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 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師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 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 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其他文献
教育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习惯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所作所为,习惯的好坏决定着人格的形成。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其中包括学习习惯、为人处事的习惯、卫生习惯等等。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习惯,就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是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期刊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势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本人教学活动中探索出来的经验,转换角度分析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兴趣,使思品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实践生活 自主体验 活泼生动 热情激励 培養兴趣 生命活力  正文: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老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
期刊
学校德育工作要相机寓教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丧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楼阁。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学校德育教育“以生为本
期刊
心理发育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基石。一个心理发育不良的学生,不仅无从坚持正常的文化学习,而且难以正常地处事为人。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
期刊
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生物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可以更好的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一、创设问题情境  指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之前和
期刊
与孩子相处已十余年过去了,早过不惑之年的我仰望着院子东侧近幼儿园厕所的两株高大的光秃秃的杨树——夏日里她还欢笑着给孩子们遮荫送凉,总觉得就是在昨日——她還是指头般的幼苗。  “郉老师好!”声音很是清脆。哦,是总会第一个到园的于筱茹小朋友。她常会在我倒垃圾回来时躲在门后跟我藏猫猫。我左手牵着她冻得通红的小手,放下簸箕来到火炉旁坐下。“冷吗?我给你捂捂耳朵。昨天怎么没来啊?”筱茹伸头靠近炉火,闭着嘴,
期刊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四大教学原则的核心是“结构性原则”,它要求我们“按照最优的结构组织课堂教学,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和组织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
期刊
本次有幸到济南学习,听到了来至课堂改革、特级教师团队的五节生动、新奇、有感染力、有思考性的优秀课堂,如是说去听课,不如说是去感受一種思想,一种关于课堂改革推理的新思想!  我2009年参加工作,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也有幸去昌乐二中学习,这是我第二次学习,两次相比较,这次济南之行没了昌乐的热闹,说是热闹是相比较而言,小组合作、同学互助,是我在昌乐学习的最大收获,初次站在昌乐的课堂前,看着学生们在老师
期刊
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常问:自己的作文问题在哪儿?怎样改?同行也常疑惑:怎样指导作文?怎样评改作文?另外发现作文教学中有一错误倾向,为应对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学生“掌握”了一个窍门——背范文,写范文。记得一次批改学生考试作文,同行和我给的分值相差较大。同行质疑,我自问自答:“这是作文吗?不是。这是在‘造’作文。只是将范文稍改名字,张冠李戴,粗糙模仿罢了。”模仿范文未尝不可,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