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an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应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 “教书育人”,落实到行动上。
  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
  (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
  (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每位学生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心。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主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肩负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都应该在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教育技能、创新精神上,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良好人格品质
期刊
板图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胜行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幅绘制简捷,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的板图,能有效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板图教学符合教学符合学生的感知特点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选择性。在一定的时间人不可能清楚的知觉到所有的事物,只有那些鲜明突出的事物才可能成为知觉的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实验表明,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期刊
随着当前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语文教学领域的价值理念也不再是一元主导。特別是近几年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更催生了语文教学理念、教学声音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新课改带来的众声喧哗与热闹固然是好的,但同时,许多教育者也越来越感到困惑:改革到底要向哪里改?在什么地方落脚?语文到底该怎样教?所以,有必要对当前语文教学领域做一透视与梳理,这对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和语文教学领域内部的均衡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来看,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长期德育管理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俗话说:“桑大从小育”。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期。过去单一的“说教型”和简单粗暴的“强制型”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 德育工作需要创新,那么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学
期刊
教育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人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习惯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所作所为,习惯的好坏决定着人格的形成。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其中包括学习习惯、为人处事的习惯、卫生习惯等等。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习惯,就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是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期刊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势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本人教学活动中探索出来的经验,转换角度分析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兴趣,使思品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实践生活 自主体验 活泼生动 热情激励 培養兴趣 生命活力  正文: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老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
期刊
学校德育工作要相机寓教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丧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楼阁。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学校德育教育“以生为本
期刊
心理发育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基石。一个心理发育不良的学生,不仅无从坚持正常的文化学习,而且难以正常地处事为人。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是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
期刊
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生物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可以更好的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一、创设问题情境  指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之前和
期刊
与孩子相处已十余年过去了,早过不惑之年的我仰望着院子东侧近幼儿园厕所的两株高大的光秃秃的杨树——夏日里她还欢笑着给孩子们遮荫送凉,总觉得就是在昨日——她還是指头般的幼苗。  “郉老师好!”声音很是清脆。哦,是总会第一个到园的于筱茹小朋友。她常会在我倒垃圾回来时躲在门后跟我藏猫猫。我左手牵着她冻得通红的小手,放下簸箕来到火炉旁坐下。“冷吗?我给你捂捂耳朵。昨天怎么没来啊?”筱茹伸头靠近炉火,闭着嘴,
期刊