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对学生领悟语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等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朗读训练在教学中的运用及不断改进朗读训练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朗读训练;朗读兴趣;朗读方法;课堂教学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它也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新课标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这也符合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总之,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加强朗读训练,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動,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技能,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基本功。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通过熟读、背诵,持之以恒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对语言文字的熏陶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会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体会语言美。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问题时能对答如流。
(二)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影响。
如笔者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同时给学生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到草原的自然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美等,学生在朗读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学生通过陶冶情操,有了欣赏美的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朗读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朗读是学生感受和表达不同情感的方式之一,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朗读与交流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发展。朗读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由此可见,加强朗读是优化课堂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不仅锻炼口才和发音,还能不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文章内容的写作技巧、好词好句等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一旦运用起来,就会胸有成竹。如之前读过的文章,有些学生对其依然记忆犹新,其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习作技巧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语言结构中,学生写作时自然可以信手拈来,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二、引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一)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因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 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 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进步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4. 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例如在教《穷人》这一课时,讲到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神情激动、忐忑不安的心情时,笔者先放音乐,然后范读了一遍,让学生感受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再让学生与笔者一起朗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桑娜当时复杂的心情,随后让学生自由读,各自去感悟、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最后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能读出情感,并及时给予评价、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显然,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能转化为他们的学习动力。总之,在朗读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溢于言表。
(二)创造朗读机会
1.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
如笔者在教学《第一场雪》时,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读得流利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得不流畅的也可以从容地、反复地读;有不懂之处,可以倒回去重读,也可以与同学讨论交流,探讨应该如何表达情绪。切不可只做个朗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预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朗读后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让学生读通读透后再分析课文,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 朗读方法多样化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分别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领读、默读、自由读……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机会,使朗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学以致用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一)读准语言文字
要读好课文,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学生能做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正确运用朗读方法,读出水平
1.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要想达到读出感情这种境界,就要把握文章主旨,披文入情,抓住内容的精彩处进行探究阅读。如教学《凡卡》一文,笔者先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读流畅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如读“信的内容”时要读得悲伤、痛苦、苦苦哀求,而读“凡卡的回忆”那“多么快乐的日子呀”时要充满欢乐和想念,從而形成强烈的对比,以衬托凡卡命运的悲惨。读出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和孤独,读出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愤恨。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读出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此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特别强调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来。这样进行朗读训练后,笔者在分析课文时略加点拨就能收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2.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正确读准语言文字,细细体会文中意义,进行品味朗读。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笔者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如在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响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特别投入。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后,这时只需让其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地吟诵。读出感觉,读出精彩,最终达到内化语言、培养语感、升华情感的效果。
3. 朗读训练方法多样化
开展朗读训练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主要包括:(1)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指导朗读;(2)演读与感情体验相结合;(3)朗读与评价相结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只有在阅读教学中精心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朗读方法,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三)大量实践,形成技能
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形成技能。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朗读训练;朗读兴趣;朗读方法;课堂教学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它也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新课标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这也符合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总之,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加强朗读训练,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動,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技能,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基本功。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通过熟读、背诵,持之以恒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对语言文字的熏陶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会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体会语言美。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问题时能对答如流。
(二)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影响。
如笔者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同时给学生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到草原的自然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美等,学生在朗读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学生通过陶冶情操,有了欣赏美的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朗读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朗读是学生感受和表达不同情感的方式之一,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朗读与交流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发展。朗读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由此可见,加强朗读是优化课堂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不仅锻炼口才和发音,还能不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文章内容的写作技巧、好词好句等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一旦运用起来,就会胸有成竹。如之前读过的文章,有些学生对其依然记忆犹新,其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习作技巧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语言结构中,学生写作时自然可以信手拈来,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二、引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一)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因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 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 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进步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4. 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例如在教《穷人》这一课时,讲到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神情激动、忐忑不安的心情时,笔者先放音乐,然后范读了一遍,让学生感受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再让学生与笔者一起朗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桑娜当时复杂的心情,随后让学生自由读,各自去感悟、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最后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能读出情感,并及时给予评价、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显然,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能转化为他们的学习动力。总之,在朗读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溢于言表。
(二)创造朗读机会
1.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
如笔者在教学《第一场雪》时,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读得流利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得不流畅的也可以从容地、反复地读;有不懂之处,可以倒回去重读,也可以与同学讨论交流,探讨应该如何表达情绪。切不可只做个朗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预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朗读后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让学生读通读透后再分析课文,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 朗读方法多样化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分别采用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领读、默读、自由读……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多读的机会,使朗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学以致用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一)读准语言文字
要读好课文,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学生能做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正确运用朗读方法,读出水平
1.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要想达到读出感情这种境界,就要把握文章主旨,披文入情,抓住内容的精彩处进行探究阅读。如教学《凡卡》一文,笔者先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读流畅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如读“信的内容”时要读得悲伤、痛苦、苦苦哀求,而读“凡卡的回忆”那“多么快乐的日子呀”时要充满欢乐和想念,從而形成强烈的对比,以衬托凡卡命运的悲惨。读出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和孤独,读出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愤恨。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读出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此后再让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特别强调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来。这样进行朗读训练后,笔者在分析课文时略加点拨就能收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2.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正确读准语言文字,细细体会文中意义,进行品味朗读。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笔者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如在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响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特别投入。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后,这时只需让其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地吟诵。读出感觉,读出精彩,最终达到内化语言、培养语感、升华情感的效果。
3. 朗读训练方法多样化
开展朗读训练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主要包括:(1)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指导朗读;(2)演读与感情体验相结合;(3)朗读与评价相结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只有在阅读教学中精心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与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朗读方法,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三)大量实践,形成技能
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形成技能。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