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angc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工作要相机寓教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丧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楼阁。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学校德育教育“以生为本”的内涵
  (1)把“生”当人,使“人”成为人。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人,是有尊严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权的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略这一简单的道理。学校德育是学生调动自身经验,接触语言材料,参与学校德育活动,从中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学习过程,学生道德素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学生独特的言语经验和生活体验相当重要。一个人的德育素养不是一次考试能准确反映出来的,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在德育活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不把学生当人看,既是对人权的践踏,也无法真正做好学校德育。學校德育教育要跨越过度功利,复归人性关怀。
  (2)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考试分数看,的确有高低差异,即所谓优生和差生;从学习过程看,也会有差异,即能力的强弱;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某些学生没有前途,甚至无可救药,因而冷眼以对。学生的差异除了水平的差异,还有爱好的不同、个性的不同。即使学生对学校德育不感兴趣,也不见得是学生的不对,学校的德育形式、德育活动、教师的教学教育方式和手段等都有可能有问题,这恰是德育老师应该反思的地方。正是由于学生的差异,才让学校德育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老师眼中不要只有“优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更多耐心,更多关爱。“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3)关注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发展与幸福。教育不能只看到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状况,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考虑到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学校德育教育而言,不要只看考什么,从书本到书本,老师要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学会生活、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把学校德育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不仅是“为未来做准备”,为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不能使学生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知识的机器。如果教育给学生留下的只有痛苦,使学生的读书时代不再充满阳光,那将是教育的悲哀!人的发展绝不仅靠所学的知识,还需要强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商”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学校德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德育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的生活。
  二、学校德育教育改革思路
  目前,基础教育学校提出“学校德育素养”的概念,学校德育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校德育素养,而学校德育储备需要长期积累、积淀,学校德育学习的动力需要逐渐培养、形成。学校德育素养是综合素养,只能在整体推进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学校德育教育要着眼于丰富精神世界,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完善人格,使学生获得学校德育能力之外的更丰富的教益和发展。二者如何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为学生着想;二是不脱离学校德育本身。学校德育教育有多方面功能,但不可把什么都往学校德育里装,使学校德育不堪重负,而且要理清关系,综合中有重点。
  具体的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需要和意愿,“充分关注学生在学校德育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学习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有弹性,个性化 ,注意“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
  三、学校德育工作“以生为本”教学策略
  (1)以生为本,重视个性。以生为本,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阅历经验,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要重视个性差异,发掘个性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我们课前演讲讨论会就是为每个学生施展自己才能提供机会。
  (2)以生为本,培植创新。前国家教育部部长、国家督学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这论述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以此为原则,改变过去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牵着学生鼻子走,机械地灌输知识的做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运用新的教育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潜能为主,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促进创新教育发展。
  (3)以生为本,完善评价。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校德育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不刻意追求评价的客观和精确。反映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则在于不求全、不求细,而关键在于评价的有效性。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教育只有“以生为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可能走出怪圈,步入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打开书本,面对苏霍姆林斯基,感受他热忱、执著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学习他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让我更加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感到自豪:在这个世界上,这项工作固然充满了艰难和历险,但它是值得做的,因为当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宝藏,也一定能够想到办法去挖掘这些宝藏。  一、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具体说,就是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因
期刊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课改需要已迫在眉睫。实践证明,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那么,教师究竟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应如何做才能将理论层面的“反思”付诸实践呢?  一、课前反思有备无患  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要有较强的预见性。首先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然
期刊
高中物理“难学”,不仅学生常常这样说,老师们也有此同感。高中物理真的“难学”么?不难学,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呢?我认为在教学上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套好的教学方法是上好物理课的基础,下面我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更需要别人的赞美和欣赏,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放任他们不管,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各小组共同完成相同的任务。小组合作分层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应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学生的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及自己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期刊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肩负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都应该在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教育技能、创新精神上,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良好人格品质
期刊
板图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胜行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幅绘制简捷,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的板图,能有效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板图教学符合教学符合学生的感知特点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选择性。在一定的时间人不可能清楚的知觉到所有的事物,只有那些鲜明突出的事物才可能成为知觉的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实验表明,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期刊
随着当前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语文教学领域的价值理念也不再是一元主导。特別是近几年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更催生了语文教学理念、教学声音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新课改带来的众声喧哗与热闹固然是好的,但同时,许多教育者也越来越感到困惑:改革到底要向哪里改?在什么地方落脚?语文到底该怎样教?所以,有必要对当前语文教学领域做一透视与梳理,这对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和语文教学领域内部的均衡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来看,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长期德育管理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俗话说:“桑大从小育”。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期。过去单一的“说教型”和简单粗暴的“强制型”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 德育工作需要创新,那么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学
期刊
教育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习惯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所作所为,习惯的好坏决定着人格的形成。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其中包括学习习惯、为人处事的习惯、卫生习惯等等。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习惯,就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是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期刊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势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本人教学活动中探索出来的经验,转换角度分析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兴趣,使思品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实践生活 自主体验 活泼生动 热情激励 培養兴趣 生命活力  正文: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老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