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粒蛳,抵过一头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ariz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节,几家亲戚每年都相约一起去扫墓。扫墓结束的时候,大家总是聚在就近的一家吃个晚餐。各人都把自备的家养乌骨鸡,下兰塘螠蛏,蒲坝港小白虾,自种的原生态的芹菜,自做的最拿手的麦焦、青团和青麻糍拿出来共享。
  主人特别在心,当那盆精心准备的腊肉炒海蛳摆上餐桌时,大家都乐得手舞足蹈。看着一颗颗被油水浸淫得乌黑,偶尔泛着些微绿光的海蛳,那呈圆锥形的似塔的贝壳,已经被剪掉了塔尖;那圆形、亚圆形的壳口,连接着膨圆的螺胸,呈片状纵肋和阶梯状螺带向尾部收缩的海蛳贝壳,感到特别熟悉和亲切。我情不自禁地夹起一颗海蛳,将嘴巴对准壳口,屏住气,用力一吸,一溜绵长的蛳肉遁入口中,顿时,一股鲜美细腻的味道在舌尖上徘徊。海蛳,久违了,我已经几十年没吃到这么鲜美的食物了!
  我的老家在三门浦坝港镇一个背山面海的地方。那时,还没有开始围涂造田,处于浅海滩涂边的村民,大多依靠讨海为生。每当海潮退落的时候,猫头洋对岸绵延数十里的潮间带,纵深约几公里的海涂上,随处可见讨海的人们在忙碌着。大人在海江溪流里捞鱼虾,摸鳗蟹,小孩在滩涂上捉海蛳、摸泥螺。每到晚餐时,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几个自淘的海鲜可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组织机构是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体制。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政府,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当时,我们所在大队因为靠海,每个生产队都打造有几条渔船,集中十几个精壮劳力出海捕鱼。捕鱼船大多是木制挂篷船,不能远洋捕捞,只能在近海的舟山群岛、大目洋、猫头洋一带作业。我们经常把生产队船队捕来的鲳鱼、黄鱼、海蜇、膏蟹等海产品叫作大海鲜;把村民们自己下海在潮间带摸到的如青蟹、泥螺、小白虾、海葵、望潮、跳跳鱼、海蛳等叫作小海鲜。那时,每到下午放学后,我们这些在小学、中学念书的学生们,都要背着竹制蟹篮,到海涂上倒腾小海鲜。水平高的捕跳跳鱼、摸青蟹,水平低的捉海蛳、捡泥螺……那时,每当潮落水退,在广阔平整的海涂上,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缓慢爬行着的海蛳和泥螺。只要你心灵手巧,一两个小时内,捡四五斤海蛳、一两斤泥螺是常事。
  “清明一粒蛳,抵過一头猪”,这是清明节前后家乡人对贝类等海鲜质量的一种高度评价。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家家户户虽然养了猪,但极少有肉吃。孩子们盼餐桌上有肉吃就像期待着过年一样。东部沿海,浮游生物极为丰富,广阔的海域是海生动物自由遨游的无尽空间。过年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温馨的阳光,温和的海水,让海里的鱼虾等海鲜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促使这些海产品的快速健康成长。此时,无论是大鲜产品,还是小鲜产品,都很肥硕,并且鲜美,其营养价值是猪肉远不可比拟的。 那时,每当太阳下山时,讨海的大人、小孩们从海涂上收工回家,往往都带回鱼、蟹、虾等海鲜,卖了质量好价格高的海鲜,但海蛳便宜,卖不上好价钱,只能基本留着自家吃合算。这样,家家户户的晚餐,大多是一顿海鲜美食,也足以打发孩子们梦想吃猪肉的迫切期待了。
  海蛳背回家,大家就忙不迭地清洗,在篾箩里反复汰洗,去除泥浆,然后滴上一滴菜籽油。海蛳闻到油香后,尽情地将贝壳里的胃胆吐出壳口,而其中的泥浆也被带出。然后,大家就在家门口,搬把小木凳,拿出剪刀或者老虎钳,慢条斯理地将每颗海蛳的尾尖除去,便于烧熟后吸出蛳肉。
  海蛳的烧法很多。其中,清煮海蛳是保持海产品原汁原味的最原始的烧法。掌厨的舀一勺清水到柴火灶的锅里,放上一小调羹盐,就着海蛳一起烧开,再掺进几叶大蒜叶,闷几分钟,这海蛳就熟了。 此时,还没揭开锅,满屋都已经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全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品着海蛳,一边吃着烹煮的马铃薯、番薯干,顿感其乐融融。当吃到喉头干涩时,就舀一勺海蛳汤,不仅入口味道鲜美,而且喉头也润滑爽快多了。清煮海蛳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每当上学时,出门看电影、看戏时,或者走亲戚的路上,我们总要抓一把清煮好的海蛳装在口袋里,像吃炒豆、吃爆米花一样,随时塞一颗到嘴里。
  还有一种烧法是油煎海蛳。在煮沸的油锅上倒入海蛳,加入切细的生姜米、黄酒、红糖,爆炒到溢出香味,再加适量的水,闷煮到沸腾,然后倒入切成米粒长的禾葱叶。此时下锅的海蛳,色香味俱全,是大人们最喜欢的下酒菜。那时,大人们一边抿着自酿的番薯烧酒,一边吸着香气扑鼻的油炒海蛳,好不惬意。
  海蛳最好吃的不是壳口部分的肉,而是尾尖部分的胶质物。处于海边且经常吃海蛳的人都知道这事,问题是要想吃到整颗海蛳里的肉和胶质物,在吸取海蛳技巧上很有讲究。当尾尖部分剪得恰到好处,能够在吸取时保持一定的空气间歇性,吸力正好满足需要时,才能吸出整个海蛳的肉质。不然,吸力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将整个海蛳的肉质一分为二。当壳口部分的肉被吸到了嘴里,而尾尖部分的胶质物却还留在壳里时,还要再吸多次才能吸出。许多外地人或者初次吃海蛳的人,往往在吸出整颗海蛳肉后,会将尾部的胶质物剔除。他们认为这是海蛳的肠子,是脏东西,不愿吃这胶质物。殊不知,这胶质物可是海蛳中味道最好、营养最优的食物。
  海蛳除了肉质鲜美,吃后留下的贝壳也大有用途。每当吃过海蛳后,我们都及时将海蛳壳收集起来,撒在坟茔上,撒在住宅瓦背上,据说这样可以防虫。尤其是毛毛虫,闻到海蛳壳残留的香味,就会钻进海蛳壳里,一旦钻进去就退不出来而一命呜呼,由此而断子绝孙。这也就应验了“螺蛳壳里做道场”之意!由此,凡是撒过海蛳壳的地方,一般都不会有虫子存在。
  近几年来,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利用,使以往并不多的物种变得越来越衰竭,真的怕难以见到海蛳的存在。看来,我们清明节吃到的海蛳也纯属偶然。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那是200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  当我改完最后一本作业,已是凌晨两点钟。我舒了一口气,许多人都以为当老师轻松,但谁会知道这么晚了才开始休息。我洗了脸,熄了灯,走到窗前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准备平静一下发热的脑袋,希望等会儿有好睡眠。  突然,我看到窗外十多米远的大街上一条人影从阴影处慢慢地走出来,格外注意地向我的窗口张望,边向我的窗口张望边走向垃圾桶。走到垃圾桶边时,停下脚步专注地望了我的窗口几秒钟,
期刊
2017年11月1日早晨,天刚放亮,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妹夫从家打来的,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母亲居住的老屋后山墙塌了,村里要拆掉老屋给母亲盖新的,不用个人花一分钱,我们都很赞同,唯独母亲不同意。”母亲接着又和我通电话,说:“我不盖新的就住这个房子。”我知道母亲很倔强,父亲在世时都是母亲说了算,母亲认准的事就一条道走到底,九头老牛也很难拉回来,我急着往老家赶,想说服母亲。  母亲居住的房子是上世纪70
期刊
五岁的时候,父母响应国家“大搞三线建设”的号召,我家从嫩江畔那座有着几个大军工厂的城市,搬到了建在张广才岭深山老林里的“小三线”军工厂。  山坳里最早升起炊烟的地方,是家属区里的豆腐房。当家家户户的炊烟刚刚升起的时候,豆腐房里的老把式已经把那一盘盘甜丝丝、白嫩嫩的大豆腐“出锅”了。喜欢吃豆腐的人们爱往豆腐房奔,进去时盆里端着黄豆,出来时盆里装着豆腐——一斤黄豆五分钱,换两块。  早上的炊烟,看上去
期刊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一根木制的简易拐杖,佝偻着腰身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走进了她那间阴暗低矮的老屋。  初冬的寒风紧跟随着她,不安地掀起她的衣角。那是一件黑色的棉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岁月的搓洗中褪尽了光亮的色泽,质朴得还打着补丁。油渍的污点也零星地点缀在上面,沉默得不肯说一句话。老人却一直穿着它,舍不得扔掉,也许这件棉袄伴随着老人走过了太多的人生风雨,那些凄冷的时光被包裹在了棉袄中,只有自己才懂
期刊
其实,恋爱中的女人最爱听的,是苏岑那句:“宝贝,你就像我的女儿。”  很赞同这句话。这个世上,第一个喊我们宝贝的男人是父亲,无论我们是叛逆,还是远隔万里。当我们日渐长大,像鸟儿般横跨千山万水时,这种特定称谓成了我们抽象的精神定所,那种根深的情结成为女儿心中一道甜美的风景。也因此,当第二个男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这种称谓兼有父爱般的宽厚,是最令女人心安的。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通篇没有一句“宝贝”
期刊
一只杯子与桌面形成的优美角度,像一只鸟站在树枝上。  我喜欢杯子留在桌面的小块阴影。盛满水的杯子,阴影显得凝重;空着的杯子,阴影便透出柔媚。于是,阴影仿佛一面镜子,成为杯子内心的反映。无论多么深的杯子,它的内心总是明亮的。  杯子的姿势就是站立。它不能躺着,更不能翻转。即便一只空着的杯子,它也是为水而生,为饮而生,为禅而生。端起一只盛满水的杯子,水微微漾出来,打湿我的手指,一如海浪轻抚船舷,远方悄
期刊
夜深了,我关上吸顶灯,打开台灯。  柔柔的光散开来,洒在白色的墙壁上和床上躺着的母亲身上。母亲刚刚睡着,眼帘轻合,遮住了黯然沉重的目光,脸上柔和而舒展,白发被橘色的灯光染上了一层暖黄,此刻,她是安然而幸福的。  我多么希望这美丽的时光止步,让母亲能远离病痛之苦。  母亲半年前突发中风,语言丧失,左侧偏瘫,一切来得太快,猝不及防。她一生好说,好动,现在只能整日无言地躺着,一切都需要人照顾,痛苦不堪。
期刊
惊蛰的雷,贴着河面滚过;春分的雨,擦着屋檐泼来。沉睡了一冬的水乡,眨了眨惺忪的睡眼,連打了几个哈欠,慵懒地伸了伸腰肢,还缱绻着不肯起身。  天渐敞亮,院子里的香樟树上,传来布谷鸟浑厚的歌喉,“咕咕——咕”。几只早起的麻雀,叽叽喳喳,腾上跳下,欢欣雀跃。鸟鸣驱散了水乡的睡意,于是,一骨碌便醒来了!  池塘里,清澈恬静的水,透示宁谧祥和,犹如一汪深邃的眼神;小河中,蜿蜒碧幽的水,泛出莹莹绿意,恰似柔滑
期刊
我是一片嫩生生、绿油油、胖乎乎的普洱茶,于初春的一日出生在逶迤绵延、蔚为壮观的思茅区万亩茶园。  妈妈告诉我:“小宝贝,这里土地肥沃、营养充足,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像我们一样绽放灿烂的绿色微笑,迎送南来北往的游客了。”从此,绽放灿烂的绿色微笑就成了我的梦想。  可是,突如其来的“倒春寒”,使我的梦想几经考验。  那日,暖暖的春阳不见了,柔软的春风不见了,欢声笑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阵阵寒意、股股寒气
期刊
秋,虽没有春的含蓄、夏的豪爽、冬的冷傲,却有着成熟厚重、宁静致远。  放眼望,高粱红如火,一片片舒展;豆谷黄如金,一波波荡漾;棉花白如雪,一朵朵绽放,多姿多彩,景色旖旎,勾勒出一幅蕴含丰富、层次分明的画卷。闭目闻,瓜果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花草芬芳馥郁,使人流连忘返。凝神听,庄稼成熟声、机器轰鸣声、虫鸣鸟叫声和人们的谈笑声融会在一起,谱就出一首美妙悠扬的交响曲。  田野山岗忙起来了,男女老少忙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