我几乎没有见过他拒求画的人于门外,对学生的资助更是慷慨大方。然而这一切,在他做来,又是那么自然平常。
  


  黄山谷云:“古之能书画者多矣,磨灭不可胜记,其传者必有大过于人者。”又曰:“余尚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之人也。”观陈先生平生待人接物,诚实而平易,至临大节而凛然不屈,可谓不俗之人欤。(王 非)
其他文献
一、“民间音乐家,在轻纱胧月下”  谈及“民间音乐家”,不禁使人怀想阿炳。怀想阿炳,在夜下,二泉旁,用饱经沧桑的琴奏出生命的绝响,如泣如诉,为人动容。黑暗的世界早已被心中那轮明月照亮,熠熠生辉。他在所处的动荡岁月,留下了宝贵的沉淀哲思;聆听阿炳,他那“走心”的旋律,似乎在启迪我们,是时候该静下来,抛开浮躁,来“晒晒月亮”了。话说阿炳,他只是个盲艺人,只是个乞丐,杨荫浏先生让我们认识了这个平凡的盲人
期刊
[摘要]  《原野》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歌剧趋向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弄臣》是意大利19世纪末里程碑式的西方歌剧代表作。两者都带有鲜明男性演唱风格特征。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考察法和笔者的个人体验,对两部歌剧中男性角色的演唱进行分析,梳理了中西方歌剧中男性角色演唱的异同,论证了中国歌剧男性角色演唱需要在学习西方歌剧演唱特征基础上保持民歌和传统戏曲融入的演唱特征。以多维视角展开的比较分析,对歌剧演唱
期刊
王吉田  祖籍河南南阳。197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后从事行政工作。1992年转调教育系专心从事中国画写意花鸟教学至今。
期刊
韩长生  1957年生。198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199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安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      大写意强调一个“写”字。中国古代画家大多书画兼长,当他想要“解衣盘礴”地抒写胸臆时,选择了书法的途径“写”,而不是“存形莫善于画”的画。“写”首先强调的是“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要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骨”是形
期刊
李荣伟  1964年生,祖籍山东青岛。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      生于山东,长于海西,作为一位女性,李荣伟似乎从小就比别人多了一些不凡的经历:幼赴千里之外,壮结一画之缘。作为一位女画家,李荣伟似也不免要在遥遥古道中寻觅文化真谛了。  也许就因为如此吧,我从李荣伟的画里怎么也看不出流行的所谓女性意识。话又说回来,性别是一个标准吗?我以为不是
期刊
吉武昌  1962年出生于陕西华县。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现为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美术事业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昌盛的时期。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国画在整个美术发展大格局中,其创作的主流形态和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在社会发展及自身对本体结构的调整变化中正呈现出
期刊
王非  1959年生,陕西合阳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非先生是我们在中等师范学校读书时的美术老师。印象中,那时的王非老师,虽然个头不高,身形清瘦,但额头宽阔,目光淡然而有神,所以给人以神清气朗的感觉。那时他经常穿着干净的灰色青年装,颇有些儒雅温和之风,
期刊
[摘要]  针对99篇舞蹈创作方面的学术论文,笔者通过分类后反复读解,细致研究,从百花齐放再现编导家们独特而卓见的创作观念;把握浓郁风格张扬作品个性是民间舞创作的生命;舞蹈作品结构、构图、主题动作深层思索个性见解;作品的舞台调度功能阐释各抒己见;古典舞创作中语言的“转化”必将衍生出新的审美内涵;中国舞蹈分类产生的利与弊需要理性认知等这六个方面,综述了作者们28个舞蹈创作研究精彩观点,它的呈现有利于
期刊
[摘要]本世纪初才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称“无形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已成为当下社会热点之一。2011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我国非遗保护进入历史新阶段。但“非遗”概念易误解,且易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割裂隔绝。我们认为,即便最典型的无形的音乐类“非遗”,也与其物质基础(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之间存在不可须臾分离的紧密联系。借鉴我国古代“形而上”、“形而
期刊
石迦  1972年生于陕西西安,四川仁寿县人。199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石鲁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终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长安佛教》执行主编,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在西安当代青年画家中,石迦无疑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实力派的后起之秀。在当下无数画家纷纷陶醉于肌理制作附庸时尚或从它类艺术中去寻找新奇、或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去刻求图式、急功近利求风格的时候,石迦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