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idixie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三月初春的惊蛰之时,来到浙江宁波的它山美术馆,欣赏崔小冬绘画作品。见到了《惊蛰》这幅画,一下子,我就被布面上淡雅空灵的少女吸引住了。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万物。而崔小冬的绘画也如惊蛰始雷、草木纵横般,在中国写实油画界独领风骚。
  北京有位刘小东,杭州有位崔小冬,据说二位Xiao Dong是朋友,不同的是,当小东在京城以简明率直的纪实视角描画现实中国的“进行曲”的时候,小冬却在中国美术学院的画室一隅,磨砺他对古典绘画精神的景仰,演练他那特有的画室中的咏叹调。
  从份量谈起
  小冬的绘画,有着一种他这一代人所不多见的古典“味”;浓厚的色块、重色的背景、亮艳的肤色,甚至,他所画的对象,常常是除了画家,就是模特儿,一派浓浓的画室景象,一方与社会保持相对距离的画室天地,一系列略带摆姿的画室动态。画室的题材,古典的趣味,所有这些常常易于营造出一种俗艳而又常见的流弊来,而在小冬那里,却十分有效地借取了传统油画的塑造之功,脱尽当下古典风绘画的娇柔之气,以收放有度的刚武用笔,赋予古典味以一种独特的写意酣畅的力度。
  小冬个头一点不小,体块颇有点分量,与他谈事,一脸的憨厚,却又时不时地表现出单刀直入的明快和果断。大学时他已经是班上的大个,调皮事没少干,但画上的灵气,尤其早期肖像作业中的敏感,很受老师们的重视。毕业之后,小冬在桂林工作3年,考回母校,跟随张自嶷先生研读硕士学位。正是在这段时间中,小冬在素描上狠下了一番工夫,几乎每天都泡在画室里,使他能够以画室为家。画室既是他的作画空间,也是他生活的现实空间和精神空间。
  片断的画面与间歇的追问
  在这里,他并不追求绘画的文学性描绘和观念形态的诠释,而是从他的放笔直写的素描研究那里,直面对象本身,强调绘画的“直观呈现”,努力去揭示对象“是其所是”的本真状态。正是这样一种直写,使我们在小冬的画中,分明地看到古典绘画的神气,却不露样式化模仿的痕迹。
  小冬作品中的人物之间并没有情节上的联系,却有着一种造型意象上的融通,似乎一个个人物穿透木框,彼此流动,在片断式的缝隙中,追求着一种流动的完满。片断连续的画面成为对古典式庄重华贵的间歇的追问,一种苦心而执迷的造型技巧。这种追问和技巧,隐蔽在被条屏分离的人物里,遮蔽在形色皆全的画面语言中。正是语言的这种遮蔽性,这种貌似完美的遮蔽性质,使作者的本身存在着,没有歇斯底里的夸张,没有自恋自怜的矫情,却以某种瞬间的直写,以视觉的坦诚、以塑造之中的匆匆行笔,来与观者维系起一种富有画家意趣的絮语,并以特有的不加修饰中的修饰,来使这种絮语消除涂鸦滥造与刻板塑造之虞。在这些间歇跃动的遭遇之中。条屏状的空间跨度所演化的现实场景的意义可以被辨识,却并没有太多的言语,而一个人体或一个肖像在被认识、被描绘、被直写的本身,正是展开有关这个视觉意义的真实所在。这个视觉意义就是以写生的方式来回溯传统,直观对象,澄明自身。
  


  


  


  


  材质的“酷”味
  小冬的用笔是值得一提的。他画中的精妙之处常常是既表现了对象的形色,又凸显出油料、油色的光彩,二者浑然一体。
  小冬的用笔常常表现为不加修饰的修饰,漫不经心的经心。笔拌和着油色,或涂抹、或挥洒、或堆砌、或描述,在具体的塑形之中,笔是隐没在颜色之中。而用笔着色、塑造刻画时,总要留下笔痕笔迹,具体的笔触总在运行之中表现着自身,并在这种与绘画动作和谐一体的对应关系之中带上当下的神情,这种笔神、笔情常常超然于所绘对象之外而跃然布上。在小冬的画中,那些人体和肖像的中调部分往往飞扬起一种颇有几分生猛的笔触和色块,而使得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而厚实起来。这样一种用笔的机趣,往往包容了画家对形与色的悟性,也包容了画家对材质的颇有些“酷”味的追求,一种对美的辛辣冷峻的迷恋。
  有人称小冬是学院派画家,更有人直呼“画室中的画家”。这当然绝不仅指他所画的题材,更重要的是指他所代表的中国学院油画教学模式中有意义、有影响的青年创作心态。这既是对油画创作当下性问题的回应,也是我们所热切关注和提倡的。
其他文献
叛逆的青春  坐在飞来峰脚的茶寮颇觉恹恹欲睡,才四点多,午饭已过,晚饭尚早,这时候是最少客人的了,所以特别清幽宁静,完全不像在中国大陆。  很想对大女孩说说飞来峰的传说,但见她吃饱了麦馒头和喝足了明前龙井,加上步行下山,眼睛已经累得半闭,那就不吵她了,让她错过了好故事。  飞来峰在灵隐寺旁,寺初建于4世纪,但其实建寺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广东人,惯叫的“阿差”,亦即印度僧人慧理。他远道而来,甚喜此处
期刊
(1)  清明,往良渚遗址,寻觅我心目中的越魂。  这时节,这举动,有点像去祭奠祖先灵魂的意思了。尽管,吴越文化和良渚文化相隔了几千年。尽管,它们之间的文化断裂,对现代考古来说有着难解之谜。然而,我还是称呼它为“越魂”。  今天回深,当我提笔欲寻良渚文化与今天文化发展之间的渊源时,这字里行间竟又总离不开已逝父亲的身影。  也许,这也是清明捣的“鬼”吧。  图腾,是一个民族向神灵寄托灵魂的艺术形式。
期刊
造像艺术.浪漫故事.人文美景——这就是烟霞洞。  这里,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之自然景观,重要的是洞中禅坐之吴越时期及宋代的佛像。这些珍贵的造像艺术,弥补和传承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空白。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胡适一段“犹如神仙生活”般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喜欢他当时就在这里写的那首诗“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  (1)  一个在杭州居住了30多年的人,竟未到过烟霞
期刊
(1)  历史,如花朵般只管开放却永远无语。  飞来峰石窟雕像群,积孕了五代之后历代王朝的精湛艺术,将杭州这座古城的神秘,默默地掩隐在山水之间。  一迈入灵隐飞来峰前的小道,迎面,便见它的笑脸——布袋弥勒石佛。从小便认识它,年复一年,我们相遇又相约,它一直、一直是这般快乐,静静地迎着我,静静地看着我一点点长大。我与他之间那种亲近和熟悉感,难以言语……童年那些快乐的回忆,仿佛都从弥勒佛和蔼的笑容里纷
期刊
杭州西湖的周围,第一多若是蚊子的话,那第二多当然可以说是寺院里的和尚尼姑等世外之人了。若五台、普陀各佛地灵场,本来为出家人所独占的共和国,情形自然又当别论;可是你若上湖滨去散一回步,注意着试数它一数,大约平均隔五分钟总可以见到一位缁衣秃顶的佛门子弟,漫然阔步在许多摩登士女的中间;这,说是湖山的点缀,当然也可以。  杭州的和尚尼姑,虽则多到了如此,但道士可并不见得比别处更加令人触目,换句话说,就是数
期刊
作为明代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戴进在绘画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全才。山水、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无不精能,独步当时。不仅如此,他的绘画风格也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和他广泛吸取宋元诸家大师的表现技巧,并且善于融会贯通与发展创造有关。  宣德年间,南宋院体画成了画院主流。戴进生长在杭州,可能有机会亲眼见到南宋的院画,并加以临摹。他的临摹功夫素来为人称道,据说“临仿旧人,而无款者,法眼观之,莫辨真
期刊
2、举世瞩目的玉石之河,串演过无数动人心魄的活剧  当南疆的钻石之河现而复隐,人们还在苦苦寻觅的时候,而昆仑山下的一条条色彩斑斓的玉石之河,却早已举世瞩目,串演过一场场动人心魄的活剧。1980年代,在辽宁西部的几项考古重大发现惊动了全国。  牛河梁是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一座山梁,因牛河源出山梁东麓而得名。1981年,在文物普查的时候,根据当时群众提供的线索,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石棺墓。经过试发掘,在
期刊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作为皇帝,他的政治生涯灰暗而短促,但作为艺术家,徽宗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346位皇帝中最赋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者。他自幼熏染在艺术之中,喜爱诗词、戏曲、音乐、书画,尤其对美术有真挚的爱好。徽宗在书画上的才华和成绩是举世公认的,更是历代皇帝所不可比拟的。  从美术史角度论徽宗的绘画,他最擅者应为写生花鸟,这是与他的艺术情趣和所处时代密不可分的。唐至五代时期是
期刊
编者按:仲春之月,春分之时,孤山西冷印社旁的梅花开得正好,袭袭暗香,朵朵放彩……在敬一书院父亲《世界史文集》的出版发布会上,我遇到了镇中兄,他是我哥哥的同学,因都学绘画,甚为熟稔,算是发小吧。但现在的他却让我刮目相看,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西冷印社副秘书长,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副秘书长。  去年年底,黄镇中应联合国的一个协会、美国洛杉矶罗思密市市长杰夫?阿尔雷德先生的邀请赴美成功举办个人艺术展
期刊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不同在于何处?我们只能感到而不能说出。只是像吃糖一般地感到一下子甜,而无以记录站在窗前所以切实地经验的这微妙的心情,我们总不甘心。于是就有聪明的人出来,煞费苦心地设法表现这般心情。这等人就是艺术家,他们所作的就是艺术。  对于窗前的梅花,在我们只能观赏一下,至多低徊感叹一下。但在宋朝的梅花画家杨无咎,就处处是杰作的题材;在词人姜白石,可为暗香,疏影的动机。我们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