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社会信息化自然的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已成为深化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必要性
1.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示生活中的事物,模拟一些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实验,构造一些抽象的空间图形,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这些精确且精美的东西,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过去,学生只能自己想办法,形象思维的发展还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就明显不足,学习起这些内容就相當的吃力,学习效果也不明显。自己多做努力来改善这种局面,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如及时雨,对这种阴沉局面一扫而过,不仅帮助了学生,发展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帮助教师揭示了规律,扩展了内容。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前,必须认真备课,查询相关知识,获取可能用到的信息,优化授课内容,只有事先经过精心设计,才能上好一节课。如果使用的是PowerPoint来授课,就可以提前把这些庞杂的内容融入课件中,授课时,只要向学生展示即可,有些难讲的内容如果不讲,学生就不理解,但又不是重点,就可以稍微展示其来龙去脉;教师也不用时时写板书、擦黑板,这样不仅加大了信息量,而且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1.以主题项目任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材将跨越了计算机学科的界限,借助丰富多彩的项目实践活动来融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课程的安排主要采用“主题任务”的教学模式,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境,并且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安排
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从各类期刊、报纸、Internet、光盘等精选适合初中教学的内容,并通过加强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与交流活动,建立校园网络的信息组织与过滤机制等措施来保障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
3.基于过程、基于行为的综合信息能力评价体系
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而不是以学生掌握多少计算机软件技术为目的,因此,不再采用考核知识点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为主要特征的卷面考试和操作技能上机考试,改为基于过程、基于行为和学生电子作品集的考核方法。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途径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从信息技术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2.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比如学习“Word 2003的综合应用”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电子板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5个知识。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中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以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已成为深化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必要性
1.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示生活中的事物,模拟一些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实验,构造一些抽象的空间图形,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这些精确且精美的东西,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过去,学生只能自己想办法,形象思维的发展还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就明显不足,学习起这些内容就相當的吃力,学习效果也不明显。自己多做努力来改善这种局面,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如及时雨,对这种阴沉局面一扫而过,不仅帮助了学生,发展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帮助教师揭示了规律,扩展了内容。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前,必须认真备课,查询相关知识,获取可能用到的信息,优化授课内容,只有事先经过精心设计,才能上好一节课。如果使用的是PowerPoint来授课,就可以提前把这些庞杂的内容融入课件中,授课时,只要向学生展示即可,有些难讲的内容如果不讲,学生就不理解,但又不是重点,就可以稍微展示其来龙去脉;教师也不用时时写板书、擦黑板,这样不仅加大了信息量,而且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1.以主题项目任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材将跨越了计算机学科的界限,借助丰富多彩的项目实践活动来融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课程的安排主要采用“主题任务”的教学模式,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境,并且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安排
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从各类期刊、报纸、Internet、光盘等精选适合初中教学的内容,并通过加强对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与交流活动,建立校园网络的信息组织与过滤机制等措施来保障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
3.基于过程、基于行为的综合信息能力评价体系
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而不是以学生掌握多少计算机软件技术为目的,因此,不再采用考核知识点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为主要特征的卷面考试和操作技能上机考试,改为基于过程、基于行为和学生电子作品集的考核方法。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途径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从信息技术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2.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比如学习“Word 2003的综合应用”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电子板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5个知识。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中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以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